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五一村

1、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五一村五一村位于白果镇的东北部,全村大约3.5公里左右,现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10人,其中党员34人,总面积1103.8亩,其中耕地面积990.8亩,山林面积621亩,目前村村组组通机耕路,有三个组筹划村级公路水泥硬化,可以说政通人和,现有村部1栋,占地面积120平方,正在筹建施工中。

该村人多田少,资源丰富,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石膏矿,山上有树木等,五谷丰登,种养加工一条龙,齐头并进,发展良好。

2、浙江嘉兴市平湖市钟埭街道五一村五一村北靠钟埭古镇,南接平湖经济开发区,平善公路、平湖大道穿越该村,四河环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0亩,全村总户数189户,总人口610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有37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13.4%。

近年来,五一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奔向小康建设新农村。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先后在该村落户工业企业38家,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村。为了解决农户居住分散,加强了村庄规划建设。专门委托规划设计部门对五一村村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进行建设,建设项目全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要求,并依法审批建设用地。然后先后投资300多万元,目前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内硬化道路四通八达,路灯通明,绿化环境优美,下水道污水管双道处理,生活垃圾专人专职处理。全村农户纷纷要求撤迁新村,已有65户正在新村安居。

为此,该村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有力推进了全村物质文明的发展。利用紧靠集镇的优势,通过出租门面房及其他经营性服务等,2003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44.6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40元。 同时该村还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全村主干道路实施硬化建设,已完成7100m,村主干公路的有“兴工路”、“兴中路”和“兴新路”全部达到三级标准。早在1995年投入16.4万元自来水管道通往全村各户,农户饮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入户率100%。

在前进中的该村深信,在上级党委、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将真正实现一个富民强村,将成为村美、户富、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五一村五一村行政区域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小组。总户数687户,户籍人口3300人,外来人口2万多人。 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人均收入约6000元,全村21个村民小组80%的村民饮上自来水。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引进台、日、韩企业10多家,以生产五金、塑胶、高科技电子产品为主。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地区。广大村民初步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五一村位于陈江街道东北部,与仲恺高新开发区相邻,距惠州市区10公里,深圳65公里,大亚湾(惠州港)40公里。357省道、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均在辖区内穿越而过。

惠州市驼鸟养殖场于1998年冬落户陈江街道五一村,占地面积200多亩,现有驼鸟2000多只,目前已发展成集驼鸟养殖、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科普为一体的农业企业,1994年被惠州市政府评为“惠州市农业龙头企业”。

五一村于2002年纳入陈江城镇总体规划,是陈江街道重点工业开发区,工业、商贸发展潜力相当大,目前,有大小企业(厂家)50多家,出租工业用地近5万平方米,仍有近1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出租。五一村从2005年开始对辖区内的11个村民小组土地进行盘整开发,现已盘整约60万平方米。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引进台、日、韩企业10多家,以生产五金、塑胶、高科技电子产品为主。产品远销欧、美及亚洲地区。[6]

4、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五一村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五一村积极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五一村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统一土地管理、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干部调配、统一分配形式的管理体制,把集体资金用于投资建设村办企业和发展服务业。他们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先后探索了厂长负责集体承包制———股份制———全员风险抵押租赁承包制等多种发展模式,最后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推行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工作,充分调动了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目前,全村企业已有15个,全村年总产值达到1.36亿元,人均收入2.3万元,形成了商、贸、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经济新格局。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地处西安城乡结合部的五一村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五一村利用城中村改造的契机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起了宾馆、游泳池、工业品批发市场、娱乐城等商业设施。城中村改造建设完成后,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为富裕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西安市及外地民工等社会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城中村改造大幅度提高了村里的集体积累,增加了村民收入,人均收入年递增7000多元。

5、四川省彭山县江口镇五一村五一村地处江口镇西面,东临府河,隔河与梅花村相望,南与姜坝、两河村交界,西与平茯村交界,北与彭山县江渎乡交界。五一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C。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56户,总人口1297人。村党总支班子设总书记1人,老龄支部书记1人,委员2人,村委会班子设主任1人,委员6人。村交通便利,村中心离县城6公里,距镇政府4公里,彭(山)一黄(龙溪)县级旅游公路穿越村境,村社道已实现硬化1公里。村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备。

村境内有河沙等自然资源,有耕地700亩,山平塘3口,村通讯方便,通电话50户,通有线电视50户。村主要农作物产品有稻谷、小麦、油菜、花生、叶烟。该村有“武阳故城”遗址,成都老板投资兴建的“仙女岛旅游渡假村”,已在本村启动。本村也是DLY良种母猪基地,现有DLY猪56头,经过一年的发展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经过一年的发展有100头DLY猪已产仔,平均每头产仔9头。村内有食用竹340亩,享有“五一竹海”的美称。该村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多年来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今年被县命名为安全文明村。

勤劳朴实的五一村人民热忱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来五一村进行养殖、种植、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共商发展大计。

6、浙江省玉环县珠港镇五一村五一村由三股塘、内斗门、外斗门、隔山、新村、永安小区等6个自然片组成,辖30个村民小组,常住居民398 户1437人,外来人员2500人,总居隹人口4000人。五一村位于大麦屿开发区中部,东临尤蒙岙、小古顺两村,南临古顺、长山嘴两村,西至长屿塘,北接兴中路,全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龙山路及已规划的永安路、庆澜路、滨河路、临浦路等多条36m宽大道贯穿我村。五一村交通便利,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美好的开发前景,是开发区规划建城区主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根据开发区规划,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隹机遇、开拓创新,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敢于拼搏的精神。该村以龙山路为中心的西部区域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2005年该村经济总量2.7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2.59亿元,占全村经济总量的95.2%,第三产业产值994万元。现在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文化活跃、生活富裕的新五一村正仰首阔步朝向更高台阶,更富裕的小康社会前进。

近年来,该村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被市委、县委、县府、开发区授予“先进党支部”、 “征兵先进集体”、“先锋工程建设五好村党组织 ”、“计划生育先进村 ”、“先锋工程建设先进村”、“老龄工作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

7、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五一村地处五夫镇驻地的中心,是该镇政治,文化,金融,活动中心,是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生活、讲学、著书的地方。现境内与朱熹有关的遗迹遗址有紫阳楼、屏山书院遗址、朱子巷、五夫社仓、五贤井、刘氏节孝坊、街中牌坊等。全村总面积8.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13多亩,山地面积7700亩,辖8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共406户,总人口1700多人,是一个以农业,工贸,旅游为一体的行政村。

8、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锡城镇五一村该行政村隶属个旧市锡城镇,属于山区,地处锡城镇西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镇政府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区1 公里。辖三角地、仙人硐等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06 户,有乡村人口521人,其中农业人口521人,劳动力3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0人。

全村国土面积0.29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4-15 ℃,年降水量1300毫米,适合种植蔬菜等农作物。

9、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隶属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依托工业兴村,全村拥有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江南实业、兰陵化工两家省级集团公司对村级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工程,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五一实验学校,2007年又投入100多万元改造成横山桥初级中学。专门出资200多万元成立教育基金,用于对学校教师及考上高中、大学的本村学生奖励。通过实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五一新苑”,计划投入资金至少1.6亿元,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亩。

全景: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2%;村级可支配收入11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43%。全村劳动力100%实现就业,而且为邻村和外来人员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超8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超过300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超过45台。

10、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五一村地理位置五一村位于义和镇政府驻地以南10公里处,南接利津县虎滩乡新华村,东临本镇大牟村,西与沾化县下河乡流口村相邻。村庄由来1930年,张德香从利津县五股道迁此立村,取名五股道,1948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五二村为东社,该村为西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大队。五股道划为两个大队,自南向北以序数命名,该村居南,故称五一。1968年成立五一村革命委员会,71年恢复生产大队,1984年8月改为五一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在上级领导下,全面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建立村规民约,完善制度建设,推行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1998年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级财务乡镇管理监督制度,建立起村务公开栏,定期进行村务公开,村务工作逐步实现民主化、制度化。资源人口全村区域面积900亩,其中耕地面积790多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80户,总人口266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40人。经济发展解放后,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村70%的户住上了砖瓦房,95%的户有电视机,50%的户有电冰箱,80%的户用上了洗衣机,90%的户安装了固定电话,80%的户有手机,70%的户有摩托车,60%的户有三轮车,全村有轿车6辆,客货车11辆,有多户家庭购入了电脑。1984年实现全村电灯照明。1998年,集体投资2万多元,在区电业局的帮助下,实行电网改造。1994年5月,区小康型饮水工程启动,村集体投资8万元,村民集资1万元,动用土方3000多方,安装上了洁净的自来水。2004年,村集体在市残联的帮扶下,投入资金20多万元,对村内路面进行硬化,路宽4米,全长1600米,村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公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五一村地处黄河故道腹地,土地肥沃,王庄二干从村东经过水利资源丰富、地肥水丰,村民经济连年提高,靠近威乌高速连接线,交通便利。2004年底,该村户户通上了柏油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园满施行,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河口区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投资30多万元,大搞农业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把沾利河两岸300多亩高低不平、沙化严重的土地整平,种植上了优质的苹果、葡萄等品种,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1000多元。王庄二干贯通以后,随着水浇条件的改善,村集体投资10多万元,把二千以东的基本农田进行重新开发,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投资10多元万元,修建了一座水库。投资10多万元安装了喷灌,使二干以东300多亩农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999年秋季,我村为响应镇政府制定的“3158”冬枣生产计划,把冬枣生产当做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来抓。全村70多户从事这个产业,年产量70000多斤,年收入20多万元,户均2万多元,人均收入1000多元。

该村立足本村实际,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该村已发展冬枣园200亩、棉花400亩,建立冬枣批发市场一处,有力地带动全村及周边村庄冬枣产业的快速发展。除冬枣外,棉花、小麦、玉米、苹果等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到2006年底,农民人均收入5230元。文明建设五一村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民主法制方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村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群众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健全配齐了各种群众自治组织,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五一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着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2006年3月份以来,该村通过座谈会、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有效形式,开展了创建“文明在五一、和谐奔小康”集中宣传活动,并带领村干部、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到去年参与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的村参观学习,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几年来,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0多户,“好媳妇、好婆婆”20多人次,以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为载体,弘扬家庭美德,大力提倡树文明立新风。以“文明信用村”和“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载体,努力营造诚实的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发挥文明诚信街、文化大院、公开栏的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各种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在全村树立了家和邻睦、安定祥和的社会风气。村庄建设2006年,村委会坚持从该村实际出发,投资7万多元,修砌排水沟900多米,栽植苗木1000多棵,绿化村庄道路,投资3万多元,安装路灯,组织专人清洁村庄卫生,改变村容村貌。今年以来,全村共清除“三堆”13方、清除垃圾3.9吨、清理街道6条。进一步充实了卫生保洁队伍,建立了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主要荣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五一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该村也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1999年被授予区级、市级“安全文明村”;2000年被授予区级“冬枣生产先进单位”;2000年被授予“河口区五好支部”;2001年3月,被镇党委授予“义和镇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7年3月,被东营市文明委授予“东营市小康文明村”;2007年2月,被市爱卫会授予“市级卫生村”。[1]

11、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五一村五一村位居金乡镇西首,龙金大道穿村而过,北接第三工业园区和台挂历商贸城,南接环海公路,东首是金乡历史悠久的商标城。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市场繁荣。全村人口482户1656人,耕地面积240亩,2006年未,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509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650,人均收入8056元,是苍南县经济强村,生态村,金乡镇先进村。[2]

12、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五一村五一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距离县城6公里,有村民小组5个,户数217户,人口800人。其中外出务工经商近二百人,耕地面积244亩,山林面积2070亩,2007年粮食总产量124吨,经济总收入547万元,人均收入3681元,第八届村两委成员7人,村民代表33名,党员7名。[3]

1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南市街道五一村五一村位于东永二线沿线,下辖5个自然村:王庄、后和塘、朱山、岭脚、俞坞。有农户379户,人口971人。是传统的农业村。

近年来,五一村在村二委班子带领下,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

为了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五一村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产业农业项目。村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便于群众监督。在村设立村务公开栏,做到每月公开一次,重大事项做到一事一公开。并设立了村务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对全村的经济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为了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五一村先后投入资金做好“三通”、建好村民活动场所。加强村庄绿化、亮化、洁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村里铺设了污水管道,放置垃圾箱,建设垃圾收集房,并配有专职的人员专门清运垃圾。五一村在环境卫生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人居环境的治理,使五一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4]

14、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兰石镇五一村五一村隶属吴川市兰石镇,由博崖山、百官山、油桁屋、帝里口、百官水五条自然村庄组成,座落于吴川市北面,与茂名市的茂南区相接,位于湛江、茂名两市中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方便,文化、经济、政治活跃。常住人口4200多人,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种植,开发养殖的好地方。

五一村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山林和建筑业为辅。五一东有袂花江,南有小东江,辖区内山岭起伏,江河中横交错,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经省立项的土地整理项目4300亩,水利设施完善,灌溉方便,全村种植水稻面积1500多亩,水产养殖1900多亩,种植其它农作物800多亩,种植丰产树林700多亩,牧牛300多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五一村文化公益事业基础良好,每条自然村庄都建设了文化活动场所。民间团体组织有公益事业理事会组织机构,曲艺社、醒狮武术团。曲艺社、醒狮武术团每逢佳节都为民众表演节目,丰富民间的节日气氛,五一村人,勤奋好学、进取开拓、热情和蔼礼貌待人。

五一村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村中的五条自然村均实现村道硬底化,环村路和人行道硬底化,交通环境良好,村道清洁、废杂物堆放有序,垃圾统一处理。村容村貌井然,村中景木成片,空气清新,五一村真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村中治安稳定,人民群众和谐团结,民风淳朴。[5]

15、云南省曲靖宣威市落水镇五一村

五一村
村貌

五一村隶属于落水镇落水村委会,属于半山区,距离落水村委会1.5公里,距离落水镇1.5公里,国土面积0.67平方公里,海拔2008米,年平均气温13.3 ℃,年降水量953.1毫米,适宜种植烤烟、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94亩,其中人均耕地1.86亩;有林地77.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2户,有乡村人口166人,其中农业人口162人,劳动力10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6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7]

16、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浸潭镇五一村五一村委会位于浸潭镇东面,距镇政府约5公里,人口2750人,耕地面积1238亩。办事处设在五一路口,该村委交通方便,国道107及省道114线经我村委通过,土壤肥沃,水源比较充足,农业结构调整后,该村发动群众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和沙塘桔,后果较好。辖13条自然村为:罗洛、寨背、车波村、邓屋村、朝阳村、望天村、[8]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