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恩·乌特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约恩·乌特松

悉尼歌剧院——这个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它也被誉为“澳洲之花”。11月29日,作为“澳洲之花”的设计者,当代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丹麦建筑师约恩·乌特松安然在睡眠中辞世,享年90岁。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悉尼歌剧院11月30日晚熄灭灯光,一旁悉尼海湾大桥上的澳大利亚国旗第二天也降半旗志哀。

出人意料的胜出

乌特松1918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他毕业于当地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乌特松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的建筑事务所。乌特松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后来又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以后的十多年,他游历了中国、日本、墨西哥等。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始于1957年。当时,38岁的乌特松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这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的作品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而当时,澳大利亚没有人听说过乌特松这个名字。他做悉尼歌剧院方案时,都没看见过悉尼现场环境,只是看了些港口的照片。

乌特松曾回忆自己当初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要是哪里画得不对,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过。”当祝贺电话打到他在丹麦的家时,乌特松的女儿琳和他的助手同时尖叫起来,他们同时喊道:“悉尼,悉尼!”乌特松问:“我得的是第三名吗?”他们回答:“不,是第一名!”

悉尼竟成“伤心地”

宣布中奖后6个月,意气风发的乌特松举家迁往悉尼,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和工党的热情欢迎。乌特松开始以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的身份工作。

然而,接下来的是麻烦不断:如帆的大屋顶无法修建;轻薄的壳体难以施工;光对十个大“海贝”的安全系数计算就花去了整整五年时间;光填海建广场就花掉了预算的全部资金……当歌剧院逐渐成型时,它不仅成了悉尼的焦点,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在野党攻击为建歌剧院政府置社会福利于不顾;市民怀疑纸上的宫殿能否最终完成。“破浪鼓帆”的寓意,仿佛一出世即要经受现实的考验。

1965年,澳大利亚联合党在大选中打败了工党,新南威尔士公共工程部部长大卫·休斯开始收紧开支。乌特松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拿不到工资。于是他铤而走险,写了一封辞职信送给休斯。乌特松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原以为他们会请我回去的。”可是事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乌特松的幻想。辞职信送走不到1个小时,一辆白色的政府小车直接开进歌剧院办公室,送给乌特松一封休斯的回信,上面写着:“谢谢,我们接受你的辞职。”

“对他来说,不能继续建造歌剧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乌特松的儿子回忆说。于是,失望的乌特松带着家

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将永远不再踏上这片带给他伤心和失望的土地。

“一座被施了魔咒的城堡”

这时乌特松设计的歌剧院只完成了外部施工就被中断,一支经验并不丰富的地方建筑队伍被招募完成了剩余的内部施工。这项原本为期4年的建筑计划最后竟然花了17年才完成。而工程的整个预算也从最初的700万美元飞升到1亿美元。然而,这件艰难出世的建筑物不久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其“形若洁白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悉尼歌剧院传奇般的诞生经历使全澳大利亚人对它着了迷,关于它的书籍、电影陆续问世。1995年,作曲家阿兰·约翰以此为主题创作的歌剧“第八大奇迹”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自从1973年开放以来,悉尼歌剧院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演出中心,平均每年有3000场演出在这里上演,接待观众达200万人次。

然而,悉尼歌剧院的内部构造却与它壮观的外部景象并不匹配。不仅音效不好,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显得过于局促,乐队演奏席位狭小拥挤,观众座位之间的阶梯也太过陡峭。

一位批评家就曾将它形容为“徒拥三角钢琴的外表,里头却是一堆生锈的琴键”。许多演奏家都不堪忍受歌剧院糟糕的声音效果,悉尼交响乐团甚至一度威胁抵制在该歌剧院演出。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主席约瑟夫就曾表示,歌剧院一直以来“就像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城堡,没有一个有天赋的建筑师愿意考虑对它进行整修”。

修缮歌剧院却拒绝返澳

1999年乌特松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又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新西柱廊。

200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政府宣布,他们将投入2400万澳元对悉尼歌剧院进行修缮,希望以此平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而乌特松的梦想又有了重新实现的机会。音效和灯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狭窄的乐队演奏席位也将被扩大。歌剧院的入口将被重新设计,前场将被改造成一个室外演奏平台。

根据计划,将建造一个由9块玻璃嵌板支撑的柱廊,这将是自1973年歌剧院对公众开放以来所做的最大改动。此外,混凝土墙上将钻出一些洞口使大厅通风更好。乌特松表示:“柱廊在白天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夜间又可以作为观众进入歌剧院的绝佳入口。”

不过歌剧院的主要整修工作都将由他的儿子詹和查德·约翰逊来负责。而他真正设计的唯一一项作品,是一个5米长的挂毯,它将被挂在整修后的歌剧院里作为中心装饰品。

尽管已经接过了澳大利亚政府伸出的橄榄枝,但乌特松还是拒绝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亚的邀请。澳大利亚政府曾尝试为他提供机票和邮轮包厢,一名电影制片人甚至提出用自己的飞机载乌特松和他的家人四周旅游,并随他们在任何时候和地方停下来,但这些邀请都遭到了乌特松的拒绝。

今年4月9日,悉尼歌剧院全体员工为远在丹麦的乌特松庆祝90岁生日,同时邀请他来参观悉尼歌剧院。但乌特松以身体状况欠佳为由拒绝了这一邀请。

乌特松说,“它(悉尼歌剧院)就在我心中,是我生命的一大部分。”但是乌特松本人至死都没有亲眼目睹过建成后的悉尼歌剧院。

着迷中国文化寻求灵感

学生时代的乌特松就开始热衷中国文化。求学时,乌特松从两位建筑教师那里接受了大量中国文化资讯。1937年,19岁的乌特松顺利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和卡伊·菲斯科尔。两位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乌特松耳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据曾协助乌特松的建筑师回忆,乌特松当时在悉尼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营造法式》,并经常翻阅,从中寻求灵感。1958年,乌特松在悉尼差旅的归途中曾来到中国,并在北京拜会了建筑大师梁思成,当面请教了有关《营造法式》的问题。

除去悉尼歌剧院这件代表作,乌特松一生还设计了如科威特国民议会大楼等诸多建筑名品。他的成就也得到了澳大利亚方面的承认,被授予悉尼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悉尼“城市之匙”和澳大利亚勋章等荣誉。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乌松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乌特松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建筑师的詹·乌特松和凯姆·乌特松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乌特松,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