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简介立人乡村图书馆(China Rural Library)是一个乡村教育行动。由李英强、杨民道、张守礼、余世存、张大军、薛野等人于2007年9月在北京发起。
我们的宗旨是:以图书为载体,以教育为内容,立足乡村,连接城市,推广国民阅读,促进乡村教育革新。
我们的全部行动,是要在乡村地区找到一些不屈的向上的灵魂,慰藉他们的孤独,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并为其精神发育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办了4个分馆,办理借书证900多个,邀请了10位访问学者,举行了12次大型讲座;各分都开设有周末选修课。
第一分馆非假期时日均服务读者200人次以上,第二分馆日均服务读者100人次左右。第三分馆每天阅览人次约120人次。第四分馆新开,每天服务读者200人次以上。
第一分馆地址: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黄侃图书馆
第二分馆地址: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固城乡张国栋图书馆
第三分馆地址: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石城乡唐仲容图书馆
第四分馆地址: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茶坝镇晏阳初图书馆
项目概述我们为什么要做乡村图书馆?
乡村,是我们的出生地和生长地,我们深知那里从物质到精神的贫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父兄或在乡村艰辛度日,或在城市卖力为生。他们中的少数幸运儿,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跻身到城里人的队伍中,得到衣食之足,甚至富贵荣华。
然而,童年的贫困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落后的青少年教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创伤,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追求个人成就时暴露出极端狭隘的原子个人主义和极其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即使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无能超越一己之私而对邻人、对社区、对社会有积极的贡献。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其思想,而思想又与其阅读和经历大为相关。想想在我们的童年,我们几乎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有读过,我们只能靠生活中的知人阅世、体己及人来建立我们对他人、对社会的基本认识。
我们要做乡村图书馆,首先就是想要部分地结束这种伤痛和悲剧。我们希望我们年轻的子弟们在他们开始人之为人的思考、开始精神发育的时候,能够吸收到适当的营养。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子弟中间,从小就能树立自立的信念和信心;更希望这些更年轻的孩子们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尽早知悉做“人”的真理;我们希望好的书籍中所承载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亮起一道开智慧的闪电,能够在他们年轻的探索中擎起一座灯塔,照亮他们的方向,给他们以前行的慰藉和力量。
我们也希望乡村图书馆能成为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文化传播的一个坚实的起点,并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成为一个文化聚合、涵养的场所和公共事务交流的平台。
我们的做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不是一个文化下乡活动,也不是一个送温暖活动,也不是一个扶贫项目。这是一个乡村教育项目,我们要提供的是乡村最为基础的公共设施;
我们的行动是与目标地点深深契合的,管理人员尽量从当地遴选,日常性的一些活动也由当地义工组织和开展;
我们首先着眼于青少年教育的改良,并通过少年人来影响当地的成年人;
我们所选择的书籍不是随便凑数的,而是精心挑选的,内容上有品质保障的图书;
我们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学者、企业家、优秀教师去各地讲演,还有一系列的长期规划和后续活动;
我们所做的是一个民间社会主导的项目,不追求轰动效应,长期耕耘,追求长远效果。
我们的短期目标是什么?
首先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丰富的各式各样的对他们的成长能起到开拓性和奠基性作用的书籍;
其次是让书籍流动起来,使图书馆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以乡村图书馆为基础,建成乡村的文化传播中心、城乡文化交流的基地,改良当地的青少年教育,改善乡村的文化环境,使图书馆所在地从落后之地变为文明之乡。
我们如何开始这个项目?从哪里开始,为谁服务?
从我们项目组所熟悉的地方开始(每一个新点的设立都必须有可靠的当地发起人和日常管理人),目前已经有6个备选点:
湖北蕲春县,志愿者林江仙的家乡;【已建第一分馆:黄侃图书馆】
河南信阳市淮滨县固城乡,志愿者张大军的家乡;【已建第二分馆:张国栋图书馆】
贵州贵阳市,志愿者薛野的家乡;
湖北宜昌县,志愿者聂传炎的家乡;
甘肃天水市,志愿者张新月的家乡;
四川巴中县,志愿者何正军的家乡。【已建第三分馆:唐仲容图书馆,正在筹建第四分馆:晏阳初图书馆】
图书馆馆址的选择原则是:离本镇的初高中、中心小学较近,首先能覆盖初(高)中和小学的学生;设在乡镇所在的中心村,可以覆盖全乡镇各村的全部人口。
我们的服务对象以中小学学生为主,尤其以其中的初中生和小学生为主;辅之以一些成年人的读物。
需要什么资源?从哪里可以找到?
核心书目——需要发动出生于农村或者对关注农村问题的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学者和文化学者,来共同拟定一个大约2000本书的核心书目;需成立“核心书目审核委员会”,负责汇总公众的意见增删核心书目。
书籍报刊——三个来源:出版、杂志社库存书,争取以原价的10%—20%批量购买;各界(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和书店,大学学生,各界知识分子,对农村教育有感情的各界人士)捐赠,尤其是出版界的捐赠;图书馆自购。
日常费用——包括馆舍租用,图书馆管理员薪资费用。启动初期主要向企业家,热心公益人士,基金会募捐;启动后此费用有三个来源:外界继续捐助,本地捐助。
我们如何继续推进这个项目?捐助者可以获得什么回报?
公益记录—— 所有捐助者皆记入该馆馆史,并在“乡村图书馆”网站(www.xctsg.cn)公布。若是捐助建设一个图书馆,则该馆以捐助者的名字或其意欲的名字命名;若捐助一个书架的书(300本以上),则该书架为“某某专架”。捐助者可直接捐助图书,也可捐款,亦可声明专款专用。
管理监督——捐助者有权对图书及其他设施的管理者进行监督,有权对图书的使用情况过问;有权查看图书馆的帐务收支;有权对管理员是否尽职称职提出意见。
度假交流——乡村图书馆可以不定期邀请外地捐助者到所捐地点进行考察交流(差旅费用自理)。
如何解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社会持续捐助——通过“乡村图书馆网”使捐助者与被助者有个良好的交流互通平台,帐务完全公开,做到每笔捐款人都知道自己所捐款项之去向。
团体合作——与关注乡村教育的其他NGO和团体密切联系,尤其是“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这样的出版界团体,探索长期合作的各种可能性。
激活本地资源——我们计划在项目启动之后,在当地(以乡镇和县为基本)人中募集后续资源,具体办法如下:
* 如果图书馆空间允许,建立“本乡士子名录”,将本地所有外出读大学的人张榜公布;另设“本乡贤达名录”,将本地史上贤达尽皆列出;另设“本乡名人榜”,将本乡各色名人,未在上述两榜中收入的“白道人物”,尽皆列出;
* 上述三榜中人,通过他们的家人与之取得联系,请他们给予支持,将他们的支持事宜张榜公布。凡捐资达到一定数额的,请他们参加荣誉性质的“理事会”,邀请他们参加每年一次的联谊会,请他们就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发表意见;
* 在乡村图书馆网站上建立本地社群,让所有关心本地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人都可以随时发表意见、互动交流;
* 在适当的时候,与乡镇政府达成合作,让其批给土地;在本地募集资源建设独立馆舍,以谋求长期发展。
乡村图书馆网站能起到什么作用?
乡村图书馆网站是整个项目中的信息枢纽和管理中心。
首先,它是对外发布信息的窗口。这个窗口方便所有对项目感兴趣的人以最方便的方式获得最丰富的信息。有关项目的地域分布、资源需求和财务开支等等情况,都在网上公布。
其次,它是资源整合的平台。在信息发布的基础上,我们为所有希望参与的人提供一个网络接口,让有钱、有书、有想法、有时间可以奉献的各方面的人,能够方便地参与进来。
再次,它是项目实施的制度化平台。项目点多了以后,如何实施标准化管理,如何规范各地分部的日常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网站来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各地的负责人和办事人只要能登录互联网,就能非常方便地实施管理,而且对于管理的绩效可以远程监控。
最后,它是项目拓展的便捷方式。在操作模式提炼的比较成熟之后,新开一个分部变成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只需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帐号就可以了(类似于孔夫子旧书网的形式,各分部的站点类似于开在孔夫子网上的网店)。
如何推广乡村图书馆?
我们的口号是:到你的家乡去办一座图书馆!
在项目实施的前期,我们会直接操作5-10 个,覆盖5-10个不同的省份,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图书馆之路,总结出一个具有不同适应性和扩展性的可以复制的模式。
在探索出一个成熟的操作模式之后,我们可以为置身于城市之中,衣食无忧而精神焦灼的人们找出一条可选的道路:到乡村去,到你的家乡去,办一座图书馆,为乡村教育革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们要在图书馆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教育的改良,希望能够开发出若干门本土化或者乡村特色的课程来。
我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办成5个示范性图书馆,10年内动员和培训50-100人到自己的乡村老家去办成50-100个乡村图书馆。
我们如何协调和管理这个项目?理事会
理事会是乡村图书馆计划的战略制定和咨询机构。凡是关心乡村教育,愿意为乡村教育做出实际贡献的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NGO人士等各界人士,皆有资格申请加入理事会(按照我们的模式在自己的家乡去独立建设图书馆的,可作为当然理事)。目前已有余世存、薛野、张守礼、杨民道、张大军、黄钟、李英强、陈玉明、何忠洲、高全军、刘庆、赵鑫、郭宇、李强、杨汝清、程洁、袁万明等理事18名。李英强、杨汝清、张守礼、杨民道、高全军为执行理事。
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一次,听取执行理事和项目管理人员的报告,为项目的中长期发展制定战略,并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整合各种资源。
本地理事会
每一个乡村图书馆,都成立一个由本地主要捐资者和乡村教师代表、乡绅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让他们充分参与图书馆的建设,激活本地资源用于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乡村图书馆的长期愿景图书馆建立起来以后,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和延伸的功能包括几个方面:
乡村服务与发展
乡村电影院——可以选择一些好的影视剧、纪录片或专题片给当地居民放映,也可以搞一些“儿童专场”、“中学生专场”,选一些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之类的电影播放;
就业培训——仿效茅于轼先生的富平学校和周晓女士的湘西农家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技术和就业知识的培训。
养老金试点——因为多年执行计划生育,未来的农村养老金问题将成为难题。可在图书馆(村镇信息集散中心)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养老问题的民间解决之道。
小额贷款——把已经成功的小额贷款模式,通过图书馆所形成的稳固社群启动起来,扩散开去。
乡村教育改革
征文比赛——各地图书馆可自办刊物,鼓励本地会员写作投稿并组织辩论和研讨,组织征文比赛,激发青少年学习热情;
开发乡土教材——与天下溪等教育NGO合作,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人文教育;
奖助学金——为本乡学生申请各种基金会设立的奖助学金;通过募集外部资金和本地资源,设立民间的奖助学金,奖励优秀的青少年,给予他们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交流的机会;
国际交流——与在海外的华人教授、企业家合作,在乡村地区选拔优秀青年到国外学习交流;
教师培训——利用节假日,引入外部学者、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的或者实地的培训,以期在日常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思路,给青少年发展以更多更好机会。
文化传播与交流
学者流动站——给一些想要去乡村生活的艺术家、学者一个非常好的去处,请他们充任图书馆访问学者或讲座学者,在当地生活、创作,为乡村带去活的文化,为当地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开设系列讲座或者选修课程。
青年志愿者实践基地——给本省和外省的大学生、都市中的白领阶层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志愿服务基地,既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展乡村教育,如开展暑期培训班等;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展乡村调查和一些支教、扶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