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丛书名: 社会蓝皮书
作者: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
字数: 409000
版次: 1
页数: 363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9705094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政治>> 中国政治
定价:¥49.00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年度报告,由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国家政府部分研究人员集体撰写。本书以其权威性高、信息量大和专家视角等特点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热销学术著作。
本书立足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或严格科学的社会调查,全面跟踪本年度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解读重大决策选择。
本书指出,2008~2009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空前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口向加深,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将加大改革力度,确保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增长,努力化解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后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格局,开拓未来发展的新前景。
目录前言
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
——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调查篇
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政策需求调查报告
2008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2008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
公安民警对当前中国社会治安状况的基本看法
发展篇
中国当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状况
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台阶和新跨越
2008年:养老保险的新进展
2008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选择
2008年社会治安形势
2008年环境保护形势
2008年中国反腐倡廉建设
专题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和问题——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小康目标实现程度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与需求
2008~2009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股市、楼市价格波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阶层篇
新劳动法与2008年中国劳工状况
2008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
附录
中国社会发展统计图(2008)
书摘插图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李培林陈光金执笔
摘要: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但也遭遇汶川1特大地震。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仍在高位运行,但增长速度下降明显;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物价上涨趋势得到控制并明显回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但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形势有所趋紧,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力挽狂澜、加大投入,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中国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开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2008年将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性的一年。
关键词:社会形势 中国2008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它是一个新的界碑,也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一方面,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太空行走;另一方面,中国遭受重大冰雪灾害,四川发生汶川特大地震,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头,既面临空前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2008年将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性的一年。
一2008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2008年,中国社会各界都在进行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和总结,这30年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新起点。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的奥运会,就像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首尔)奥运会一样,成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冷静应对,使中国的总体社会发展仍处于良好运行的轨道。
1.经济增速仍处较快区间,从防过热转向保增长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提高、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增长速度呈逐季下降态势。预计2008年全年GDP增长在9.5%左右,比2007年下降2个多百分点,是近十几年来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
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增幅也出现较大下降。1~9月,全国累计完成财政收入48946.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突破6万亿元,年度增长17%,与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长32.4%相比,回落明显。
这种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放缓,一方面是受国内国外多种复合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前几年持续快速增长的周期性调整。
2.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证
在国际粮食价格一度骤然攀升,国际粮食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2008年全国粮食产量有望达到5.15亿吨,从而超过1998年和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生产加大了支持力度,2008年财政补贴的农作物已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其中水稻实行全覆盖补贴,小麦、玉米分别补贴2亿亩,大豆补贴0.4亿亩,合计补贴面积占全国粮食总面积的50%以上。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各种补贴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年初南方数省发生冰雪灾害,5月份以后又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以及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但全年多数地区农业气候条件较好,加之农业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