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如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清代如意

【注音】:qīng dài rú yì

清代整个社会对如意的青睐,使得如意的造型、质地、装饰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制作如意所选用的材料十分贵重,有金、玉、玛瑙、翡翠、水晶、珊瑚等等。在制作技术上运用了平雕、浮雕、镂空、单镶、三镶、多镶等多种制作手法,无论是凹下去的阴线,还是凸起来的阳线,都能够做到精雕细琢而不差毫发。至于上面雕刻和镶嵌的花纹图案更是不胜枚举:山水人物有“麻姑献寿”、“刘海戏蟾”等人物故事;奇禽异兽有“松鹤延年”、“双狮戏珠”、“太平有象”等造型;花鸟虫鱼则有“万年青”、“佛手”、“鸳鸯荷花”、“鱼龙变化”等图案。

“如意”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多用玉、翠、檀木、竹根等制成。它的头部是心字形,曲柄有些弧度,呈弯曲状,这种造型是唐代以后才确定下来并流传至今的。自唐代以后,如意逐渐演变成了吉祥的象征物,它的造型也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的如意,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质的精美、工艺的精巧、纹饰的古雅。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的珍玩,宝座旁、寝殿中都摆设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每一件如意的工艺造型都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镶嵌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等等。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寿诞婚嫁都用如意做礼物,贵重的如意还被用做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