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大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任丘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依傍“华北明珠”白洋淀畔,四通八达,自古就是人员商贾集散之地,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底蕴丰厚。

据传统考证,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起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示而孕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是展现当地人民群众精神岁月最具势均力敌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任丘大鼓套路多达108种,且风格独特。演奏乐器主要有锣、大镲、铙、小钹、小云锣等。代表性作品有《连环套》等。

任丘大鼓的特点:一是鼓身大。大鼓直径多在2.3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缝制,用铁钉1600余枚,能同时站开8-10人同时敲打。二是鼓音纯厚。大鼓擂动时,有狮吼龙吟之势,万马奔腾之威。三是鼓队配置齐全、丰满、协调,鼓响之时辅以大镲、铙、小钹、铛铛歌等民间器乐与之合拍,更突出其雄浑的雷霆之势。四是套路多,风格多样。

任丘大鼓是一门独具风采的群体艺术,是力与美的有机结合;是协作精神的完美体现;是人鼓合一的完美诠释。能让人精神振奋,激情迸发,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场面热烈、欢快。任丘大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鼓队活动遍及全市18个乡镇百余座自然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