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高句丽长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高句丽长城
高句丽千里长城

简介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西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朝鲜半岛北部的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

高句丽荣留王(建武)为了防御唐朝的进攻,用16年的时间,即自荣留王十四年、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到宝藏王五年、贞观二十年(646年),修筑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千里长城。为了完成修筑千里长城的任务,荣留王二十五年(642年)“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

史料文献《旧唐书·高丽传》:

“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新唐书·高丽传》:

“建武惧,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

《三国史记》卷20《高句丽本纪八》:

“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

高句丽千里长城建置辨【作者】 冯永谦

【单位】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摘要】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西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朝鲜半岛北部的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

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 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 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 东北首扶余城” 之长城起点, 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 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 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海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 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 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关键词】唐朝,高句丽千里长城,辽吉二省

修筑长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古代这样大规 模地修筑长城。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开始, 到以后统一的中央王朝,以及许多地方民族政权,无不修筑长城,它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而且不仅汉族修筑长城, 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修筑长城。至今历代长城遍布全国各地,纵横多道, 其总长度不下十余万里。这种情况, 在世界上找不出哪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匹敌。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即今辽宁省东部新宾、桓仁一带。其后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并于汉代郡县内建立起地方民族政权,长时间里臣服于中原王朝。高句丽政权,在其历史进程中,也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民族一样, 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袭,在我国大地上,也曾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不过此前对高句丽长城的研究很不够, 至今还不甚明了, 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 还应深入进行探讨。本文仅根据研究中出现的最基本的问题, 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一、关于高句丽修筑长城的历史记载

高句丽修筑长城, 史有明文, 动用大量人力财力, 并用了十六年时间, 修筑了一条长达千里的长城, 因此, 称其是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修筑长城的年代, 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唐朝。

《旧唐书》卷一九九《高丽传》载

贞观二年, 破突厥领利可汗, 建武遣使奉贺, 并上封域图。五年, 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收痊隋时战亡骸骨, 毁高丽所设京观。建武俱, 举筑长城, 东北自扶余城, 西南至海, 千有余里。

《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载

太宗已禽突厥领利, 建武遣使者贺, 并上封域图。帝召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痊隋战士背, 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 乃筑长城千里, 东北首扶余, 西南属之海。

《三国史记》卷二《高句丽本纪第八· 建武》亦载

荣留王十四年, 唐遣广州司马长孙师, 临睡隋战士骸骨, 祭之, 毁当时所立京观。春二月, 王动众筑长城, 东北自扶余城, 东应是西南至海, 千余里, 凡一十六年毕功。

同书又说

二十五年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贡。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

荣留王即建武。因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由于王朝更替, 战争频仍, 高句丽借机不臣, 隋、唐为收复失地, 都曾进行征伐, 建武因此惧, 所以自荣留王十四年即唐太宗贞观五年, 公元年二月起, 至宝藏王五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公元年, 共用了十六年时间, 修筑了一道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长千有余里的长城。同时我们还看到在荣留王二十五年, 即修筑长城已经进行到十一年时, 西部大人盖苏文还在督工修筑长城, 可见这道长城的修筑从未停止, 从而可知, 其工程是颇为巨大的, “ 凡一十六年毕功” 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高句丽这道长城修筑后, 其产生的历史作用不大, 又随着高句丽政权的消亡, 唐王朝统一宇内, 这道长城便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因而从此不显, 其后就少见于文献记载, 在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 由于没有见到明确的长城遗迹, 因此过去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民族研究者抑或是长城研究者, 多未提及高句丽长城, 当然也就更无人深入进行探讨了。近年由于考古学的发展, 研究日趋深入, 才开始对高句丽长城引起注意, 前后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由于高句丽长城实在渺茫, 无从寻找, 因其见不到明确遗址, 不知修筑在哪里, 因此有些文章只是进行推测, 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并且我们从发表的文章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其认识有所不同, 其间差别很大, 比如最基本的确定其位置问题, 即长城的具体经行线路, 都存在完全不同的意见, 这就使高句丽长城的研究, 一时无法得出大家都赞同的结论。

二、高句丽长城的走向和结构形式的几种不同意见

近年来, 对高句丽长城的研究有很大进展, 但在研究过程中有不同理解, 因之也出现各种不同说法。下面我们将研究的进展状况作一回顾, 对各说的主要论点略作引述, 以便增加了解, 从而对继续深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山城联防线说

年王健群发表《高句丽千里长城》一文, 他认为“ 根据史料和调查分析, 这条长城并不是筑在边境城堡之外的防御线, 而是用它把各个边境城堡连接起来, 连同边境城堡一起组成一道防御线。⋯ ⋯高句丽的西部前沿军事重镇, 明确见于记载的有扶余、新城、玄冤、辽东、沙卑、盖牟、安市、建安诸城, 成南北一线排列。⋯ ⋯这些城正好是按东北、西南方向排列着。农安在北, 盖平在南, 在营口东侧, 临近渤海湾。高句丽修筑千里长城把这些地方连接起来, 变成以边境军事重镇为主要据点的西部防卫线, 用它来抵御唐朝军队的进攻’心。文章的重要一点, 就是高句丽长城不是独立存在的建筑, 而是将高句丽西部边缘的一些重要城堡在其间再修筑一道城墙把它们连接起来, 一起组成一道防御线, 北起吉林农安, 南到辽宁盖平今盖州市,靠近渤海, 这个经行线路和结构形式就是高句丽的千里长城。这篇文章对后来关于研究高句丽长城的走向和结构形式影响很大, 有些研究者也随之而倡其说。

二山城防御组群说

1989年陈大为发表《辽宁境内高句丽遗迹》一文, 指出“ 大型山城多分布在辽河以东不甚远的沿河一线, 即在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地带, 中型山城多在辽河以东较远的较大河流的孔道中, 位居第二线。至于小型山城, 则多分布在大中型山城的周围, 时代已当晋唐, 它们似当中原战乱, 在高句丽占据辽东之后, 从东晋到唐初的二百年时间内形成的, 应属山城的完善阶段。直到贞观五年, ‘ 发其国, 举筑长城, 东北自扶余城, 西南至海, 千有余里’这一全国行动, 才最后形成了高句丽山城的现有体系。从而在高句丽西界的前沿边界上, 最终形成了一条南北长达千余里的山城联防线。” “ 若干大型山城, 如扶余、新城、盖牟、乌骨、建安、安市、卑沙等, 皆见诸史籍, 并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南向的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的一条线上, 它们是千里防线中的重要城堡” ② 。本文虽未明确指出高句丽千里长城的具体结构和存在形式, 但对于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认识,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其立意是很明显的, 也就是说处在辽河以东的并以大型山城为主,辅以中小型山城, 它们之间互相配合, 共同构成从东北向西南、长有千里, 组成一道山城联防线, 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就是高句丽的千里长城。

1994年梁振晶发表《高句丽千里长城考》一文, 进一步论证了高句丽千里长城就是山城联防线“ 笔者同意陈先生的观点。对千里山城联防线进行深入论证就会发现, 它就是文献中所载的高句丽千里长城。” “ 如建长城亦不能在辽河东岸, 距山城基地太远, 不利退守。更何况战线从无必在边界上之理, 而凭险固守才是上策。史载高句丽千里山城南以安市城为主, 北以新城为主, 皆险关难渡, 交通要隘, 为隋、唐攻伐高句丽的必争之地, 故高句丽倾其全力在沿线修筑千里山城联防线, 这是可能的, 也是合理的, 决不会也没有能力再兴师动众, 在辽河东岸平原地带修筑一条既不利防守、又劳民伤财的千里长城。”这篇文章将这一观点更进一步阐释, 说得更明确了, 并且也更具体化了。

最近赵晓刚等发表《高句丽千里长城上的要塞—石台子山城》一文, 在文章中也同意上述论文的观点, 认为高句丽的千里长城就是山城联防线“ 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考证, 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是李健才先生提出的‘ 从吉林省农安县西南到怀德县境内, 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长达公里的土墙遗迹, 并一直向南延伸到辽宁境内大致顺辽河东岸一直到营口海滨, 共约千里, 即为高句丽千里长城。’王健群先生也有类似观点。按李健才与王健群关于高句丽长城走向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两者不是一种意见—本文笔者注, 并认为这条长城并不是筑在边境城堡之外的防御线, 而是用它把各个边境城堡连接起来, 连同边境城堡一起组成一道防线。二是陈大为先生在辽宁境内高句丽遗迹》一文中提到的辽宁东部山区与平原交汇处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里山城, 是高句丽西部的联防线。这一观点后为梁振晶先生详加论证。

⋯ ⋯笔者同意后一种说法, 并认为高句丽的千里长城是以西丰城子山山城扶余城、高尔山山城新城、辽阳旧城辽东城、英城子山城安市城为中心城, 以催阵堡山城、石台子山城、高丽城山城、岩州城山城、得利寺山城、大黑山山城及一些小城址等为护卫城, 并与烽隧、土墙等共同组成的一道山城联防线’, ③ 。

以上是将高句丽千里长城理解为山城联防线的论述。从这一观点看, 高句丽千里长城存在的形式, 如王健群所说, 长城并不是在边境城堡之外的防御线, 而是把各边境城堡连接起来,连边境城堡在内一起组成一道有城墙的防御线, 但在边境城堡之外并不存在一道长城后来的几篇论文又有所发展, 演变成各边境城堡之间并不一定要具备相互连接的城墙, 而只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城组成的防御组群, 因其分布从东北到西南长有千里, 故此这些山城防御组群就是高句丽的千里长城。

三高句丽长城实有线路说

1987年李健才发表《东北地区中部的边岗和延边长城》一文, 根据发现于吉林省怀德县并北人农安的一道作东北西南走向长余里的边岗, 联系存在于吉林和辽宁两省中部的以“ 边”或“ 边岗”命名的村庄, 连成一线, 提出这就是高句丽长城“ 从东北往西南有吉林省农安县境内的龙王乡西北二十里的边岗和边岗乡境内的三岗。⋯ ⋯在怀德县境内有双城堡镇境内的边岗、四道岗乡的四道岗和小边、秦家屯东南十五里的边岗。在梨树县境内有河山乡东南十里的土龙村、三合乡西南二十里的三道岗子、金山乡东南十八里的王家岗子。由此再往西南进人辽宁省。在辽宁省境内有些老边的地名, 多是因靠近明代边墙而命名, 是否和东北西南走向的边岗这一长城遗迹重合在一起, 还难以断定。在辽宁省境内, 以边岗、老边命名的地名, 有开原县三家子乡南十五里的西老边、新民县东北辽河东岸的三道岗子、沈阳市郊西北的老边、海城县西北浑河东岸的三道岗, 由此再往西南进人营口县北部的二道边和营口市郊区的老边村、老边站。把这些边岗、老边、小边、土龙等地名连成一线, 就不难看出它的基本走向。” “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调查材料, 在辽河东岸老边岗的东部附近, 又有西南、东北排列成行的高句丽高丽山城。⋯ ⋯把以上这些高句丽高丽山城连成一线, 很明显是一条由西南到东北走向的高句丽

高丽西部的边防城。在这些山城的西部附近, 就是西南—东北走向的边岗, 即长城遗迹。这些边岗当是上述高句丽山城西部的第一道防线” ④ 。

1991年笔者发表《东北古代长城考辨》一文, 其中有一节论及高句丽长城。对李健才的推论认为是接近实际的, 尽管材料不足, 中间空断太大, 辽宁地区有些叫“ 岗” 的或“ 边” 的, 一些是在明长城线上, 有的其实也不是长城, 如新民县的三道岗子, 是因自然沙岗而得名, 但这无关大局。他说的北起吉林省境内, 虽仅有一小段边岗遗址, 南到千里之外的营口, 只有“ 老边” 等两个地名, 即据以推断是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走向, 但我以为其说是正确的。我对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认识, 还是在年写《辽宁古长城》这本书时, 即写了高句丽长城, 并且还对明长城为什么走了一个“ M”形的线路的原因, 也作了探讨, 指出就是因为明朝在辽河流域修筑本朝长城, 沿用了高句丽长城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后因这些章节学术性很强, 不符合出版社出版的这套“ 旅游丛书” 的体例要求, 因而后来出版时只好删掉了, 及至年写东北古代长城考辨》时,重又提出了我的观点, 将它写进该文中去“ 在我往年一次调查明长城时受到启示, 感受到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后来在我做明长城的全线调查时, 发现从三汉关转向东胜堡今海城市西北的开河城村后, 长城一直北上, 经鞍山至辽阳、辽中、沈阳、铁岭、开原、昌图等市、县的西境, 再到开原镇北关今开原市东北镇北堡前的这一大段基本是南北走向的明辽河流域长城,长达华里, 这也正是高句丽长城的经行线路此段南面进人营口县后, 有二道边、高坎、老

边、后岗子等村, 距海滨已较近了, 北面从开原镇北堡北去, 经昌图县境和吉林省梨树、怀德两县, 就到农安了。这一发现, 就使高句丽长城比较具体了, 不似以前无法判断其经行线路因明辽东长城的走向, 征诸文献是清楚的, 遗迹至今仍大部分存在, 经考古调查也都被发现, 在此情况下, 我们对高句丽长城的地理分布, 就了如指掌了。” 明“ 辽东长城的修筑, 辽河流域长城是最早进行的, 其次是辽西长城, 最后才是辽东东部长城。在修筑辽河流域长城时, 因有高句丽长城存在, 至少有旧基可用, 于是就在此基础上修筑了在辽河东岸南北长达五百里的长城, 北止于镇北关今开原市东北镇北堡, 南端在三汉关今海城市西北开河城村西南由此西北折而到广宁今北镇县的镇静堡今黑山县西北白厂门村。高句丽长城被辽东长城沿用的线段,北从今开原镇北堡起, 南到海城西四台子止, 这一段达五百余里其南北两端长城, 由于当时所处形势未曾沿用” ⑤ 。

以上是高句丽千里长城确有实体线路的论述, 提出不同观点, 说明长城的具体走向和其分布的地理位置。

三、高句丽长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由于对高句丽长城的研究, 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 也可以说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 因此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不然将无法深入下去。在这里本文不想作更多问题的探讨, 仅围绕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高句丽长城研究中最基本的经行线路的相关问题, 谈一点我的理解。

一高句丽千里长城就是一道独立防线

根据文献记载, 高句丽确实修筑了长城, 这可从前引的文献材料中得到证明, 研究者对此均无异议, 都承认高句丽修筑了千里长城。我们从记载中可知, 高句丽长城的工程量是不小的, 发其国用了十六年时间才告完成, 中间从未间断, 在修筑到第十一年时还见记载, 由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 因此这道长城当不是虚设, 其城墙也应该是很高大的, 绝非敷衍塞责草草了事的工程。从吉林省怀德县发现的遗迹看, 长城是很雄伟的, 直到今天仍可看到在“ 三皇庙村东和黄花甸子北保存较好。三皇庙村东边岗基宽约米, 顶宽约米, 高约米, 如条长龙伏地而卧” ⑥ 。这个考古调查情况, 反映了高句丽长城的面貌, 这还只是一千多年后见到的形象, 其原来的建筑, 当更远比此为高大, 这样的长城确可称得上是符合高句丽“ 发其国, 举筑长城” 的记述。因此, 高句丽费时十六年修筑的长城, 就应该是一道独立的防线。

但研究者对长城的独立存在却不认同。有的研究者主张长城应和山城一道组成防御线,因为“ 唐军的两次主要进攻, 都是在高句丽修筑长城之后, 但都未在战争过程中提到这条长城。两次都是在渡过辽水之后便直接进攻高句丽边境城堡, 未曾受阻于长城。在玄冤、盖牟、辽东、安市这些边防重镇的攻防战中, 没有一句话说到长城事, 说明长城不在这些城堡之外。当然长城也不应在这些边堡以里。只能在同一线, 而且以这些城堡为长城线上的重要据点, 才讲得通上述情况” ⑦ 。

我们认为, 对这个问题应该更深入地研究, 不能只这样简单地观察, 其实它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说, 修筑长城,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表现形式, 在中国大地上,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 使我们得知, 远在青铜时代甚或更早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一些聚落遗址就高句丽千里长城建置辨夕出现了沟壕和围墙, 后来出现了高大的城墙, 它即成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城的标志, 此后就一直延续下去, 并且贯彻到长达两千多年的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由修筑城而引发的修筑长城从春秋开始, 到战国各诸侯国都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以后历代很多王朝和各不同民族, 也都以同样心理因素和文化传统修筑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无庸讳言长城是具有在军事上的防御作用, 以其相应设施, 求得战斗的胜利。但长城还有一种威慑作用, 以高大的城墙挡在面

前, 不可逾越, 使来者生畏。同时对修筑长城者来说, 也具有一种心理上的自持与安全保障作用, 由于有了长城, 就多了一份稳定感觉。此外长城还具有一种界隔的意义, 以限内外, 表明在此墙之内是我的辖境, 也是藉以保护自己。上面所说的这种思想, 直到今天, 在人们的头脑中也未能完全根除。如在农村, 每个农户都修有宅院, 或砖石砌建, 或泥土垒筑, 最差的也用枝柴围成篱笆, 形成一个院落就是今天我们居住的已经很现代化的城市, 也未能消灭围墙, 即使要求增加城市的透明性, 也还有的单位或居民区仍不免设有透空墙或铁栅栏之类的围护设施。

这些和古代人修筑城或长城有同样意义。我们可以试想, 今天这些院落和围墙, 确能挡得住人, 但又真能够和完全挡得住人吗实际不能。只要是想进人围墙或要登堂人室者来说, 它仅是一点“ 障碍” 而已, 越过毫不费事。长城也是这种情况, 它只是一种军事设施, 如果若防御, 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 像对待游牧民族的人犯, 也还要在“ 用将得人” 和人“ 用兵得法” 的前提下,长城才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否则也是不行的。

长城确有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 能发挥其作用, 无庸置疑, 因此在历史上长城也曾无数次地阻拦过人犯者。但是, 历史上是否每一次人犯经过长城都记载了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假设即使当时都记了, 我们现在见到的不是原始记录, 万事纷繁, 而后来能写人历史的又能有多少呢历史笔法要求简练, 更不是专记长城事, 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见到记载长城战事, 就认为没有长城。如果我们从历史上看长城发挥作用的情况, 可是当我们翻开二十四史, 见到多少次“ 越过长城”却如人无人之境的记载, 这种本是从长城经过, 但却没有见到如何战于长城的情况, 这样能说长城就不存在吗历史记载许多大战都是在具有指挥能力的“ 城”下发生的, 它可以围困几天、十几天或数月之久, 战斗悲壮激烈, 因而大书特书, 使人们知道了这场战事。但长城就不是这种情况, 由于战线太长, 无法集中兵力进行大战, 并且在漫长的长城线上防守, 总有弱势之处, 一破即全线溃败。长城能阻挡, 也仅是一时之事。因之见于长城战役的记载就很少, 而实际却不是这样的。长城的攻防情况是什么样, 明代人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其所言是很实际的。嘉靖时兵部尚书刘煮说“ 自创以及今日, 几四十余年矣, 无一岁而不请修边之粮, 无一秋而有修边之效。” 又说“ 夫修边以防零寇可也, 恃之以御大举不可也。” 由于长城防线太长“ 我散而守, 彼聚而攻, 虽称十万之众守长城, 当锋不过三千人, 一营失守, 则二

十二营俱为无用之兵, 十里溃防, 则两千余里尽为难守之地” ⑧ 。同时代人陈建也说“ 长城筑之纵成, 旷远难守, 胡寇倏来, 动辄数万, 溃墙而人, 无异平地” ⑨ 。这仅是对当时居住塞外的少数民族来说尚且如此, 如若对待大军征伐将是怎样情况可想而知。因此, 即使筑长城, 由于战线太长, 分散兵力, 战争中也还是注意加强据点, 其争夺自然是具有指挥作用和防守能力的城池, 所以历史上发生的激战均在此而不在彼, 因而被记录下来的也都是这种城下之战而不是在长城。唐王朝对高句丽的用兵更是如此, 以几万或十几万大军铺天盖地而来, 越过仅为一道墙的长城当不是难事, 而高句丽又素以山城有险可凭, 退守山城之内自然是认为最适宜的军事部署, 因此长城不见战争记录, 亦应是意料中之事。所以, 不能因未见记载高句丽的长城在唐征辽东的军事行动之中, 就认为高句丽没有独立存在的长城, 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高句丽千里长城不可能是山城联防线

高句丽修筑山城, 在地理分布上是很注意防守的, 从我们今天考古调查所发现的山城看,都是处在当时交通孔道上, 比较重要的大型山城更是如此, 它所扼守的都是通向腹心地区的重要通道, 只要外面能守得住, 来者是无法逾越而抵达腹心部的。对于高句丽来说, 它西面主要是防中原王朝的征伐, 因此它在西面缘边一线从北到南都建有大型山城, 而且在纵深上, 凡是能通向腹心地区的通道上, 都依次建有各种不同的山城, 加强了保护腹心地区的能力。这种山城在地理位置上的部署, 层层把守, 阻断外部前进的道路, 使之无法深入, 在战略上的部署是非常适宜的。我们看隋、唐两代多次征讨高句丽, 没有一举成功, 尽管有其他一些原因, 但在各进军道路上, 由于山城阻挡, 高句丽凭险固守, 而隋、唐军久攻不下, 不能进人腹心地区, 拖长了战争时间, 气候变化、粮响供应、军兵士气都有问题, 因而只好回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隋、唐征讨高句丽, 必须攻克建在交通道路上的各个山城, 否则就无法进军换句话说, 也就是如果不从这些有山城防守的道路上前进, 就无法达到高句丽的腹心地区, 自然也就征服不了高句丽。这种情况就告诉我们, 除了这些通道外, 其他地方是去不了高句丽的腹心地区的。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考古调查也看到, 在没有高句丽山城的地方, 也没有道路, 比如在两个山城的中间地带, 俱是群山突起, 军马根本无法逾越。处在高句丽西部一线的山城, 北起往南依次有吉林省的吉林龙潭山山城、辽源龙首山山城、工农山山城、辽宁省的西丰城子山山城、开原龙潭山山城、铁岭催阵堡山城、青龙山山城、沈阳石台子山城、抚顺高尔山山城、沈阳塔山山城、辽阳岩州城山城、海城英城子山城、大石桥马圈子山城、盖州高丽城山山城等, 在辽河东岸构成一线, 山城西距辽河几十里或百余里不等, 而往东的腹心地区, 纵深分布山城更多, 利于防御。但恰在过辽河之东以后, 在未达到高句丽西部地区的山城以前的这片广阔平原地带上, 却无险可据, 缺乏侦察、了望和防守设施, 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心理因素, 于此地域修筑一道长城, 则是必然的事。

再则, 高句丽在西部修筑的山城, 已将东去其腹心地区的通道完全控扼住了, 其他地方无路可通, 在此情况下, 如果还修各城之间的联防城墙何用而且根据我们实地调查所见, 各城之间山脉走向复杂, 山势多变, 不成体系, 如何在这种地形结构上修筑长城同时西部缘边各山城, 并不在南北一条直线上, 而是伸缩很大, 地理位置互有出人, 所修长城必然要忽南忽北、忽东忽西, 为连接各城, 长城要经常有较大的转折, 此时即使不考虑山脉走势和地形变化所出现的问题, 仅就加大了长城的长度, 增加工程量, 也是不容忽视的, 并因此而拉长了防守线, 分散兵力, 这也是兵家之大忌。然而更重要的是, 这些地方不是通道, 更不会有谁由此进军, 就是

长城在各山城之间修筑完成了, 依然无用, 因为在这些地方就是不修长城, 也无一兵一卒前来由此进攻。此地的长城既然如此没有实用价值, 高句丽能在这种地方修筑长城吗

此外, 我们再考察一下我国两千多年修筑的长城, 从未见有哪一个王朝或哪一个民族所修的长城是在各城之间作连接的。无论哪一个时期, 沿边都有各种城, 或军事的, 或郡、县的, 但所有的城没有处在那种临界的“ 边” 上的, 即使是一些较重要的军事城堡, 也并不在边沿上, 更不要说其他军事重镇或行政建置的城了。但长城就不是这种情况, 它是尽可能要靠近边缘地带修筑, 力争在所辖地域的最前沿, 只有如此, 才有“ 边” 的概念, 才可担负起侦察、了望的职责,才能阻止潜越, 才能抵御进攻, 才会有屏障和安全的感觉, 少量军士在这有形的“ 边”上巡视, 有了依托, 才能为长城内的军事防御据点传递信息, 以取得战争胜利, 达到保卫边境安全的目的。高句丽修筑长城也无他异, 针对唐王朝的征伐, 其西部诸城又不靠近辽河岸边, 在这广阔平地上, 没有屏蔽, 这中间到山城还有几十里或百余里的距离, 如何解决这段平原上的防守空白, 在山城之外近边处, 修建一道南北走向的长城, 就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建武“ 发其国, 举筑长城” 。

高句丽修筑长城, 如果按山城联防线说法, 在各山城之间应该有长城的城墙存在。但是经近几十年的考古工作, 可以说对高句丽西部的山城, 都进行过实地调查, 虽然已经是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发现山城一般保存都较好, 至少仍可见到城墙形迹, 有一些山城的城墙还保存的相当完整。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 而是普遍如此。那么按山城联防线的观点, 在各山城之间也应该有长城的墙体存在。可是调查的结果, 却从未在各山城之间发现长城墙体的遗存, 这是为什么总不能说, 山城的城墙能够保存下来, 而长城的城墙就不能保存下来吧也不能说要有损坏, 也只损坏长城而不损坏山城吧就是真有这种情况, 只损坏长城, 那么在千里长的长城线上, 总不致于损坏的那么彻底, 连一些痕迹也没有遗留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高句丽修筑的千里长城, 根本就不是在各山城之间, 事实上不存在山城联防线这一问题, 故此至今在各山城之间没有发现高句丽长城。并且也可以说, 如果高句丽果真在各山城之间修筑长城,我们知道, 在各山城的地理分布上, 伸缩出人很大, 山城之间地形复杂, 甚至没有通路, 人迹罕至, 在交通要道上的山城都能保存, 而处于此种地理环境中的长城谁去损坏长城不是应该保存的更好吗怎么能反而不见一点长城遗迹呢事实说明, 高句丽根本就没有在各山城之间修筑长城。

至于西丰凉泉城子山山城考古调查所见山城外有土墙, 认为是高句丽长城问题, 我们认为它也不是长城遗存。调查者的意见和调查所见情况是“ 现存山城西侧面的‘ 外围城’和向西南伸延而出的土筑城墙是高建武所筑之高句丽长城。⋯ ⋯现在土筑‘ 外围城’可能就是高句丽长城之首, 即高句丽长城的东北起点。向西南伸延而出的土墙, 就是‘ 西南属之海’之长城。” “ 铁岭市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制作小组实地测量‘ 外围城’ , 认定是高句丽第代荣留王高建所筑长城的一部分, 有如明长城之山海关、嘉峪关之类, 高句丽长城的东北起点, 与历史文献对照, ‘ 外围城’即为‘ 东北首夫余’之‘ 首’ 。” “ 向西南延伸的土墙共两条, 一条自‘ 外围城’十八道背山脊土墙北起三分之二处分枝而出, 沿山脊向西南方向伸延, 约米处被一片豆地截断,地中不见了土墙遗迹, 除豆地与之相接的是约米的流水坝, 坝高约米, 顶宽米, 基宽一米, 方向为西偏南度。此流水坝终点河滩处冲刷出的截面, 可看出人工夯筑的土层, 我们认为是现代人在土墙之上开的引水, 此流水坝亦为土长城的一部分。过河滩和一片耕地之后, 与之对应的山坡上又出现了土墙痕迹, 直通山顶, 走向为西偏南度, 遥指开原市龙潭寺山城。另一条在‘ 外围城’西南角处沿山脊向西伸延而出, 距‘ 外围城’ 米之内的土墙,痕迹十分明显, 米以外, 土墙痕迹变得时现时隐。此墙方向西偏南度, 遥指开原古城子山城和马家寨山城” 。。这种延伸出去的土墙, 是否就是高句丽的千里长城遗迹呢笔者以为不是, 它只是为保障山城安全的附属设施。西丰城子山山城, 年我们在发掘西丰县执中村西岔沟西汉时期古墓群时, 以及后来为制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档案, 笔者曾数次去现地调查过, 在石筑山城的西面, 有接筑的土城等结构, 但这种情况在一些高句丽山城中是存在的。抚顺高尔山山城, 它所接筑的外城就不止一处, 在西南、西北和东南部, 都接筑有外城, 而且大小不一, 在东南角向外延伸余米接连筑有两个小城。。这些附属建筑结构, 是为加强防御,保证山城安全的。在海城英城子山城, 也有由山城向外延伸的城墙“ 外围城墙, 从北城墙向西有一条利用原山脊人工修筑的城墙, 直通山下的炒铁河上。高一米, 宽度约米, 长约米” 。英城子山城的北城墙, 比较平直, 基本呈东西走向, 在城墙向南转折成西城墙后, 筑城者接北城墙西端向西沿山脊走向接续修筑一道城墙, 一直到山下河边。这种情况和西丰城子山山城都很相似但此山城的西面再无山城, 它不能再和任何山城相连接, 当排除长城的可能性。山由岩老城沟山城, 地理位置已不属高句丽西部沿边山城, 但此城也有向外延伸的城墙, 还有沟壕与形建筑址, 调查者认为“ 推测该城墙与四个圆形建筑物均为军事防御性的建筑, 圆形构筑物应为了守台” 。。

新宾五龙山城和得胜堡山城, 在地理位置上也不属高句丽西部沿边山城, 前者在城址的南面的一处山谷中, 后者在其南面接山城也都有一道石筑城墙, 笔者前此调查早期燕秦汉长城时, 曾至其地, 石墙至今仍存, 两边均有较高山岭, 城墙横堵东西向的山谷, 并且在从此向西约百余米的西面一道低平的山岗, 即在得胜堡村东被称为“ 边城岭” 的山岗上, 又有一道略作南北走向的很长一道城墙。。但此山城已远离高句丽西部边地, 其城墙则也不可能是高句丽长城的遗存。因此, 这些山城包括西丰城子山山城在内, 城外的这些单独走向

的墙体, 都不是高句丽长城, 它们的作用, 只是为加强山城的防御而修筑的, 修筑者是为防止进攻者至当地后即能迅速转到山城后面去夹攻的可能性比如西丰城子山山城, 山势东高西低,城门、水门都在西边谷口, 唐军如攻这座山城时, 必从今铁岭一线的西南方向来, 因此加强山城西面的防守能力就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我们就看到它的西面山岗上加筑了很大的土城。至于在土城的西南部向前延伸出的两道土墙, 方向为西偏南度与西偏南度, 这个方向恰是迎挡西南方来的进攻, 而不使其接近山城和绕到山城北面去夹攻。并且还有一个问题, 如果这两道土墙是长城, 修一道也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修两道基本并行的长城呢再则它们既是分别指向开原龙潭山山城和古城子山城, 按现在在这两座山城与西丰城子山山城相对应的方向的城外也应有城墙遗存, 可是经过多年调查, 在这两个山城的外面, 还未发现任何城墙遗迹。由此更可确知, 西丰城子山山城外面的这两道城墙, 不是长城墙体, 只是附属防御设施, 而高句丽的千里长城也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高句丽千里长城的北端起点问题

文献记载高句丽千里长城北起扶余, 但各书却不完全一致, 有作“ 东北首扶余” , 有作“ 东北自扶余城” , 两者之间虽只有一字歧异, 仅差一“ 城” 字, 但却在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地理定位,因之对长城起自何处, 就有了很大的分歧意见。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只不过分歧的引起, 是关于扶余城的归属问题是夫余的扶余城, 还是高句丽的扶余城。

李健才认为是夫余的扶余城, 而不是高句丽的扶余城。夫余有前期王城和后期王城, 前期王城是吉林龙潭山山城, 后期王城是农安古城, 高句丽的扶余城是龙潭山山城, 而高句丽的千里长城是起于夫余后期王城。他在论证上述问题后说“ 在对高句丽长城今边岗东北端的起点当今何地的问题没有调查清楚以前, 笔者也曾误认为高句丽的扶余城在今农安。通过调查访问, 搞清了唐代高句丽长城‘ 东北自扶余城’的扶余城, 不是指高句丽的夫余城, 而当是指在今农安夫余后期王城故址” 。。

孟祥忠等认为“ 西丰城子山山城是唐代李世民所破之扶余城, 除从方位、规模的推断外,就是现存山城西侧面的‘ 外围城’和向西伸延而出的土筑城墙是高建武所筑之高句丽长城” 。梁振晶也认为“ 扶余城农安说是很难站住脚的。王绵厚先生的《东北古代夫余部的兴衰及王城变迁》一文, 详实、填密地论证了西丰县凉泉乡城子山山城即是高句丽的西北重镇—扶余城, 同时以与笔者不同的角度否定了农安说。事实上迄今从未在农安发现高句丽任何遗物和遗迹, 扶余城指何而铁岭西丰县凉泉乡城子山山城不仅为高句丽山城, 在城内有多处建筑遗址, 并存有高句丽的瓦当等典型高句丽特点的遗物, 证明此山城非同一般, 当为高句丽时期之扶余城。城子山山城所居地理环境也与《旧唐书· 薛仁贵传》‘ 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 仁贵乘胜领二千人进攻扶余城, 遂拔扶余城。扶余川四十余城, 乘风震惧, 一时送款’的情况相符。说明了以扶余城为首有余山城组成一个防御群体, 故扶余城为千里山城北端的防御中心当之无愧, 千里长城始于扶余城理所当然” 。。

从上述的论证看, 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之所以定点困难, 主要就是扶余城的地理位置问题地理位置的差异, 其原因系来自于是夫余的扶余城还是高句丽的扶余城。由于对两个不同归属的扶余城所在不能取得一致意见, 就使研究陷人了各执一词的境况, 因而使高句丽千里长城的北端起点也就无法确定下来。

形成这种分歧意见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就是由两《唐书》和《三国史记》的不同记载造成的。在这里笔者不想多用文字研究夫余的扶余城和高句丽的扶余城的位置所在, 因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的, 并且又因与高句丽长城的北端起点关系不大, 故关于两城位置的意见, 这里不再论述。本文的主要目的只是探讨高句丽千里长城, 故只着笔破解高句丽千里长城的问题就行了。下面略申我对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起点的意见。

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起点问题, 笔者在下一节还要用考古材料说明, 这里仅述对文献记载的理解。关于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起点, 两《唐书》和《三国史记》都提到“ 扶余”或“ 扶余城” , 特别扶余城的“ 城”字, 使研究者开始探讨是夫余的扶余城还是高句丽的扶余城这两个扶余城又在何地分歧由此而生。

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扶余城。《旧唐书》作“ 东北自扶余城, 西南至海” , 这句话的用词, 所指是比较明确的, 正因为如此, 这里边就已经有了问题, 其用词欠妥。后来欧阳修重新写《新唐书》时, 对高句丽长城的起点嫌《旧唐书》用词表达不够确切, 就作了修改, 不再使用其原文, 而是说高句丽的千里长城“ 东北首扶余, 西南属之海” , 这样一改, 长城起迄点的两端, 就都用了不明指的词语, 其内涵也就因之不一样了。金富轼的《三国史记》对这道长城的记载, 所本当是《旧唐书》, 故此两书此处的用词完全一致。《新唐书》为什么在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起迄处要进行这样的修改我感到, 这个问题颇为值得我们探思。虽然只有两个字的改动, 其内涵意义的变化是很大的。我们认为, 当欧阳修作《新唐书》时, 看到高句丽长城的起点并非是扶余城, 而是远在他地, 中间还有很大距离, 若指“ 扶余城” 为长城起点就不够准确了并且此时夫余早已为勿吉所灭, 夫余已不存在, 长城起点仅是在夫余故地, 而故地的涵意则是较大范围的地面。

这样一来, 长城起点再用专指名词, 尤其说是“ 扶余城”就更不妥了, 因此《新唐书》即改写成“ 东北首扶余” 。夫余也作扶余, 故扶余亦即是夫余。我们看, 用词这样一改, 其涵意反而更明确了。长城起点既然如此改动, 是泛指起处在夫余故地, 而终点也并非即在海边, 故也不应再用较为明确的“ 至海” 一词, 于是终端也改用“ 属之海” 笔者将另有文章, 以与“ 首扶余” 相一致,这样长城首尾的起迄就符合实际了。本文后面所论的实地考古调查发现材料也证明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起点不在农安, 而是在其东北很远的德惠县境的松花江边, 长城不起“ 自扶余城” ,起于扶余故地, 则是至为准确的。因此, 我们认为关于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起点, 也就再没有必要去纠缠于是夫余的扶余城还是高句丽的扶余城了。以上所谈, 就是我认为《新唐书》所以改《旧唐书》关于高句丽千里长城起迄点用词表述不同的原因。至此, 这个问题即得到了解决, 下面再论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起点和经行线路, 也就易于理解了。

四、高句丽千里长城何在

从民国十八年年出版的《怀德县志》和年出版的《奉天通志》看, 都对存在于怀德县境内的一条略作东北至西南走向的“ 边岗”进行了记述。如《怀德县志》称“ 此边在四区戮子街西南人境, 到五区大青山人长春界, 斜亘境内七十余里, 凡境内诸屯, 以边岗、小边名者, 均以此” 。。不过县志当时对边岗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 指为“ 此边为明代与蒙古之界” 。明代与蒙古之界, 在辽吉地区来说, 就是明辽东长城, 但明辽东长城北止于辽宁开原镇北堡, 而没有修到怀德县境内, 故其说有误。

按发现于二十世纪初年的这道在吉林省境内作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边岗, 据近年的考古调查, 还有所见, 一般尚有保存, 有的地段保存较好, 边岗基宽约米, 顶宽约米, 存高一米,夯土筑成, 夯层明显, 而在二十世纪初年发现时存高有米, 当时仅怀德县境内已知道的边岗长度就有七十余里。。这样的建筑是什么遗存,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这一地区, 早期燕、秦、汉长城都没有修筑到这里, 后期的明长城止于辽宁开原, 而辽、金两朝也没有在此地域修筑过长城的记录。那么是什么人在这里修筑的这道南北走向而又如此规模巨大的“ 边岗”呢根据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统治势力到达这一地区并且又有文献记载修筑过长城的,只有高句丽, 除此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权在此地修筑过长城。

吉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这道边岗进行过多次调查, 并得出调查意见。王健群等于年对怀德县边岗做了调查, 调查后说“ 根据史籍中对千里长城的记述, 再分析这一区域中所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 我认为这条古边应是高句丽千里长城遗迹” ④ 。李健才等自年以来数次到怀德、农安和德惠等县调查, 根据遗迹和现在村庄地名, 理出了这道边岗的走向,摸清了农安、德惠两县境内所有以边岗命名的地名, 将地图上这些以边岗屯命名的地名, 和怀德县境内的边岗恰好连成东北、西南的一条线, 在这条线以外, 绝无边岗地名出现。”最后调查

结果, 是在德惠县“ 松花江乡老边岗屯是边岗东北端最后的一个以边岗命名的地名。再往东北行七八公里即第二松花江, 江北无边岗地名, 由此可知, 边岗的东北端, 即唐高句丽长城的东北端当起自第二松花江南岸” 。在长城起点老边岗屯往西南去, 则有德惠县边岗乡的东边岗屯、西边岗屯、和平乡西二十里的西边岗屯、腰边岗屯、东边岗屯, 到农安县有前岗乡北八里老边岗屯、龙王乡北十余里的边岗屯, 进人怀德县则有保存较好的边岗遗存, 一直往西南去, 见诸近年考古调查报告, 此不详论。

上述是边岗在今吉林省境内的情况。在辽宁地区有无高句丽的千里长城, 前此李健才根据在吉林的发现, 看到营口地区有“ 老边” 的地名, 因此推测由怀德到营口海滨, 认为“ 边岗地名, 地处东北中部松辽平原, 这一带开发较早, 有许多地方早已夷为平地, 仅有边岗的地名, 而无长城的遗迹。在辽宁省境内的边岗地名附近, 虽然还没有发现长城遗迹的报道, 但在吉林省怀德县境内的边岗地名附近, 已经找到长城遗迹”气但这中间, 从怀德到营口长达七八百里不见长城遗迹, 空缺太大, 还不能证明高句丽千里长城是怎样的具体走向。

笔者过去对高句丽千里长城也有所考虑, 前此所写《东北古代长城考辨》中已提出来, 认为是高句丽千里长城在辽宁地区已为明辽东镇长城的“ 辽河流域长城”所沿用。。为什么这样确定, 我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得出这个结论的。

应该说, 我是在研究明长城时发现高句丽千里长城的。明辽东镇长城全线的走向引起我的注意, 它西接蓟镇长城, 从吾名口即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北境的锥子山起, 东行到宽甸县西南境鸭绿江边的虎山, 长城迁曲绕行二千多里。这道长城它不采取较直的线路修筑, 而是有很大的内凹, 尤其在辽宁中部地区, 这里是辽河冲积平原, 地势坦平, 极易修筑长城, 本为阻挡北边的兀良哈蒙古的骚扰, 它不把长城作为东西走向修筑以防其南下, 但却是在靠近东部修了一道南北走向的长城从地理上看, 长城应该从今黑山县白土厂门逸向东北去今铁岭、开原, 可是不这样做, 结果就将隶属辽东都司的大片土地丢失了, 像今黑山、台安、辽中、新民、铁岭等市、县的部分或全部土地, 皆弃之于长城之外。这样做的结果, 由于长城迁曲, 延长线路, 修筑即要多耗资财、增加投人, 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并且就防御讲, 因为拉长了战线, 分散了兵力, 削弱了防守力量, 这也是为兵家所不取的。既然有如此多的弊端, 而明修筑辽东长城时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此前对这个问题没见有人研究, 现在也无答案。但我认为就是由于明代修筑长城时沿用了高句丽在此处南北走向的长城造成的。

明代在修筑辽东镇长城时, 并不是一次修完的, 当时的形势, 最初西面要防蒙古, 后来东面又要防女真, 因此只能依当时的形势来进行。我们知道, 辽东镇长城的修筑, 辽河流域长城进行最早, 其次是辽西长城, 最后才是辽东东部长城。修筑辽河流域长城, 是为防止西面蒙古兀良哈而保卫辽东都司今辽阳市的安全。在这个防守位置上, 恰好有高句丽长城存在。此时距高句丽修筑千里长城也仅有七八百年时间, 如果二十世纪初在怀德县发现的“ 边岗”还保存有米宽、米高的话, 那么要早此五百年的明朝修筑辽东镇长城时, 高句丽长城应该是保存的比后来于二十世纪所见怀德县存留的还要好的多, 即或某些段落有所损坏, 但对几百里长的线路来说, 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于是明朝就对高句丽长城加以修缮, 利用了北起约为今昌图县泉头镇, 略向西南的线段, 经今昌图、开原、铁岭、沈阳、辽中、辽阳、鞍山及海城等市、县, 至今海城市牛庄镇以北的这段长达余里的高句丽长城, 此外南北两端的高句丽长城, 明朝因当时防御形势, 即未加利用明朝长城北端在今昌图县泉头镇另筑新线, 向东去, 经开原、西丰, 又南折向开原, 经铁岭而去抚顺关, 南端在今海城市牛庄镇之北离开高句丽长城, 向西另筑新线, 长城西折后过辽河, 北去台安、盘山奔今黑山县白土厂门, 于是这就形成了明长城在我们今天看来出现不易理解的内凹现象。

至今这道南北走向的明辽东镇辽河流域长城, 许多线段保存还较好, 虽为土筑, 仍很宽大,使高句丽长城藉此保存了下来。明长城为什么要利用高句丽这道长城, 除了这道长城恰好处在保卫辽东都司的最佳位置上, 还有两个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纵观我国修筑长城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一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这就是后世筑长城, 常在前代长城基础上进行, 只要可资利用, 就要加以利用、修缮, 而不另辟新线, 除了不另筑不行才修新线。秦始皇武功盖世, 修筑“ 万里长城”也还是要用秦、赵、燕长城之旧线, 其军事力量已超出前代, 也未向外延展, 其后汉代长城也是“ 复修辽东故塞” , 后世各代长城相沿的亦颇不少, 明朝沿用高句丽长城也是毫不为奇的。其次是明代限于国力, 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事。当初为保卫辽东都司, 利用了这段余里的高句丽长城, 及至后来全线完成辽东镇长城时, 已不能改变这种局面, 由于丢掉了辽河套大片肥沃土地, 又拉长了防御线, 分散兵力, 廷臣几次上书奏议, 拟将这段长城“ 裁弯取直” , 如成化年间边将邓任就曾上书, 将这段内凹长城补修取直, 但终因经济不逮, 未获皇帝批准而罢议。由此确可看出来因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而使明辽东镇长城出现了这种不合常规的修筑情况。

高句丽千里长城, 在明辽东镇长城利用的线段外, 北端由今昌图县泉头镇向北行经昌图北境。经笔者对昌图县的详细地图和有关资料的了解, 在相关一线也存在一些与长城相关的地名, 从南向北成一条线分布, 并直人吉林省境内, 与梨树县的长城地名相接, 走势一致。这种现象, 在此一线之外, 根本再无这样的地名, 因此, 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在昌图县泉头镇之北的下二台子乡, 有“ 西边村” , 在此之西的双庙子镇东北有样子村的“ 吴树壕屯” , 又北横沟子乡有泉眼村的“ 壕里屯” 、“ 壕外屯” , 在此又北的老四平乡之南有老平村的“ 壕外屯” , 这里已近吉林省界, 在今四平市之西, 由此往北为梨树县。出昌图县后, 即为吉林省梨树县金山乡王家岗子、南岗子、三合乡三道岗子、河山乡土龙村, 东北去到怀德县秦家屯乡边岗村, 就和前所发现的“ 边岗”相接了在怀德县除地上保存有边岗外, 在县境内的地名尚有四道岗乡小边、四道岗、五道岗、双城堡镇边岗村, 由此东北去, 出怀德进人农安县, 经边岗乡三岗村、龙王乡边岗村、前岗乡老边岗屯, 又东北去就到德惠县, 在县境内有和平乡西边岗屯、腰边岗屯、东边岗屯、边岗乡西边岗屯、东边岗屯, 最后到松花江乡老边岗屯, 也就是高句丽千里长城的最北端。高句丽长城中间为明长城沿用线段, 前已说明, 有长城遗迹存在, 不再讨论。南面在今海城市牛庄镇南去,进人大石桥市原营口县和营口市郊区, 经小边西村、二道边、老墙头、高坎、老边、后岗子、前岗子等村, 即接近渤海海滨了。这道长城全线, 如从吉林省德惠县松花江乡老边岗屯起, 西南行, 经吉林省德惠、农安、怀德、梨树、辽宁省昌图、开原、铁岭、沈阳、辽中、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等市、县, 最后终止于营口市郊区老边区的前岗子, 适为千里, 而现存的地名和保存的城墙遗迹均较为明确, 其方向恰为东北至西南, 又处在高句丽西部的外缘地带。据此, 确定这道长城线为高句丽千里长城是无可怀疑的。

五、简短的结论

高句丽千里长城的修筑, 就是为防御唐王朝的征伐, 史有明文。其修筑目的, 是为保护其腹心地区, 因此, 只注意唐朝进军的来向由于隋、唐时期征辽东皆走营州道, 这样长城就修筑在其西部。至于长城南北两端的选点, 恰为阻挡住西来唐军的通路, 因为唐军北不会绕至松花江, 南端修至营口海边也使辽东半岛上的一些山城处于长城之内, 这样做不仅未影响这些山城的战略地位, 而修筑长城的结果, 只更加强其防御能力, 这也是由于它们处于两面有海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上, 南端才这样修筑长城的。事实上不能把长城修到半岛的南部或其顶端, 若是那样修筑长城的话, 在本不宽阔的半岛中间南北修出一道长城, 将半岛辟为东、西两半, 这种局面将怎样办原本俱为高句丽的辖地, 分成两半后, 是要长城东面不要西面, 还是要长城西面不要东面这样筑长城于防守无益。因此, 那种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修到半岛上, 或是认为长城的终点在半岛的卑沙城原金县, 今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山城, 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高句丽建武发其国举筑长城, 用了十六年时间完成, 应该说长城确实是修筑了, 并且其规模很大, 从所见遗迹可以推知。但绝不至于这样兴工之后而无长城, 只有一些山城, 长城变为由山城组成的防御组群。应该说, “ 长城” 的概念不管是当年还是后世, 在人们的认识中还是清楚的, 不会把修了一座山城或修了几座山城就叫做修了长城。中国是有几千年修筑长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 而汉字又是表达能力最强和词意最准确的文字, 长城在人们的印象里和概念中都是极明确的, 而“ 长城”与“ 城” 的涵义从来也没有混淆过, 如果建武下令修长城, 他的臣民是不会也不敢修山城的。并且今天我们所列举的一系列高句丽的西部山城, 在建武时早已修完了, 它们大部分是魏晋时期即高句丽据有辽东以后修筑的, 而不是在唐代初年完成的, 因此建武所修不是这些山城, 其筑长城是勿庸置辨的。

明代修筑辽东镇长城时, 利用了高句丽长城的部分线段。但由于其修筑长城之事缺乏记载, 致使利用情况漏载失书, 由于没有留下来相关材料, 遂使后世不得而知。并且由于高句丽长城被明代沿用, 此后就只有明长城的形象, 因而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就不知道高句丽长城在哪里了。今天, 我们挥去蒙在高句丽长城研究上的轻纱迷雾, 还原出明代利用高句丽千里长城而修建的原本面貌,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此, 我们再看高句丽千里长城, 经行线路非常明晰, 长城就在眼前, 再也不会认为它是不易捉摸和望而不见了。后记文中附一幅笔者绘制的《高句丽千里长城走向与明长城清柳条边走势比较图》。本图不仅绘出高句丽千里长城的走向, 还附绘了明辽东镇长城与清柳条边的走向, 它们之间存在沿用和相互比较的情况, 这种关系用地图来表示是最为明了的。在图中明辽东镇长城沿用高句丽千里长城, 非常清楚而柳条边的走向, 却给我们以启示, 明臣上书曾想“ 补修取直”将辽河套地面修筑于长城之内, 柳条边在这个地段的走向, 使我们很 易想到明长城当年大致也应该按此走向修筑, 其所以未能这样修筑, 就是由于它利用了高句丽千里长城中间线路的关系, 因而使其内凹, 丢掉了本应留在长城内的大片土地, 成为明朝防边的憾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