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疾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概述亚疾病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自我感觉到不舒服、难受,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疾病的症状,属于小病阶段、欲病之病,被称为“亚疾病”阶段。“亚疾病”既是个新名词,同时也是千年中医早有的“治未病”理念。它是对人类处于健康与疾病状态的一种更加准确的表达,对人们健康状态的警示性更强。

疾病提出亚疾病这个新名词是由中国热衷于中医健康研究的陈勇提出来的。对于亚疾病这一状态,他从中医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调理解决方案。

亚疾病概念提出以前,人们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灰色状态”称为“亚健康”。亚健康标志着人类是对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的认识,更是对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群的一种健康状态的提醒。旨在提醒人们:自己的身体已处于随时可能发病的状态,应当注意身体的养护。但现实证明,并没有真正起到这个警示作用,人们更多的误认为——虽然是“亚健康”,但还是健康范围的状态,没有那么紧张和在意。所以并没有切实地采取预防调理措施,直到从“亚健康”状态转变为疾病,才后悔未及。亚健康失去了原本的警示作用,相反会让人们产生误解,于是对人们健康状态有更强警示的,表述这一状态的新概念“亚疾病”创生了。

产生原因人体是一个许多子平衡系统构成的有机平衡体,各子平衡系统相互制约和协调而达到动态的平衡,这就是健康状态。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活因素、饮食营养因素、精神及心理因素等均能使人体的个别或若干个子平衡系统的稳态调节出现障碍,进而影响了人体大平衡系统的自我调节或相互调节功能,使其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如这种影响尚未对人体的大平衡系统稳态达到破坏程度,只是处于临界水平中,则可能表现为“亚疾病状态”。

环境因素

1.物理性 包括嗓音、振动、红外线、紫外线、工业或医学激光及迪厅“闪光”、霓红灯、微波、电磁波、放射线、高热、严寒等。

2.化学性 过量天然物质(臭氧)及环境污染物质(汽车尾气、化工厂的排废污水及废气)、化工污染物(苯、汞、四氯二酚、五氯酚钠)、农药有机磷以及烟、酒等物的毒物刺激。

3.生物性 主要有医院或生物制剂工厂等未处理的污水、废物直接污染水源、土壤等成为传染源,亦可因居室或环境中物品杂物、灰尘、垃圾中微生物及寄生虫传染。

生活因素

1.营养、嗜好、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工作学习的精力,及促进衰老。

2.风俗习惯 部分地区不良的风俗习惯如吃饭用手抓、长年不洗澡、重男轻女等,会给生理及心理造成一定的损害,进而导致亚疾病甚至疾病。

3.精神状态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情绪。情绪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免疫功能变化;影响内分泌,影响内脏功能活动,甚至引起皮肤病、肿瘤等。积极情绪有利于健康;消极情绪易引起心理不良、适应性障碍或不良等亚疾病态,甚至发展到疾病态。

社会因素

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如社会经济、规章制度、竞争上岗、晋级考核、科研创造、发明等压力对健康往往起着一定性的影响。社会因素通过心理生理而作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不可分,社会因素常可直接影响躯体健康。

综合因素

实际影响人体健康,发生亚疾病、疾病,是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而且各种因素间相互抑制、相互拮抗、相互促进、错综交织。

常见症状1.不明原因地感到失望,急躁而固执,神经质而多疑;

2.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未来,过于敏感,总是觉得有人害他,即使是工作轻松仍很难入睡,容易走极端,喜欢极端思考极端要求他人和自己,也容易被极端事件吸引,喜欢寻找刺激类型活动;

3.无法控制某些欲望,如上网、抽烟、喝酒、批评、性交、暴力等;

4.不顾及他人感受和立场,盲目而迷信强权手段,思维混乱,讲话很难做到清晰而深刻;

5.便秘,腰、肩膀容易酸痛,肾脾解毒能力下降,容易在手臂、脸、腿部生斑点,耳鸣,合谷穴酸麻,耳朵下方腮腺区按下酸痛,有肠胃炎症,胃有胃酸过多、胃痛、胃下垂、胃溃疡(O型血人群明显)等;

6.体内蓄积寒毒或热气过多,拍打手中间的曲尺穴、膝盖正后方的穴位看到淤斑,胸闷气不畅,有积压感;

7.手脚出现痒症状多数无法真正好转,复发频繁,甚至有加重现象;

8.容易患胆囊炎、肾结石疾病,或者已经有了。

如果以上症状一个人有1/3,属于亚疾病状态,如果有半数以上,属于临近发病状态,这些人群一旦到了退休年龄,就容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肿瘤、骨质增生等等疾病。

社会意义“亚疾病”理论的提出及亚疾病的调理,符合现代医学提倡的早发现、早治疗,人们可以远离疾病,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调理亚疾病人体各重要器官没有受到损伤,减少病痛;病人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医药费,提高了生活质量;调理好亚疾病,得疾病、怪病的人可以减少,有助于政府对医疗的投入的减少,摆脱沉重的包袱;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亚疾病”的提出,与中医对“未病”状态的认识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这是观念上的一种更新,也是健康传播学上的一次“革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