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说起学校的建立与选址,就不能不说学校的创始人——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陕西省三原县人,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终年86岁。于老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大师和爱国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一生创办了三原民治学校、渭北中学、渭北师范;支持创建三原女中、新三中学、西安中山军事学校;还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府复旦公学,以及中国公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1932年开始筹备,1934年4月20日正式成立。于老先生亲自发起并具体领导了学校的筹建工作。
在1928至1932年陕西的五年大旱中,蝗灾、狼害和瘟疫等天灾人祸,使关中平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死亡灾民达300百余万人,外出讨饭40万人,十室九空,财源枯竭。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老先生奉命回陕赈灾,他认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籍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遂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
1932年秋,国民政府批准了于右任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任命于右任、杨虎城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同年12月,该机构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公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该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还议决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部分校产发归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3年1月,先生拄拐杖,着粗布棉袍,亲率建校筹备人员,顶风冒雪查勘校址,最终选定在武功县张家岗——即现在的杨凌。先生说:“武功是周武王伐纣用武成功而命名的。《诗经》上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就是说这里土地肥沃,野菜如糖。周的先人后稷,就在这个地方教民稼穑。武功原有后稷庙,纪念这位农业的创始人本是有意义的。我们在这里创办一所农学院,以纪念这位农业专家,就更有意义了!”1934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校长,“于以事实关系,虽未到校就职,但一应工作计划,仍以常务委员名义指挥进行。”
杨凌——原名杨陵,因境内有隋文帝杨坚的泰陵而得名。杨凌有着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渭河、漆水河岸边定居。周人的祖先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渔猎游牧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先河。杨凌地势“东控平原,西翼凤岗,南邻渭水,北带长川;前挹太白之秀,后负周原之美;襟渭带氵韦 ,气势雄伟。”“张家岗一带,由北而南,具有头、二、三道塬不同地带,纵约十余里,横约五六里,直达渭滨,可代表西北各省高中下三种不同地质,便于农业上各种试验。渭河北岸……广大草滩,堪为牧场;渡河而南,水田漠漠,可以种稻;再南而进达秦岭,树木繁茂,天然长成,可作森林研究资料,地质土宜,迥非易得。”
于老先生择地杨凌为校址,真乃是高瞻远瞩,寓意深远!
杨虎城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系陕西蒲城人,其一生由蒲城起义、反清抗暴、讨袁护法、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以后十多年一直被监禁,1949年9月17日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下令杀害。
解放后,陕西省各届人士在西安举行追悼大会,我校敬献挽联,内容如下:
“以苦心拥护国家以大义调和党派正气塞乾坤杨公不死
为徇私残杀志士为媚外出卖主权舆论等斧钺蒋贼焉生
虎城将军千古
国立西北农学院全体同仁哀挽”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时,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与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十五人同为筹备委员。杨亲同于右任等人前赴咸阳、兴平、武功等地踏勘校址,划定校园范围,在土地私有制情况下,运用政府力量,促使校园征地顺利完成,并经常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筹建事宜,为学校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还为校刊《西北农林》创刊号题词:“立国之基”。一所学校的建立,动用如此之多的政府要员并不多见。实因当时陕西大灾之后,百姓流离失所,饥民抗捐秔税,政府有以工代赈安抚民众之意,于右任回陕亦负赈灾之责,而我校的建立更是具有“兴农兴学”、“振兴西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