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政策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由於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汉朝汉景帝纳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底在其死後分封各子,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
晋朝西晋时削藩引发八王之乱。
明朝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守卫边疆,依制可配备部分数目的卫队。朱棣封燕王于北京,对元朝残馀势力进行追剿。朱元璋死後,因皇太子早丧而由皇太孙即位。新皇逐步削减藩王权力,引发诸王不满。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进兵南京,史称靖难之役。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功高震主而杀害老臣,致使朝中无可用之将才,而燕王方面均为能征善战之宿将,故而朝廷军队节节败退。最後燕军入南京,明帝不知所终。朱棣以与宫俱焚为其发丧,即皇帝位,为明成祖,其後迁都北京。
清朝清初封明朝三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三藩,屏卫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至康熙朝,三藩势力渐大,隐隐有割据之意。康熙帝决意削藩,三藩由此反,以吴三桂为首打出「复明」旗号。历年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