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鹉

物种名称:鸮鹉
又名:鸮鹦鹉
中文别名:枭鹦
拉丁学名:Stringopshabroptilus
英文名称:Kakapo
鸮鹉-分类
鸟纲(Aves)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鹦鹉科(Psittacidae)
鸮鹦鹉亚科(Strigopinae)。
鸮鹉是体重最重的一种鹦鹉,重达8磅。新西兰人管鸮鹉叫kakapo,这是当地的毛利语,kaka即“鹦鹉”,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译成鸮鹦鹉颇为神似,因为鸮鹉的脸盘的确酷似夜间活动的猫头鹰。世界上共有300余种鹦鹉无论从哪方面看,鸮鹉都可算是鹦鹉家族的另类。鸮鹉是一种肥大而浑圆的鹦鹉;雄性成熟期时体长可达60厘米,重2至4公斤,不能飞,有一对相对短的翅膀,并缺少了鸟类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其翅膀不足以使它飞行,而只作为一般平衡,或在树上跳下时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正因为此,鸮鹉不像其他鸟类要保持轻盈的身体,它们多会于体内储存大量脂肪,使他们的体重冠绝同类。鸮鹉表面的羽毛有多种色彩,除了微黄及如苔藓般的绿色作为主色外,羽毛上也有黑至深棕色的条纹,这种保护色使它们能在天然植被下得以隐藏自己。
鸮鹉[1]是一种生活在新西兰地面上的鹦鹉,它们不仅是非常罕见的鹦鹉种类,而且是外形最为奇特的。这种主要在夜间活动的鹦鹉不会飞行,但它们会在夜晚长途穿越森林数英里。鸮鹉是体重最重的一种鹦鹉,重达8磅。
它们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境内,新西兰是许多罕见鸟类生存的天堂,目前新西兰境内只有62只鸮鹉。在新西兰生存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鸮鹉就是其中一种。起初新西兰本土并没有哺乳动物,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它以特殊形式进化。当欧洲人进入新西兰时,带来的一些哺乳动物物种,使鸮鹉成为哺乳动物易于攻击的目标。
鸮鹉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境内,新西兰是许多罕见鸟类生存的天堂.新西兰产的这种鹦鹉。是唯一一种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鹦鹉科鸟类。它们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它岛屿,有柔软的绿色和棕色条纹羽翼。翅膀虽然相当发达,但不善于飞翔。经常栖息在地穴里,夜间出来活动。
差不多所有的鹦鹉都是白天活动,只有鸮鹉在夜间活动;迅敏的飞行是所有鹦鹉的特性,鸮鹉却不会飞;鹦鹉一 般都成群活动,鸮鹉却喜欢独居;鹦鹉一般都很聒噪且引人注目鸮鹉却异常隐秘无声,有时必须动用经过特殊训练的引导犬才能寻到它们;鹦鹉通常会形成亲密而长久的伴侣关系,而雄性鸮鹉却要聚集在“表演场”通过竞争取得交配权,交配完成,雌雄关系即告结束。
鸮鹉不会飞的习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在没有害兽的地区存活。位于frondland西南部的白垩岛总面积为154公顷,最高点为海拔151米,该岛因西南沿海的峭壁是由制造粉笔的白垩构成的而得名。由于岛上本地植物,特别是鸮鹉喜食的植物丰富,因此是一块理想的鸮鹉庇护所。
鸮鹉-种群现状
这种胖胖的大绿鹦鹉全球不足百只,是世界上最大、唯一不会飞的夜行鹦鹉。它们居住在人迹罕至、没有害兽的偏远岛上,只有直升机可以到达。
19世纪晚期,新西兰政府已经意识到鸮鹦鹉等本地鸟类亟待保护。由于主岛上入侵的食鸟动物其数量已然失控,鸮鹉已经沦为彻底的“生态难民”。若想保护,只能把它们转移到没有“害兽”的小海岛。理查德·亨利是首批致力于保护鸮鹉的人之一。在搜索犬的帮助下,理查德费尽千辛万苦,把200只幸存于南岛西部密林中的鸮鹉转移到了南岛西岸昏湾(DuskySound)中的决议岛(ReolutionIsland)。决议岛是新西兰建立的第一个对本土鸟类庇护所,被认为没有害兽入侵,对鸟类安全。然而,在经过5年的辛劳后,理查德于1990年8月心碎地发现决议岛上出现了白鼬,这些白鼬渡涉海湾,登陆上岸,使得这个本土鸟类的庇护所已不再安全。
这是一种华盛顿公约之一一级世濒危的鸟类,是新西兰的特产,在全世界不足百只。这种鹦鹉全身黄绿色状似青苔的羽毛,是它的保护性伪装。
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这些美丽的鸟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已经接近绝灭。这种鹦鹉非常稀少,由于栖息地的老鼠和鼬吞食幼鸟和鸟蛋而濒临灭绝。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它已经绝种。后来才发现在新西兰的南岛上还有少量生存。
目前新西兰境内只有62只鸮鹉。在新西兰生存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鸮鹉就是其中一种。起初新西兰本土并没有哺乳动物,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它以特殊形式进化。当欧洲人进入新西兰时,带来的一些哺乳动物物种,使鸮鹉成为哺乳动物易于攻击的目标。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