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
1、陈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

陈,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本妫(汉语拼音 guī 读如“归”)姓,妫姓出自姬姓,黄帝后代。
帝舜是帝颛顼的后代,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公元前1045年受封于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称陈氏,遂为陈满,生于殷纣王九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谥胡公,王莽称帝时追封为陈胡王。
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这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前599年,因为陈灵公与同宗公孙夏御叔之妻夏姬通奸,且侮辱夏姬之子夏征舒,夏征舒发动叛乱,杀掉陈灵公,自立为陈侯,楚庄王遂出征陈国,杀夏征舒,立公子午为陈君。前534年,陈国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5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前478年终于亡国,共568年。 [注:陈宣公---公子少西(字子夏)---公孙御叔---夏征舒(字子南,又称夏南)]
周朝陈国国君执政时间表任 数姓名世 系在位年数在 位 时 间谥号备 注
第1任:陈满,妫阏父之子,在位60年,前1045~985.1.15,谥胡公,生于公元前1067.10.15
第2任:陈犀,胡公之长子,在位25年,公元前984~960,谥申公,妻周成王之女, 生子突
第3任:陈皋羊,胡公之次子,在位45年, 公元前959~915, 谥相公。
第4任:陈突,申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914~879,谥孝公。
第5任:陈圉戎,孝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78~856,谥慎公。
第6任:陈宁,慎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55~833,谥幽公 。
第7任:陈孝,幽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832~797,谥厘公。
第8任:陈灵,厘公之子, 在位15年, 公元前798~782,谥武公。
第9任:陈说,武公之长子,在位 3 年, 公元前781~779,谥夷公。
第10任:陈燮,武公之次子,在位23年, 公元前778~756,谥平公。
第11任:陈圉,平公之子, 在位10年, 公元前754~746, 谥文公。
第12任:陈鲍,文公之长子,在位38年, 公元前745~708,谥桓公。
第13任:陈佗,文公之次子,在位 7年, 公元前707~701,谥厉公,其子陈完奔齐。
第14任:陈跃,桓公之次子,在位5个月, 公元前700,谥利公。
第15任:陈林,桓公之三子,在位7年,公元前699~693.10,,谥庄公。
第16任:陈杵臼,桓公之四子,在位45年, 前692~648.10.2,谥宣公,,周惠王娶其女为后
第17任:陈款,宣公之次子,在位16年,公元前647~632.6, 谥穆公。
第18任:陈朔,穆公之子, 在位18年,公元前631~614.5, 谥共公。
第19任:陈平国,共公之子, 在位15年,公元前613~599.5,谥灵公。
第20任:陈午,灵公之子, 在位30年,公元前598~569, 谥成公。
第21任:陈弱,成公之子, 在位34年,公元前568~535.3,谥哀公。
第22任:陈留,哀公之三子,在位9个月,奔今河南陈留。
楚治5年
第23任:陈吴,哀公之孙, 实位23年,公元前534~507.2, 谥惠公。续哀公纪年共28年
第24任:陈柳,惠公之子, 在位4年, 公元前506~503.7,谥怀公。
第25任:陈越,柳公之子, 在位24年, 公元前502~479, 谥湣公。
陈国的历史渊源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现将陈国的历史渊源做一简单考证和介绍。
陈乃原始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郧”。放郧即帝尧陶唐氏,帝喾是黄帝曾孙。陈部落是黄帝时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与黄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联姻,是构成黄帝部族两大支系之一。黄帝族起于姬水,即今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陈部落的起源也当在附近。陈部落跟随黄帝部落四处征战,最后统一了黄河流域。陈部落也随着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后落脚于东夷族属的太昊部落旧地宛丘(即今淮阳)。陈部落东迁后,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时期,陈部落一直在豫东一带活动,也曾建立小的国家,分别臣属于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灭商前夕,派大军攻取商纣王的两个属国-靡、陈。周武王的军队集中于陈,打败商纣王的属国军队,夺取了陈地,切断了商朝同淮河流域赢、偃姓诸国的援军,为灭商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国建立的两种说法妫姓陈国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妫满,《史记》、《左传》均主此说。但据周武王灭商前曾在陈集会,这陈当系商汤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后一虞遂于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则封于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后为齐所灭。另一支裔则封于陈,因亲商,被周武王所灭。而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也继承这种技术,擅长于制陶,正因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周武王便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妫满。周武王便另封妫满于陈,以奉舜帝之祀。所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妫满即陈胡公,是西周所封陈国的第一代国王。
正因陈胡公封于陈,与原来的陈部落关系密切,故也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今陈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城壕水注啮其址,见有铁锢之,俗称铁墓。陈本侯爵,此称为公,乃春秋通例。
陈都宛丘在今淮阳县东三里,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路史·国名纪丁》、《元丰九域州》记载是陈胡公所筑。以后为郑子产修筑,楚惠王又再修建,城临蔡水,周围三十里,汉后修。东汉章和二年为陈国,北魏为陈郡,隋为陈州。
《诗经》所载的宛丘,即今平粮台,也叫贮粮台。《淮阳县志》说:“俗呼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在城东八里。”
宛丘“城东北三十里犹有牺城”,为伏羲氏、神农氏所都。城西北三里许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周五顷余,俗呼人主坟。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刊“太昊伏羲墓”。墓临蔡水,唐太宗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诏立陵庙。原占地八百七十五亩。太昊陵高二十米,周长一百五十米,陵前有八卦台。城内发现春秋时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墙分土层,都可证明陈城起源于春秋之前,为陈国始筑无疑。
陈国文化遗存周口现辖八县二市,大部分为古陈之地。其淳厚民风和尊文重教之习俗,得益于陈国丰厚文化的浸润。目前,在周口市发现的陈国文化遗存并不是很多,现简介如下:
陈故城。位于今淮阳城关一带,《水经·曾水注》:“沙水又东南陈城北,故陈国也。”今淮阳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绕城东流向东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统称沙颍河)支流之一,《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将沙水支流统称沙水。经实地考察,今淮阳县城即古陈城所在。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载,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王应鹿《诗地理考》:“今陈州城在古陈城内西北隅,陈都在宛丘之侧。”可见陈城大于后世的陈州府城。1980年,省文物研究所对陈城进行试掘,知其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层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外饰绳纹,间饰凹弦纹。同时出土的盆、罐、时代也较早。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约4500米。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县城内进行文物勘探时,在中、南部在距现地表10米左右不时发现有春秋早期遗物,如板瓦、筒瓦、建筑遗迹如夯土、房基等。
陈国墓葬。清道光六年,《淮宁县志》载:“陈胡公墓,旧州志谓在东南。”从考古发现来看,1961年12月,淮阳县东南泥河村西北角,蔡庄西的一个池塘内发现铜爵一件。次年4月,在同一地点又发现爵、觚、提梁卤、簋、戈等5件铜器和罐、尊、鬲、簋等4件陶器。其中陶鬲、陶罐的形制与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和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早期陶器大致相同,这批器物很可能出自西周时期陈国贵族墓。由此可推测
1973年,淮阳县城东南的固堆李出土的西周的铜盘、铜铺各1件,盘为浅腹、双耳,圈足,口饰穷曲纹,圈足饰蝉纹,盘径38.5厘米高8厘米盘内有铭文4行22字:“曹公媵孟姬,母盘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寿用之。”铺为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矮足,兽首形耳,口足饰穷曲纹,腹饰蟠虺纹,长27.5厘米宽21.5厘米高8.5厘米,盖已佚。器内铭文字数、内容与盘铭大致相同。此盘与铺均为曹公嫁女的陪嫁器,曹国国君之女所嫁应为陈国王族,因而这里可能是陈国贵族的墓葬区。
1983年,县城东南的大连乡一带被盗春秋时期古墓数百座。文物、公安部门查抄大量春秋时期的铜带钩、青铜剑等文物。自1987年以来,文物部门通过文物勘探,从县城南关南白楼至王店镇大约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古墓葬群。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宋,墓葬分上下数层。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发掘了春秋、战国时代墓葬十余座,皆为小型土坑墓,长在2米左右,随葬器物一般为陶器,个别有铜带钩等。应为陈国墓葬区。现该墓群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与传世文物。1975年秋,河南省商水县朱村出土一批青铜器计有鼎、簋、车马器等,其中鼎已佚,其他皆有铭文。其中“原仲簋”高28.3厘米,宽21.5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分别饰交叠式兽体卷曲纹和变体鸟兽纹。器盖内铸铭文6行28字:“唯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论仲妫嫁媵簋,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据《春秋·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陈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为其次女作陪嫁所铸的媵器,应早于此年。这批器物无疑属于春秋初期,其造型,纹饰和风格与洛阳地区所出同类器物相同。传世陈国器物不多,见于著录的有《王仲妫簋》、《陈医鼎》等。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出土的西周《陈侯簋》1件,是陈嫁女于周王的媵器,浅腹,方座,双耳有珥,通高25厘米,口径22厘米,器身分别饰龙纹、变形兽面纹,器内有铭文3行13字:“陈侯作王妫媵簋,其万年永宝用。”
在陈国故地内,除陈城外,还发现西周、春秋、战国文化遗址60余处。
2、广州市副市长陈国,1955年11月生,广东博罗人,1975年5月参加工作,197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助理经济师。1975年5月后,广东省番禺县机锻厂工人、车间副主任、主任、厂团支部副书记、书记,县二轻局团委委员;1982年4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县西南铝制品厂党支部副书记、副厂长,厂党支部书记、厂长(其间: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对外经济关系专业脱产学习);1987年10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县西南铝制品联合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1990年6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县二轻工业集团公司副经理、党委委员;1991年2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县榄核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5年3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其间:1996年3月至6月在广州市委党校区、县级市、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1997年12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市委副书记,番禺市政府副市长、代市长;1998年4月后,任广东省番禺市委副书记、番禺市政府市长;2000年2月后,任广东省花都市委副书记、花都市政府市长;2000年6月后,任广州市花都区委副书记、花都区政府区长;2002年12月后,任广州市花都区委书记(其间: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2005年9月后,任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2005年11月后,任广州市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厅党组书记;2007年1月当选为广州市副市长。第八、九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八、九次党代会代表;广州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工作分工:分管农业和农村、林业、气象、武装、公安、监察、民政、司法、仲裁、信访、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消防、应急管理工作;联系工会工作。
3、麻城市国土资源局干部陈国,1976年1月生,湖北麻城人。1995年参加工作,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本科(武汉大学法律专业)。利用业余时间点校了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光绪八年《麻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县志》四部县志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