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录
《长短录》是《人民日报》1962年5月4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到1962年12月8日停止,共发表杂文37篇。《长短录》专栏开办之时,周恩来对文艺界作了几次重要讲话,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问世,丰富了报刊内容,增加了报刊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人民日报》的许多读者要求该报在副刊上也应该开辟杂文专栏。
编辑部为了适应广大读者活跃思想的愿望,故此开办了这个栏目。为什么叫“长短录?”1962年5月4日《长短录》刊登的第一篇杂文《长短相校说》解释了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出于文益谦(廖沫沙)之手,全文回顾了五四运动,指出这次运动使我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这个变化,使中国革命的面貌起了根本变化。这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文章接着说,作为五四运动消极因素的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即主观主义地、片面地、绝对化地看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害于五四运动的当时,就是现在它的遗祸也没有完全除尽。那么怎么样消除这个遗祸?作者引用了老子的“长短相校,高下相倾”的话说明和分析。这个专栏,就是“长短相校”的意思,同时,也还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意思。还有读者群众来帮助作者,以大家之长补作者之短的意思。
栏目的主要作者有:夏衍(黄似)、吴晗(章白)、孟超(陈波)、廖沫沙(文益谦)、唐弢(万一羽)等五位杂文作家。专栏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陈笑雨。《人民日报》很重视这个专栏,编委会曾专门开会讨论了《长短录》的计划,确定了这个专栏的方针,希望这个专栏在配合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方面,在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这就决定了《长短录》的杂文风格有自己的特点。报社编委会提出了如下要求:“长短录配合政治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一般不强调直接配合,而是打迂回战,尽量发挥杂文的特性,可以旗帜鲜明,态度明朗,但又娓娓动听,清新活泼,主题含蓄而不隐晦,行文婉转而少曲笔……在总的方向、方针一致的原则下,作者取材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写作的风格不同,应该保持而且发挥这种不同的风格。”夏衍曾写了《从点戏说起》的杂文,文中生动地说明了领导文艺工作不可搞主观主义,不能瞎指挥。
邓小平读毕此文后说:可以这样搞,那篇秦琼打关公蛮有味道。廖沫沙写的《郑板桥的两封家书》,借郑板桥之口,告诉现代人要教育儿子不要有“优越感”,不要“特殊化”,不要以为“高人一等”。这些议论在匡正时弊方面显然有现实意义。《长短录》虽是多人流轮执笔,笔调不尽一致,但仍具有自己独特统一的风格。与邓拓的杂文比较,评论文体的色彩更加浓重,内容注重政治和思想修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