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镇
基本概况临涣镇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是江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茶镇,位于距濉溪县城西南37公里处的浍河(古称涣水)北岸。该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南朝梁属于临涣郡,隋唐时于此置临涣县。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县,是淮北市置县时间最长的城镇。[1]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淮北市发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黄淮海经济区百佳名镇。 全镇辖19个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2007年该镇总人口8.9万人。

历史沿革临涣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夏。夏朝以前,无史可考。
商。商时,分全国为九州。按临涣地处淮海之北,故为徐州域,商朝制度同夏。
西周。到了周武王分天下为九畿,铚城又改为“九州”,封国姓为宿南,名叫宿平王。至此为宿州区域。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临涣为一城邑,属于当时的宋国。战国晚期,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亡于齐后,沦为楚国版图,仍为铚邑。
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四十郡,设临涣为铚城县,属泗水郡(即宿州)。
汉。汉高祖改泗水郡为沛郡,到黄龙六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属汝南郡。后汉光武中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为沛国。
三国。三国时期,曹魏增置谯郡,铚县属于谯郡。后来又增置汝阳郡,铚县改为汝阳郡所辖。曹操分沛国为燕郡,铚城、蕲县划属燕郡。
西晋。西晋的王国分郡侯、县公与小王国,都是县级。后增州,辖郡、县。临涣属谯国铚县。
东晋。为北方几国所占,仍为铚县。
南北朝。刘宋前期,废掉铚县。刘宋后期和南齐时期,临涣一带为北魏占领,后为梁的版图。公元523年,在临涣设立临涣郡,仅辖下邑(即魏时的涣北县)(当时郡统治不过一、二县,县不过数百户、县仅有其名)。不久,北魏又占领此地,仍保留临涣郡的建制。北齐时期(公元562年)废掉临涣郡,改为临涣县,属谯郡所辖。
隋。隋朝时临涣仍属谯郡所辖。
唐。唐代前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临涣县属北谯郡所辖。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谯州废。临涣县改属亳州所辖。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宪宗把徐州的符离与蕲县、亳州的临涣、泗州的虹县新置宿州,属河南道,临涣县受辖于宿州。
五代。临涣仍设置为县,仍属宿州所辖。
宋。宋朝分沛国为南沛和北沛,铚城为北沛属地。宋康宁五年把符离、蕲县和临涣三县改属河南道,后割给金。
元。元朝初年,临涣、蕲县、灵璧和符离四县改属河南归德府,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又把临涣并入宿州,临涣县废,降为乡,取名涣阳乡。
明。临涣仍属宿州的一个乡,改名为临阳乡,下设十三集,属凤阳府。
清。清朝初年,仍用旧制。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改为临涣分州,属宿州所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临涣分州改为临涣镇(为宿州三大镇之一),下辖百善乡、孙町乡。以后又改镇为区,辖有商东、商西、仁圣等19集。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阴历4月13日,日军沿津浦铁路北下,左翼由蒙城一带声势汹汹侵占了临涣,烧杀抢掳,无恶不作。1939年5月临涣驻宿伪军顾问赵翠九勾引日军驻扎临涣西小圩子里。阴历6月29日早晨,日军从临涣撤往宿城。
解放战争时期,临涣设区,受苏豫皖边区第六分区的宿西县所辖。1947年7月阴历 8月15日夜解放军收复临涣。
1950年7月宿西县撤掉,设立濉溪县。临涣仍为区,属濉溪县所辖。
1958年8月临涣区撤掉,成立人民公社。
1980年12月临涣重新设区,属濉溪县所辖。[2]
2007年,临涣为濉溪县副县级镇。
历史文化临涣春秋古城遗址概况:
临涣古城墙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
临涣古城,环临涣集一周,呈东西若长的正方形。城内径东西长1490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818米,上宽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宽30—50米,内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无。台距100米,台长2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墙约5米。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南面有浍河,西面有壕沟。另外,城墙上还有垛口。发现于城基部的较厚的红褐色古丁纹板瓦,具有战国晚期特征。
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40公里处的临涣镇,是临涣镇的标志性建筑,是临涣悠久历史的象征,是临涣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临涣古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城墙过去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帝王统治的遗迹,但它更主要地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人们的纪念文物。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有很大变化。春秋时期,城邑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有关筑城立邑的记载史不绝书。国土有限、实力平平的鲁国,自隐公至哀公的200余年间,见诸《春秋》、《左传》记载的筑城、修城、扩城活动就有20余次,由此 可以想见诸侯大国的筑城情况。城邑的增多表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都邑或某几个核心城市。据传,临涣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此城较为高大宽广,入六朝、唐、宋,临涣为郡为县。几经沿革,至元朝至正年间,始裁临涣县,并入宿州。城郭变迁,仅余土墙。
临涣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和各种建筑。完好时期的临涣古城,环临涣集一周,呈东西若长的正方形。城内径东西长1490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818米,上宽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宽30—50米,内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无。台距100米,台长2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墙约5米。其作用是便于观察敌情,作战时能三面杀敌。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南面有浍河,西面有壕沟。另外,四面各留一座城门,城墙上还有垛口,作了望、射击之用。
相传土城系两次筑成,第一次系夯土,土质为黄土、杂土,夯层规整,每层厚15厘米不等,夯窝深2—3厘米。主城墙呈梯形,采用平夯法夯筑,两腰经铲削修整,并用圆木棒横向拍打,表面十分平整、光滑、坚硬。第二次覆土无夯土痕迹,输送的沙土杂以砂礓和汉代遗物。城四隅有角楼,四隅上发现有筒瓦、板瓦,纹饰为绳纹、方格纹和古丁纹。发现于城基部的较厚的红褐色古丁纹板瓦,具有战国晚期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临涣是宋国的铚邑。战国晚期,由于各国争战兼并,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为了防范楚国,才修筑了土城。
临涣战国古城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已在拟定开发建设之中,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护城河 、吊桥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具体了解古代战争提供珍贵的人文景观。
临涣古城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随手都可以捡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
临涣古城寂静地长卧在荒树野草间,饱经风霜,裸露着残缺不全的身子,埋藏着临涣人民一部沾满血与泪的苦难史和战争史。日月轮换,只有苍老的树木见证了它的成长。屯兵、防御的建筑在茂密的荒草树林里若影若现,大多破败不堪了,如今城墙里面的居民,鸡犬相闻,炊烟对望。过去的刀光剑影已然散去,如今四处洋溢着此起彼伏、嘹亮悠扬的歌声。慈眉善目的老人会向客人送上清香绵甜的棒棒茶,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临涣人民对待客人的诚挚与坦荡的情意。[2]
特产古迹临涣包瓜
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3]
临涣棒棒茶
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不多,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还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4]
文昌宫
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风和日丽之时,常有文人墨客会聚于此饮酒赋诗。全国解放后,文昌宫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5]
古城墙
临涣城墙夯土筑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较好,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城墙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天然浍河为屏障。现今临涣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城东南和西南沿浍河之处,城北地势较洼,已成为农田。[6]
历史人文“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在临涣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
蹇叔
嵇绍
戴勃
武亢
嵇康
戴逵
桓伊
徐防
嵇含
戴颙
武祯
经济发展临涣镇工业集中区位于202省道东侧、青阜铁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3255亩,园区道路总长为11.85km,2008年3月新闻资料显示,该镇设计的3纵5横共计8条道路已有3横1纵开工,其中已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水泥道路有1.3公里,另有长1.2公里、宽9米的路基已经形成,备铺设水泥路面,还有2.2公里的水泥路也在施工。高压供电线路已经架至集中区的中心部位,园区内地势平整,道路四通八达,主排水沟已经形成,基本具备了五通一平的综合功能。
2008年以来,该镇招商引资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镇就制定了《2008年临涣镇招商引资的工作意见》提出了招商引资的方法和所应该采取的举措,明确了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及考核办法,下发了招商引资信息统计表,成功走访了一批已投资和意向投资的新老客商,取得了良好的业绩。[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