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园
一、《体育校园》概况《体育校园》创刊于2001年10月15日,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唯一的一份体育报纸,同时也是青年人大报社唯一一份定期独立发行的专刊。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人大校园内的各项体育赛事以及同学们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并再此基础上着眼于校外,针对同学们所关心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事件,以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报道和评论,发出大学生自己的声音。
走过了7个年头,《体育校园》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定期发行的报纸与《体育快报》相结合、传统纸质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的校园体育传播模式。受众范围涵盖整个人大校园,并且在校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
二、体育校园三大特色1.深度与时效的完美结合“《体育校园》报系”包括每20天定期独立发行的报纸《体育校园》、不定期发行的实时体育快报报道、校内网体育校园账号和体育校园博客。《体育校园》聚焦校内外体育赛事的最新动态,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深度报道,发行量为5500份,主要受众为人大的本科生。《体育快报》和校内网体育校园账号均着眼于校内外即时发生的体育重大体育赛事,对于赛事的前期预告和赛后第一时间的报道,前者以报架快报的形式呈现,后者则更加多样化,以发日志、传照片等形式完成简讯、快讯、详细报道、图文并茂、文章转载等各种信息的传播。两者以其权威性、及时性形成了覆盖全校的影响力。体育校园博客尚处于开发阶段,初步设想为报道体育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发布部门编务工作和建设组织文化,同时为部门内部成员交流经验心得提供网络平台。四者相结合的模式,使校园体育报道实现了深度与时效的和谐统一。2.专业化与影响力2001年11月,《体育校园》专访米卢时期著名记者董路;
2002年4月,《体育校园》与中国球员张玉宁、李金羽面对面;
2002年12月,CUBA重回人大,《体育校园》刊发《CUBA快讯》,这是青年人大报社历史上第一份日报;
2002年年末,《体育校园》作为唯一一家校园媒体,参与中国乒乓球队建队50周年庆祝活动;
2003年12月,《体育校园》专访前羽毛球世界冠军顾俊;
2004年5月,刊发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日报《鏖战》,并制作成为青年人大报社第一份集结成册的报集,开创日报报道校外比赛之先河,赢得了包括中国职业联赛“金哨”孙葆洁、《羊城晚报》报社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赏,在校内外形成巨大影响。
2005年9月,《体育校园》采访姚明;
2005年11月,《体育校园》采访刘璇;
2006年3月,《体育校园》采访美国哈林巫师篮球队;
2006年4月,《体育校园》采访《足球劲体育》主编、著名体育记者郝清亮,并给与《体育校园》高度评价;
2006年6月,《体育校园》采访报道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盐湖城冬奥会两枚金牌得主大杨扬做客人大活动;
2006年10月,《体育校园》采访报道巴蒂尔“匹克校园行”活动;
2004年至今,《体育校园》连续四年采访报道了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并且与搜狐、腾讯等网站合作供稿,与361度等公司形成合作关系。
2007年、2008年,《体育校园》记者连续两年随人大男排出征CUVA全国总决赛,在赛后第一时间发回报道;
2009年春,《体育校园》成员亲赴CBA现场观赛,并在赛后采访了福建SBS俱乐部后卫杨超(前人大男篮球员)。3.依托《青年人大》传媒集团的网络优势《体育校园》作为青年人大传媒集团中的一员,依托集团优势,正由传统的单一的纸质媒介传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在青年人大网站上设立的“体育校园”版块中,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体育赛事信息,以新媒体推动校园体育新闻传播模式的革新。
三、《体育校园》报纸结构“《体育校园》系列”中以《体育校园》为主,四开黑白印刷,每20天定期独立发行,共四个版。其中,头版为消息版,主要报道校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侧栏是常设评论栏“纵横”(对校内体育从现象到本质的评论)。二三版为专题版,没有固定版式,二版倾向于校队、校运会等具有全校影响力的人事物;三版则以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为主。四版是国内外体育评论版,侧栏是常设评论栏“笑熬浆糊”(对近期国内外体育发生的大事进行串联式评论),08年下半年,新增右侧专栏“声音、酷图、封面”。09年4月对各版常规版面进行更新,报头、各版报眉、专栏在更新之后增强了视觉效果。 关于编辑规范,《体育校园》在版面细节上遵循传统,在思路和整体版面结构上力求创新。
第58期招新特刊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