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与梦想

泪水与梦想-一位大藏家的收藏传奇
作者: 陈治木,贺雄飞 著
出 版 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字数: 135000
版次: 1
页数: 145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797490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收藏/鉴赏 >> 收藏随笔
定价:¥30.00
编辑推荐汝窑和钧窑的发掘者赵青云研究员作序,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题写书名,三十八载传奇收藏生活,一个身价30亿的古董大王。
挑战马未都。
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收藏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收藏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还要有坚定的信念。总之,陈治木的成功之路,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汝窑和钧窑的发掘者 河南文物考古所原所长 赵青云
中国文博界目前还有许多盲区和死角。每一位鉴定家和收藏家,都应该向陈治木先生那样尊重知识,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更深奥的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走进未知世界,走进历史真实,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澳籍华人 世界著名瓷器收藏鉴定大师 宁志超
唤醒沉睡的良知,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执著地追求古文化的真谛,宁折不弯地为真理而斗争。陈治木先生的成功收藏为中华文明添了光彩。
——《上海社会科学报》社长 “元青花瓷革命”领军人物 许明
一位真正的收藏大家是物质上的乞丐,精神上的富翁。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北京大藏家 陈晓军
凭我自己的良知与感悟,陈治木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古董大王”,和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大收藏家相比,无论是人品还是藏品,毫不逊色。正如我们在国庆节拜访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席阎振堂时,当陈先生给他介绍完自己最得意的藏品时,这位一辈子以收藏收藏家为已任的老会长激动地说:“我终于又发现了一位大收藏家!”
——犹太文化研究专家 贺雄飞
内容简介本书以唯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描述了一代“古董大王”陈治木先生的传奇收藏人生。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法,揭示了陈先生三十八载的传奇收藏生涯、收藏理念和收藏秘诀。他不仅仅是一个坐在金字塔尖上的乞丐,更是一个身价三十个亿的亿万富翁。这是一个凡夫俗子,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达到生命顶峰的传奇故事,浸透着泪水与梦想。
作者简介陈治木,1944年生于上海,现为亚洲钱币学会会员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先后做过工人、工厂生产总调度、教师等,1992年起专事收藏。20世纪70年代离沪赴黔工作期间,与古文化结缘,形成系列收藏,藏品卓尔不群、惊世骇俗,令人震撼,被收藏界誉为“一代古董大王”、“古钱币大王”和“大藏家”。2008年被“中国文化名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授予“一代名师”称号,并入编《一代名师·中国收藏名家》大辞典。
目录序言赵青云
我是一个天生的“大傻瓜”(自序)
上篇 外圆内方
一、我用白糖换来的第一枚古钱币
二、“西王赏功”为什么最珍贵
三、收藏是文化底蕴的竞争
四、日有所思,夜有昕梦
五、“博物馆没有的,你怎么可能会有?”
六、我为什么是“古钱币大王”
中篇 满屋沉香
一、满屋沉香
二、老“右”派的馈赠
三、“姜子牙”:想说爱你不容易
四、捡“大漏”
五、我参加“国宝大赛”的前前后后
六、“你的东西被枪毙了”
七、两亩三分地,要种粮食别种草
下篇 审判自己
一、我的胆识从何而来
二、“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
三、坐在金字塔尖上的乞丐
四、坐下来审判自己
五、华山论剑
六、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收藏大师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跋)贺雄飞
挑战马未都(附记)贺雄飞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上篇 外圆内方
一、我用白糖换来的第一枚古钱币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先生在其代表作《书斋里的革命》中,第一篇文章就叫“小概率事件”。他说,所谓的“小概率”事件就是意外,一些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换算成文人话语,就要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小至街头邂逅,大至晴天霹雳。其实,我今天钟爱的古钱币收藏也开始于一个意外。
那是1970年深秋的某一天,我在贵州一个叫高坪的山沟里游玩,与一位姓陆的山民闲聊时,突然发现他家墙壁上挂着一串类似香肠的黑糊糊的东西,出于好奇,我用手掂了一下,发现不是香肠,竟然是一串铜钱。其中有一枚钱鹤立鸡群特别大,非常显眼,也非常漂亮,我就将其取出来仔细端详,见在其廓和穿之间清晰地写着“西王赏功”四个大字。我当时心里想:西王是谁?为谁赏功?于是我就向房主询问,他两手一摊回答说:“陈师,我不晓得哦!”抚摩几回,我竟然对这枚古币爱不释手。那时我对古币的常识一无所知,根本搞不懂它是真品还是赝品,或者是哪个朝代的钱币?然而打动我的是它美丽的外表,我对它的感觉是,除了喜欢还是喜欢。我希望能够获得到这枚令人爱不释手的钱币。
他用浓重的贵州土话说:“要得,要得。”答应转让但对方不要钱,想用一斤白糖来交换。在那个年代,白糖是很难得的奢侈品,对于一个普通山民来说,他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尝到过白糖的味道。而对于我这个支内的普通教师来说,白糖也是非常紧俏的商品,我们自己一年配给的也很少,常常舍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