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埭村
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洋埭村洋埭,洋埭村,洋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
洋埭村民委员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洋埭村系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第三大行政村,位于秀屿区南部,在雕岭山(双冠山)东北麓,东面前海(平海湾),东北与岱前、北与前康、西与砺山、南与东潘等接壤,距离莆田城里25公里、秀屿区9公里、月塘乡3公里、新文公路2.5公里、湄洲祖庙所在地(妈祖的朝圣地)湄洲岛18公里,沁峤公路横穿而过。
【村落与居民】
洋埭村落环绕南坡山分布,辖大沟、后潘、西厝、后厝、大宫、东厝、东张、七组、苦营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现全村总人口5300多人,总户数960多户,总劳力500多人。居民都是汉族,其中后潘自然村居民姓郑、苦营自然村居民姓许,其他7个自然村居民姓张。
洋埭虎山(沉积岩、地质学家必到此)【历史人文】
洋埭因原村东一条自大宫北至七组南的大沙埭(海砂被海浪冲积而成埭岸,俗称海砂)而得名。洋埭旧属莆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崇福里岐山,境内分别有永贵社界(姓张,曲江衍派,唐朝宰相张九龄后裔;永贵社屋顶是满筒,即屋顶铺的全是像竹筒劈成两半似的半圆型瓦砖,传说是古代出了一名台湾经略才有此皇家才有的满筒结构)、康宁社界(姓郑)、兴贤社界(姓许)等三个社界;境内古迹还有岐山宫(妈祖)、歧山祠(三教合一的三一教主)、祠堂(张姓)、会澜亭(观音、关公、妈祖)、明澜宫(张公圣君)、兴华宫(杨公太师)、岐山庙(海龙王)、万宿会(三櫆)、龙门寺(释迦牟尼)等。洋埭鸭塘头(今洋埭小学所在)古代是南北海陆交通要道,在此设立圩埠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大集市。
解放后,洋埭先隶属砺(山)东(潘)乡,后隶属东潘大队,1961年从东潘大队析出建立洋埭大队,隶属忠门公社。
【物产经济】
洋埭村在解放前极为落后,这里海底出产的蚮(牡蛎)用肩膀挑到笏石(今秀屿区所在)去卖,买回的稻草也用肩膀挑回来,因路途崎岖狭窄和稻草的把捆很大,要换肩挑得到了几处比较宽点的路段才可以换肩。土地少而贫瘠,都是处在几个小山坡上的“望天田”,主要种植番薯(地瓜),常年受到台风灾害,收成无几。
解放后,特别是1964年围海造田的莆田县东(头)洋(埭)围垦工程(今岐山宫东北的洋埭后山斗门头至岱前东头这条笔直宽阔的公路就是东洋围垦海堤所在,工程由洋埭、蚮前、砺山等大队合作,指挥部设在洋埭后厝张九妹狮家);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上天时(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建设的“卫星海堤”的围垦工程(今洋埭后山斗门头至洋埭卫星堤斗门头那条笔直宽阔的公路就是卫星海堤所在,工程由洋埭大队自主完成,指挥部设在洋埭大队);1978年开始测量1979年春正式动工兴建的莆田县东(头)(苦)营围垦工程(工程由洋埭、蚮前、前康等大队合作,指挥部设在洋埭后厝张万顺家),历时三年,把东营闸门南边的山头挖掉,用泥车(小板车)一车一车前拉后推蚂蚁似的移山填海,于1982年胜利堵港合拢,把东洋和卫星两个海堤变成堤内堤,东营、东洋、卫星三个垦区从此连成一片,站在洋埭的雕岭山上看东营围垦里面广袤十里的绿野,感觉就像站在壶公山看莆田的南北二洋一样,所以说,东营垦区是莆田仅次南北洋的新平原。
垦区内面积为洋埭、岱(蚮)前、前康、砺山等行政村所有,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营省级示范片土地治理项目区”,洋埭村拥有2千多亩。垦区内已有四纵三横的标准机耕路,正在建设的沁峤公路(201省道)从垦区中横穿而过,交通顺畅。垦区内设计合理标准的沟系水系纵横交错,调节控制构件设施齐备,完全适宜水产养殖。东营,有待好好开发的风水宝地。
沁峤公路穿山来洋埭滨临平海湾(平海湾与湄洲湾、兴化湾相连),有2000多米长的海岸线,1万多平方米的沙滩面积,著名的妈祖圣地莆田湄洲岛在南向清晰在望,是开发旅游项目的好地方。
在东营围垦的海堤外,还有浅海滩涂面积2000多亩,适宜养殖海蛎、海蛏、花蛤、毛蛤等。
因为有了围海造田,旱涝保收。这里按季节不同,出粜的农产品有番薯、番薯干、番薯淀粉、花生、花生油、花生油饼(渣)、大豆、蚕豆、小麦、大麦等。
出售的海产品有蚮(牡蛎、海蛎)、蚮干(海蛎干)、蛏(海蛏)、蛏干(海蛏干)、鳗鱼苗、蟳(锯缘青蟹、青蟳)苗等。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地名含义】
洋埭村名因地域的开发而得名,与自然地理有密切关系。《尔雅释诂》日:“洋,多也。”又,“洋为平洋也。”《正韵》日:“埭,以土堰水也。”以土堰筑成埭,埭里平整土为为住居地;垦荒耕地为田畴,一派平洋,地以此名之,称之为 “洋埭”。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宋初,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于晋江岸沿海沙涂滩筑堤成埭,其族人迁徙此居住,垦荒耕种,繁衍生息,地因之名,“陈埭”。“洋埭”位于陈埭北面。该志又载:“洋埭之水由四十一都陈三坝而来,下通洛阳江。于围二百二十七丈,深二丈。”民间传说:宋初,平海军节使陈洪进派兵筑晋江下游南岸海堤屯,是时开“三埭”----陈埭、苏埭、洋埭。
【历史沿革】
五代南唐乾德十一年(936年),平海军节使陈洪进派兵筑堤晋江下游南岸尚堤屯田,开三埭,始有洋埭地域。宋代绍兴六年(1136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向知县洪元英请求间湮浦埭水利工程。建毕设塘司、徒首管理。1949年9月,洋埭解放,之后成立龙岱农会组织,作为过度政权,处理新旧政权交接事宜。1951年,成立龙岱乡政府,同年全村进行土地改革,1958年,洋埭与涵埭、下村、庵上、海尾、仙石6村组建一个大队,名为“团结大队”。
【行政辖域】
洋埭村位于晋江东北部,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7598人,外来人口约4万人。
【交通状况】
北面与泉州隔江相望,南距晋江机场仅6公里,陈泉公路贯穿全村,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全村实现路面全部硬化,总长达2万多米。
【气候与物产】
洋埭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气候属东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盛行风向季节更替,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一年四季温差不大,靠近北回归线,日照时间较长,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暖,秋温高于春温。风速较大,7—9月由东太平洋形成的台风,常在此登陆,破坏性大。台风暴雨时有发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多种动物提供适生环境。特别是浅海、滩涂及河道、池塘、沟渠等海水域、淡水域,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生态环境,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就有788科2408种,其中海水鱼类215种,淡水鱼类25种,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工业企业】
洋埭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乡镇企业的领航起步,境内有大小企业360多家,总产值超过7亿元,洋埭企业一路顺风向前发展,这与村两委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一路扶持、保驾护航分不开。一、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建立刘浦工业区,面积34.63万平方米。定兴工业区,面积33.3万平方米;二、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展“用科技、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等质量管理活动,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三、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鼓励企业也引进机械设备和聘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经营管理和人才技术市场接轨,提高市场竞争力;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五、组织境内外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交易会,创造条件,让厂家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
【经济社会】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洋埭村各项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如今全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科教文卫事业日益发展。辖区内有泉州市示范小学龙林中心小学,外来工子弟学校也已建成使用,幼儿园1所,卫生所5家,私立医院5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