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

中药材解释珂 (《唐本草》)
【异名】马珂、马珂螺(徐表《异物志》),珬(《通典》),马鹿贝(《动物学大辞典》)。
【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凹线蛤蜊的贝壳。
【动物形态】中国蛤蜊,贝壳长椭圆形,质稍厚而坚,一般壳长50mm左右,高约为长的3/4,宽约为长的1/2。壳顶于背缘喘中央稍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宽大,呈宽披针形。壳表黄绿色或黄褐色,生长线极显著,于壳顶处细致,在中部和腹缘上方形成同心环形的凹线。自壳顶至腹缘有深浅色调不同、宽窄不等的放射状色带。壳前缘圆;后缘稍尖,腹缘弧形。壳顶有时剥蚀状,略呈蓝白色。壳内面白色,后背丝和凹陷部分微带蓝紫色。韧带槽三角形,内韧带黄褐色,铰合部左壳主齿1枚,二叉状,交、后侧齿单片;右壳主齿2枚,前、后侧齿双片。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末端钝圆,向前略超过后闭壳肌痕。前闭壳肌痕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半圆形。水管短,愈合,末端具小触手。足部大。
【采集】一般在冬季及春季采捕。
【性味】《唐本草》:"味咸,平,无毒。"
【功用主治】①《别录》:"主消翳膜及筋胬肉,并刮点之。"
②《唐本草》:"主目中翳,断血生肌。"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点眼。
【选方】治眼亦痛后生肤翳,远视不明,痒涩:马珂三分,白龙脑半钱,白矾灰一钱。同研如粉。每以铜箸取如米许,点之。(《圣惠方》)
【备考】①《雷公炮炙论》:“珂,要冬采得;色白腻者,并有白旋水文,勿令见火,立无所用。凡用以铜刀刮作末子细研,用重绢罗筛过后,研千余下用。”
②《唐本草》:“珂,贝类也,大如鳆,皮黄黑而骨白,以为马饰。生南海。采无时。”
③《纲目》:“珂,马勒饰也,此贝似之,故名。按徐表《异物志》云:马珂螺,大者围九寸,细者围七、八寸,长三、四寸。”
文字解释珂
珂(kē)〈名〉
(1)(形声。从玉,可声。本义:似玉的美石。白玛瑙。像玉的石头)珂玉
(2)同本义 [a jade-like stone]。珂佩(朝官衣服上的玉带);珂雪(形容如白玉般洁白);珂声(马勒上珂饰的声响)。
(3)马笼头上的装饰[an ornament on a bridle]
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张华《轻薄编》。
《西京杂记》卷二:"或一马之饰值百金,皆以南海白蜃为珂."因即以为马勒的代称.梁简文帝
《采桑》诗:"连珂往淇上."
珂月(嵌在马头笼辔上的月形饰物);珂马(珂即马笼头上的玉饰,因称人所乘之马为珂马)。
珂里(kēlǐ) 对别人家乡的敬称。时号所居曰鸣珂里。――《新唐书·张嘉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