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村
1、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杨林村一、基本情况
1、青菱乡杨林村位于武汉市南部,东临青菱湖,西靠武金堤,南靠青菱乡老桥村,全村版图面积2935亩,其中耕地面积1899.5亩,水产养殖面积778亩,居住面积257.5亩,全村共有人口920人,总户数232户,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村。
2、生产发展情况:该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产业生产为主,少数人员外出打工,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本村仅有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基地一个。200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为96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80万元,家庭收入460万元,外出打工收入120万元,养殖业收入380万元,畜牧业收入60万元,三产业收入32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经济比重很小,2006年人均纯收入7680元。
二、经济工作目标
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将使该村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生产条件可得到明显的改善,力争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比上年增长9%。根据杨林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确定该村主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高效水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主导产业发展计划
1、发展特色种植业。一是发展优质蔬菜,如长白春萝卜,早熟毛豆500亩等,二是新建钢架大棚100亩(200个),实施反季节生产和竹叶菜、蘑菇、毛豆等快生作物菜生产,三是发展食用菌15万平方米。
2、发展高效水产业。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600亩,其中网箱养鳝2000㎡,提高养殖水平,增加优质鱼比重,使优质鱼由目前的10%增长到40%,重点发展青鱼、黄鳝鱼、斑点叉尾,达到经济效益倍增。
通过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明晰致富门道,确定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四、发展措施
1、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增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0亩,即可增加产量,又可降低成本,并且无公害;二是推广实用农业机械,2007年新增微耕机30台套,渔池增氧机20台,基本实现“无耕牛”;三是大力推广运用“大棚化”、“标准化”、“三高三省”等高效生产模式。
2、实施科技入户。一是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组织村级培训2次以上(每年),培训人数100人以上;二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每组不少于2-3个致富能人,带动农民致富。
3、抓好蔬菜、水产产销协会,形成产、加、销产业链。
为了促进农副产品销售,服务“三农”,以杨林商贸公司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销售业。村将为商贸公司配备办公室一个,努力完善各项工作职能,配备无公害蔬菜检测设备,健全“支部+协会”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建立健全蔬菜配送中心,使农户的产品销路快捷,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净菜包装,与超市直接接轨。提高农户销售收入,形成产加销、工贸农的产业链。
4、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
加强本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进行全村劳动力的调整,全面掌握和了解劳动力培训就业情况,安排全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劳动力就业,扩展劳动力就业渠道,力争每个农户转移一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工作,对适龄高、初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5、兴建“农资店”服务农民搞活经济。
该村拟在蔬菜配送中心旁,兴建一个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放心农资店”与蔬菜配送中心连成一个“服务三农”的中心,农资店主要供应种籽、肥料、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村民在完成产品交易的同时,可以就近购买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既方便,又有质量安全保证,服务了农民,降低了农民的额外支出,搞活了经济,又减轻了劳动强度。
6、抓好农业项目的组织实施 ,围绕主导产业,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项目支持,以项目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农村奠定基础。
2、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杨林村杨林村位于新桥镇南部,距镇政府6公里,杨林村有10个村民小组,268户,1072人。现有耕地面积826亩,林地面积3600亩。设党支部,42名党员。村民主要经济来源经商和务农,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50元。
近年来,该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全村70%的农户住上了高标准小康住宅。建成村卫生所;投资40万元硬化村道3公里;完成了一期人畜饮水工程、农电网配套建设、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架设。全村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已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杨林村杨林村位于浦江县东部,从1983年开始种植葡萄,如今已有20多年历史。全村185户人家,87%的农户从事葡萄种植。现在村里共有300多亩葡萄基地,品种主要以巨峰为主。去年全村的葡萄产值达到170多万元,平均亩产值6500余元。2002年,杨林村被浦江县政府授予“葡萄专业村”的称号。2003年,杨林村与曹街、梅石坞、沙仁头等村联合组建了紫莹葡萄专业合作社,创立了“紫莹”品牌,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村里葡萄的知名度。
4、湖北省武汉市武穴区石佛寺镇杨林村杨林村位于石佛寺镇中部,以境内杨林自然垸为名。地理位置优越,石佛寺镇政府建在辖区内,邻近京九铁路武穴火车站。交通便捷,武石大道穿村而过。全村有董鉴、细夏家、张必峰、十二房、杨家林、韩家等13个自然垸,总人口2115人。耕地总面积1896亩,其中水田1596亩,旱地300亩,山林面积1000亩。居民以种粮、棉、油为主。
5、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法特镇杨林村杨林村位于舒兰市法特镇东北6公里处,在202国道东侧,北与榆树市大坡镇接壤,属平原地区起伏地带,荒坡丘陵较多。全村9个自然屯,950户,3310人,劳动力1615人,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公顷,林果面积150公顷。2005年人均收入3500元,林果收入347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0%。杨林村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导产业,以林果生产为特色产业,全村生态环境优美,适应发展林果生产。
2006年春扩建10公顷无公害林果园区,其中葡萄面积2公顷。现在杨林村决定以杨林村果园为龙头,以全村村民自建果园为基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壮龙头的新兴产业路子。现在全村有30%的农户栽种果树,并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新型特色产业。
杨林村特色产业园区做法:一是要调优品种,大力引进新品种;二是要建温室大棚,在早、中、晚上下功夫,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要加强推销产品的能力,搞好宣传,使自己的产品远销省外及国际市场。杨林村的林果园区只要提高市场经济意识,增加技术力量,加大开发利用,根据市场需求,搞好果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把自己的产品加工项目做大做强,提高经济效益,就能达到富村裕民的目的。
6、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柏香镇杨林村杨林村位于柏香镇北部,有5个村民小组,1165口人,耕地面积17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有经济林近百亩,主要种植果树。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工业以造纸机械零部件生产为主
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因地制宜搞好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杨林村的“开心磨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杂粮等农副土特产品的专业合作社,主要产品有玉米糁、绿豆粉、黑豆粉等。建社初期,市质监局帮助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相关手续事宜,还向他们提供了产品的国家标准,指导该社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他们还帮助企业设计了符合要求的产品外包装,使产品顺利的推向了市场。
7、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杨林村杨林村位于宏潭乡西南部,乡政府所在地下游,全村总面积11.0727平方公里。相传很久以前,是一片河滩地,杨柳树成林,故得名“杨林”。民国时期归宿太平县,解放后一九五零年规划黟县。
自古以来,杨林村都是以种水稻为主。改革开放后,蚕桑、茶叶发展迅速,已占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近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增多,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劳力在外务工经商。
杨林村其地理位置特殊,三面都被河流包围是一个水灾多发的地区。主要有1981年、1991年和2002年的大水,均使整个村庄被淹。1981年洪水还冲毁护岸50米长。
杨林村是一个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村庄,文物古迹较多。随着战乱和文革破坏,已幸存较少。
8、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杨林村杨林村位于溪口镇中部,距县城12公里,有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有450户,1745人,有耕地面积3503亩,山地面积16040亩,中共党员50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2005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1030万元,村财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3868元。
近年来,被中共建宁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5年在全镇农业农村工作评经中荣获第三名,连续三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