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作者:周宪著
ISBN:10位[730113150X]13位[978730113150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32.00元
内容提要本书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状和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分析。全书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着重解析了传统审美文化向当代审美文化诸多层面的转变,透过文化分析的棱镜,讨论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主体角色转变和趣味的发展,进而审视了全球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对当代热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展开了专门分析,在些基础上描述了晚近从审美文化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的历史轨迹。
作者简介周宪,男,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88)。现为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赴韩国崇实大学讲学(1994),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做合作研究(2000),为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西方美学》、《审美是美学?》等,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等。
目录序言
导论
一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社会学
二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变
三文化生产——接受模式
第一章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
一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整合转向分化
二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和谐转向冲突
三从现代到后现代:“去分化”现象
第二节多元并存的中国现代文化
一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
二大众文化的“三部曲”
第三节边界的消解与类型的重组
一传统的类型和边界
二边界的消解和共享文化
三类型的重组
第四节意义及其历史范式
一作为美学热点的意义问题
二意义的历史范式
第五节仿像对传统意象的冲击
一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二仿像文化
三仿像对意象的消解
四仿像的文化本质
第二章审美文化的历史分化
第一节审美文化的民主化与相对剥夺
一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
二共享文化与公共领域
三民主化、多元性和相对剥夺
第二节主体的分化与角色危机
一角色的分化
二传统角色的危机
三新角色的形成
四“先锋”与“后卫”
第三节趣味的分化
一趣味与社会变迁
二趣味的社会学结构分析
三趣味的互动结构
第三章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
第一节全球化——新的语境
一现代性的扩张
二晚期资本主义
三后殖民主义
四文化冲突论
五西方的衰落
第二节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
一全球化的中国视野
二面对全球化的自我困境
三文化“失语症”?
第四章文化的媒介化与工具理性
第一节面对媒介
一从面对面转向面对媒介
二大众传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
一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凌越
二从主体性到技术崇拜
三技术对文化:一把双刃剑
第五章消费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第一节理想主义文化的式微
一理想型文化与世俗型文化
二中国审美文化向世俗化的转变
第二节世俗文化的时代
一告别崇高: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
二告别悲剧:“喜剧时代”的来临
三告别诗意:“散文时代”的到来
第六章“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一节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后革命的”消费文化
二“体验”与“品味”:谁的审美化?
三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主体的中产阶级
四进一步的问题
第二节日常生活的美学批判
一日常生活的日常性
二审美乌托邦
三游戏的狂欢
四游击战策略
五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三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一生活与艺术的分合
二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七章从审美文化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一节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一文化研究的知识政治
二范式转换中的资本流动
三知识本土化与理论生产
四文化研究的命运
第二节文化研究是学科还是策略?
第三节文化研究:精英和民粹的冲突
一精英文化观的困境
二民粹文化观的尴尬
三本土文化语境与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
第四节文化研究与二元对立思维
第五节文化(知识)场的资本争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