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作者: 顾亚奇,常仕本,章晓宇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
字数: 262000
版次: 1
页数: 256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613697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定价:¥39.00
编辑推荐央视同名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同期播出真实再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恢弘历程。
30年前,《时代周刊》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不无疑惑地写道:“让全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时代周刊》一篇有关中国报道的结尾,似乎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未来就像人类之于星空,只能知道目前已经发生过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可知本身就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原动力。我们相信秉持和善之心、和谐之意,中国巨轮能够驶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我们把背影和曾经的辉煌一起留给整个世界,将坚实的脚步迈向遥远的地平线,每天都有新的太阳从那里升起。
内容简介本书系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电视纪录片及同名系列图书的主力撰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推力作。
七集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是央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力作,将于12月1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黄金时间播出。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对改革开放30年代光辉岁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全景展现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本书是对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次全面回顾,选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在这不平凡的30年中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特区、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锋、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两岸坚冰融化、加入WTO、提倡“科学发展观”……
众多关键词描绘出30年改革开放的全景图,通过本书,你将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激流勇进的命运历程。
作者简介顾亚奇,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担任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第五集撰稿,著有《中国名牌电视栏目解析》、《复兴之路》(下卷);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
七集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第三集撰稿。
目录序
引言
第一章于无声处听春雷(1976~1978)
粉碎“四人帮”: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春耕前的大辩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两个凡是”和“抓纲治国”
邓小平复出
恢复高考: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科学的春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外开放“先遣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时代来临
第二章吹面不寒杨柳风(1979~1983)
1979,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春天
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农村改革:包产到户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国企改革:“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
第三章雄关漫道真如铁(1984~1988)
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国经济改革的薪阶段:马胜利、宋北方和鲁冠球
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价格双轨制:“双轨”生“商鬼”
1988价格闯关:涨得大家有点受不了
争论与交锋:“海南淘金”与“蛇口风波”
第四章事非经过不知难(1989~1996)
1989: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1990:浦东开发和第十一届亚运会
股票市场的试验:国企改革新探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
1992: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1993:告别短缺经济,迎来跨国公司
经济“软着陆”:中国领导人应当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温州鞋事件:寻找市场经济中缺失的道德底线
梨树县“海选”:市场经济呼唤法制与民主
王均瑶、刘永好和蒋锡培: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轻舟已过万重山(1997~2002)
送别小乎:从“伟人政治”到“常人政治”
“五二九”讲话和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香港回归:正义和实力的胜利
亚洲金融危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登上世界舞台
国企改革“过大关”:“压锭”第一锤在上海沉重落下
“中国威胁论”:“银河号”事件和驻南使馆被炸
中国融入世界:入世和申奥成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思想的确立和十六大召开
第六章而今迈步从头越(2003~2007)
抗击非典:坦诚、负责、信任、合作的众志成城
种田不交农业税:“三农”问题的突破
融化坚冰,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
执政以人为本:“孙志刚案”与“农妇讨薪”
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七章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2008)
冰雪灾害:冻不住春天的脚步
“3·14”事件:网络流传“做人不能太CNN”
汶川大地震:多难兴邦
08奥运:北京欢迎你
“神舟七号”:中华民族新高度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第一章于无声处听春雷(1976~1978)
2008年,北京、上海的许多剧场都贴有这样一张海报:
一部话剧,可以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关注;一部话剧,可以驱使全国2700多个剧团同时上演;一部话剧,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重大变革;一部话剧,可以吸引数千万人踊跃观看……
有这样的话剧吗?
有!这就是30年前轰动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
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中,《于无声处》被看做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1978年9月,这部以天安门事件为题材、由业余话剧队表演的《于无声处》第一次演出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此剧奇迹般的在全国广为流传,有2700多个剧团同时排演该剧,数千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部话剧。
在“文革”过后的阴霾中,剧中“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呐喊似惊雷乍响,表达出人民群众正义的呼声,宣泄出压抑多年的全民情感,不经意间直接参与了一个时代的转折进程。当年《文汇报》全文发表剧本时在按语中说,《于无声处》“说了亿万人民心里要说的话,表达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强烈感情”。1978年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其标题就是《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
这部被看做“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的《于无声处》即使在今天看来,它所闪现的人性光芒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无声处》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因为它表达的是人们捍卫哭泣的权利以及评价英雄的权利。
那么,这个时代是如何开始的呢?
粉碎“四人帮”: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2008年8月20日,这一天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尾声,中国位居本届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已经没有悬念。正当中国总共能拿多少枚金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新华社的一则不足百字的消息也在这一天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华国锋,今天很多80后的年轻人听到这个名字也许会备感陌生。然而回溯改革开放的原点,我们就会发现,在揭开这个时代序幕的历史正剧中,这位当年55岁、操着一口山西方言的老人却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离我们最近的百年历史中,很少有哪个时代是在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中开始的。以至于我们后来讲述中国30年改革开放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1976年10月21日那个整个民族都为之震撼的历史场面开始。那一天,首都150万人走上街头。在游行队伍中,人们载歌载舞,尽情释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就在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江青和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几天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全国,整个中国为之沸腾。
10月21日后,一连几天,整个中国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各种游行集会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哪一次游行像1976年10月21日的游行那样,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在上海游行的队伍中,一名叫宗福先的青年工人被眼前兴高采烈的人群打动,他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了一句话: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回家后,29岁的宗福先依然心境难平,正在参加业余写作培训班的他,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话剧。两年后,这部以天安门事件为题材,由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表演的《于无声处》第一次演出,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场观众持续不断地鼓掌,迟迟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