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足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我的足迹

作者:沈杰

ISBN:10位[7532122816]13位[978753212281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定价:¥22.00元

作者简介沈杰,高级记者,全国劳模,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电影摄影师兼导演。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1950年在南充高级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征粮、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1952年从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调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总队。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摄影队工作。四十多年来,他共拍摄了165部纪录片和5部故事片,10次荣获各项国际奖,37次获国内各项奖。代表作有:纪录片《地下宫殿》、《尼克松访华》、《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新起点》、《拼搏》、《腾飞吧,中华健儿》、《凌云志》、《民族体育之花》、《生活的强者》、《心灵随想曲》等;故事片《高山下的花环》、《共和国不会忘记》、《龙云与蒋介石》等。

编辑推荐沈杰,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其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钟情体育新闻采访,事业有成。1961年,他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采访,纪录了中国小将的12大板;1975年拍摄的《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纪录了中国登山健儿第二次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拼搏》一片,纪录了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辉煌。这位曾长期把镜头对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摄影师,于古稀之年撰写了《我的足迹》,该书已于最近出版。

目录序

风华篇

艰苦的岁月

严峻的考验

学习的殿堂

历史的记录

……

书摘我从北京电影学皖结束学习后不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

在北景召开了。新影厂派出了导演吴本立、总摄影张沼浜、摄影师程默(曾

在延安拍摄过毛主席的活动)、苏河清(莫斯科电影大学毕业,港澳工人领袖

苏兆征之子)、张永(延安电影团成员)等精兵强将组成的摄制组。由于组织

上对我的信任,当时还是一个共青团员的我也参加了这次党代会的摄影工作

,主管数万尺英国伊尔夫胶片和多台摄影机。

八大期间我幸运地和苏河清分在一组,一起奔波于西郊机场,拍摄中央

领导迎接各国来宾及毛主席会见各兄弟党的镜头。苏河清是在苏联吃洋面包

长大的,可是他的个子还是长不高,像他父亲一样矮矮的。由于他是苏兆征

的儿子,很多中央领导都认识他,但他从不以这种特殊关系给自己找便利或

自视了不起。有一次在西郊机场迎接外宾时,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提前到

达,见面就喊“秋秋”(苏河清的苏联名字)。刘少奇同志还兴致勃勃地向在

场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介绍苏河清。碰到,这种场面,苏河清往往只会含羞

地微笑,倒引得在场的中央领导大笑不已。苏河清待人特别热情、真诚,他

对我很信任,合作拍摄中经常让我拿起摄影机拍摄最关键的镜头,年轻的我

非常重视这些来乏不易的机遇,整个拍摄过程未出过任何差错。

在毛主席会见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伊巴露丽时,苏河清一再让我上前拍

摄,我在一米五的距离里,用F+2.8的光圈,顺利拍下了两位领导人谈笑风

生的镜头。当大会进行投票选举,毛主席走上主席台微笑地向代表举起选票

,然后投入票箱。这关键的瞬间,同行程默的大西尼风装有200mm长镜头的

摄影机恰巧被《人民日报》记者高粮挡住了,正在一边的我眼疾手快拿起摄

影机,几乎与新华社摄影记者侯波同时跨上主席台,不失时机地抢拍到毛主

席庄严投票这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珍贵镜头。今天回忆这段历史,我仍不能

忘怀吴本立、张沼滨、苏河清等这些扶我上“战马”的引路人,是他们使我

在实际的“征战’’中逐渐掌握了抓拍、抢拍等过硬的摄影本领。

“八大”以后,我就正式调入中央摄影队,开始能经常出入中南海,与

中央各级领导打交道了。在人们心目中这无疑是个美差,殊不知在中央摄影

队,一切言语行动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整天在

办公室看书读报、守电话,一接到中央有活动的命令立马扛上摄影机就走。

我们的摄影机都是装好胶片、初步调好光圈的,连电源线都预先在电瓶上插

好。

1957年春,伏罗希洛夫访问中国,那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