铁炉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湖北省鹤峰县铁炉集镇铁炉村铁炉村位于铁炉集镇,西北与碉堡村、东南与千户村、东与泉峪村相接,辖1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户数500户,总人口1801人,总劳力1074人,土地总面积1524.8公顷。

该村低山村面积占55%,二高山面积占23%,高山面积占22%;境内海拔最高点1501m,最低点210m,平均海拔644m,村委会驻地海拔240m。属江垭水库重点移民村之一。

全村总耕地面积1324亩,其中水田478亩,旱地面积864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621吨;林地面积2.2万亩;现有柑桔面积350亩,茶园面积880亩;畜牧业稳步发展,当年生猪出栏915头,山羊出栏300只;人平纯收入达1811 元。

2、河南省漯河市高新区后谢乡铁炉村铁炉村是一个有着1500口人口的村子,共有可耕地1300多亩。以前,村民的收入全靠种粮食,但人均土地面积少,村民的日子一直不富裕,生活过得紧巴巴的。1983年,部分村民利用近郊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始尝试种植葡萄,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上没有形成市场,村民的葡萄卖得十分艰辛。村委会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引进葡萄新品种,引进技术人员,提高葡萄质量和产量,并引导村民诚实守信,出售葡萄时以诚待客,逐渐打出了铁炉葡萄的品牌,使铁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生产和销售基地。近年来,尝到葡萄种植甜头的村民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全村共种植葡萄1100亩,占土地面积的90%以上。村委会主任许兰柱说,现在全村种植的葡萄不仅有红提、黑提、巨峰,还有京亚、美人子等品种,亩产3500公斤左右,扣除各项开支后,每亩年均收入5000多元。一到葡萄成熟季节,村里和地头就停满了各地前来收购葡萄的大小车辆。

富裕起来的铁炉村民,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自己的家园。新修的一纵三横村路,平均路基宽8米,一律为柏油铺面。路两旁不仅埋设了排水排污管道,架起了路灯,还裁上了柿子树。走在村里,人们仿佛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平坦整洁的路面让人赏心悦目。已经挂果的柿子树在夏风里摇摆着枝叶,孩子们在路边欢快地玩耍,老人们在树下自在地乘凉。一排排整洁漂亮的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派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景象。[1]

3、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位于武当山南麓,丹江口市官山镇东南部, 与房县接壤,是个地道的山高路险的村。相传唐代时樊梨花在此创建了梨花坪练兵坊,并建红炉打造兵器,故后人称此处为“铁炉”。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24户,1676人,有党员45名。近年来,铁炉村村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扎实开展“双带双建”及“先进性承诺”党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

4、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北壁乡铁炉村【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铁炉村系宁德市霞浦县北壁乡辖下行政村,位于霞浦县南端。东与会洋村接壤,西临海港,北有公路与北壁村相接,南与东冲口相连。距霞浦县城九十六公里。[3]【村落与居民】铁炉村全村共二百四十四户,总人口1463人。村辖党小组二个,村民小组十五个,有亭兜、大墓、墓前、峰头石、坛头、下坛头、坛面、尼姑埕、驴路下、半山、后笼里、铁炉、溪坑、塘角、马塘等十五个自然村,散布丘陵。[3]【村风与村貌】铁炉村民风淳厚,房舍错落有致,然整体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曾获中共霞浦县政府授予的“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3]【历史人文】铁炉村在历史上人口稀少,人民生活贫困,但人穷不言志短,这里是闽东革命老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人民曾予以中共地下党的革命活动以极大支持,这里有至今八十高龄的老党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激发着人们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解放后,铁炉村民曾积极参与全乡的围海造田、建造堤坝等集体劳动创造,为北壁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铁炉村民积极拥护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响应政府号召,能够圆满完成上级领导班子赋予的各项任务指标,多次受到县、乡两级政府的嘉奖,是一个先进的集体。[3]【建筑景观】铁炉主村有一民国年间的建筑,是典型的民间传统建筑。为当时的周姓地主所建,占地面积一亩有余,房屋结构精巧, 以杉木为主材料,雕刻有精美图案,雕工甚为精湛。外墙以三合土为原料筑成,历近百年风雨而依然完好。此建筑,依山而建,门前有一池塘及良田若干,后山有一眼清泉,是生态农业与生态建筑的良好结合的例子,对于在当地发展新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物产经济】铁炉村地属丘陵地貌,土地资源稀少,地力贫瘠,历为中共福建省人民政府、霞浦县人民政府重点扶贫对象。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少数家庭从事滩涂养殖,多数劳动力以外出打工补给家庭经济。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兴业银行等单位大力扶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桥梁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村容村貌颇有改观,为村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注入了强大信心。此外,铁炉村尚有花岗岩等矿产及临海处(下角洋)千亩滩涂,有待进一步开发。[3]

5、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铁炉村铁炉位于鹭峰山下,方向集中向西,似火炉一样,酷暑难当,又因鹭峰山盛产石头,“炉”与“鹭”莆田话近似故称为铁炉。

解放后属铁炉乡,52年属18区铁炉乡,55年属笏石区铁炉乡,56年属沁区霞铁乡,57年属东峤镇铁炉村,58年属笏石公社铁炉大队,61年属铁炉公社,65年属东峤公社铁炉大队,84年属东峤镇。

本村委会位于东峤镇东南侧4.9公里,在田庄、下房村委会之间,村委会驻铁炉自然村,辖3个自然村,铁炉、后埭、座厝、设15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石料场,全村839户4937人,以姓陈、林最多,依次还有庄、苏、朱、代等姓。聚落形状呈长方形,共中耕地1090亩,主种甘薯、大小麦等,林业面积约3000亩,主种木麻黄,相思树等,全村有小学2所,约850人,中学1所150人,医疗站3所,有电灯照明,也通汽车。(其中水田424亩,农地666亩)。

本村原属铁炉境安民社,岐山境照庆社,象峰境永泰社。[4]

6、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铁炉村铁炉村位于县城东4公里处,东毗河下村,西邻后庄村,北与寻村镇隔河相望,南与樊村乡接壤。洛宜南线、宜白公路及洛宜铁路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南山北川。土地面积3160亩,耕地面积1065亩。全村居住集中,辖7个村民组,450户,1900余人。村干部6人,党员32人。南山林木茂盛,栽植有柿树、梨树、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得济渠从境内由西东穿过,水利灌溉设施齐全。南山中千年四龙古庙一座,逢年过节,浏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经济收入疏菜种植、率领养殖、运输、务工等为主。疏菜种植面积60亩,畜禽养殖以养鸡、猪为主,年存栏鸡2000只,年产鲜蛋30吨。

7、云南省镇雄县盐源乡铁炉村村情概况铁炉村隶属盐源乡铁炉村委会。位于盐源乡东南边,距离盐源乡15公里,是铁炉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 亩,海拔1490米,年平均气温18℃,适合种植玉米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958亩,林地2050亩,人均耕地2.1亩,共有经济林果地 0 亩。全村有农户451户,共177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1667人,劳动力909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自然资源铁炉村位于盐源乡东南边,距离盐源乡15公里,到乡道路为沙石路,全村国土面积 亩。全村耕地总面积3958亩(其中:地3958亩),人均耕地2.1亩,主要种植玉米作物。拥有林2050地亩,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能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451户通自来水,0户还饮用井水,0户还在饮水困难:451户通电,0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2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户。该村进村道路为沙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土路面。农村经济2006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畜牧业收入3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

林业收入7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外出劳务收入54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31元,人均纯收入704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铁炉村目前已有82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36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还有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6年底全村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12辆。人口卫生铁炉村现有农户451户,共1771人,其中:男941人,女830人。农业人口总数为1667人,劳动力总数90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591人,外出务工人数0人。

铁炉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723人,苗族 39人,其他民族9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及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至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0人,享受低保人数15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350户,共计1530人,参全率95%,村民有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文化教育铁炉村小学设在铁炉村委会,校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教师7人,铁炉村距离村小学 公里,距离乡中学1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61人,其中小学生人数215 人,中学生人数46人。发展重点铁炉村目前存在的问题:道路建设基础差,人畜饮水困难,生活生产用电苦难.

铁炉村今后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增加玉米产业特色种植面积800亩,养殖业方面发展肉猪2100头,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800元。[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