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泰基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斯泰基人
斯泰基人以及东伊朗语族在西元1世纪的范围

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腊语Σκύθαι),又译西古提人、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 Saka 塞克人,分为戴尖帽塞克人、饮豪麻汁塞克人、海那边的塞克人;中国《史记》、《汉书》称之为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是西元前8世纪—西元前3世纪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随居地从今日俄罗斯东部的欧洲部分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据信骑术与奶酪等皆出于其发明;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奴入侵欧洲之阿兰人即为其中之一部。

斯基泰人没有文字。目前关于斯泰基人的文物出土自乌克兰和南俄罗斯。

起源和历史

斯泰基人
喜爱黄金的斯泰基人

斯泰基人属于伊朗族的塞人,自西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古代亚叙人称之为Ashkuzai,波斯和印度人称之为Saka,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或Sacae,中国《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他们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叙、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虽然在种族上属同一语族,但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名称。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称为斯泰基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弩马他人(Sarmatia),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Aorsi,后称阿兰,Alani),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人和马萨革他人。

西元前八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下了古波斯人把所有的斯泰基人称作塞克人(saca),斯泰基人的统治者被称为王族(Royal Scyths),斯泰基人自称为斯古吕他人(Skolotoi)。而匈牙利语言学家奥斯娃得·切枚例若(Oswald Szemerenyi)通过研究四种伊朗民族名称"Scythian-Skudra-Sogdian-Saka"证明斯泰基其实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印欧同源词,意思是“弓箭手”。希罗多德还写到斯泰基人曾经居住在亚洲,但是在与同为塞人的马萨格他人的战争中失败而离开故乡侵入辛梅利亚地区(Cimmeria,含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希罗多德说:“马萨格他人在服饰和生活方式上跟斯泰基人类似。他们都以步兵或骑兵的形式战斗,使用长枪和弓箭。不过他们最喜爱的武器是斧头。他们的手臂覆盖着黄金或者黄铜。而他们的枪头、箭矢和斧头是用黄铜制造的;头盔、皮带和扣子是黄金做的。马的防

斯泰基人
斯泰基黄金首饰

斯泰基人
游牧文化的首饰细节

具是用黄铜做的,而缰绳和护头由黄金制造。他们从来不用铁或者银,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出产铁和银,却拥有大量的铜和金……每个马萨格他男人只有一个妻子,但所有的妻子是共有的;但是斯泰基人却不是这样。”希罗多德认为斯泰基人分为至少5个部落,而南方的游牧斯泰基人和北方的务农斯泰基人有区别。他还记载下斯泰基人穿裤子,戴着尖尖的高帽子,携带弓箭和匕首以及战斧。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

斯泰基人
西元前4世纪的斯泰基器皿

西元前676年,斯泰基人和曼努亚人(Mannaeans)联合进攻亚述王国。亚述打败了入侵者。后来在巴比伦和亚述的记载中,斯泰基人和米底人联系了起来。再后来的阿契美尼德王国也提到了斯泰基人。西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攻打斯泰基人,斯泰基人诱敌深入使波斯人因粮草不足而战败。西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斯泰基人的势力大增,垄断了黑海至希腊的奴隶买卖并获取财富。但斯泰基人于西元前339年在与马其顿王国的战争中失败而内部分裂。萨弩马他人(Sarmatians)逐渐取代了斯泰基人。虽然斯泰基人后来建立了新的王国,但在西元3世纪被哥特人摧毁。

斯泰基宗教斯泰基人的宗教是原始印度伊朗宗教或者前琐罗亚斯德教,崇拜伊朗族的热神阿他和雅利安人的火神阿耆尼,是比琐罗亚斯德教和印度教还要原始的信仰。后来影响了斯拉夫、突厥和奥塞梯的传统。斯泰基人崇拜鹿,鹿是斯泰基艺术品的普遍形象,特别是在墓地。斯泰基人相信速度快的动物能带给死者灵魂速度,所以开始用马殉葬,但是以马殉葬可以追溯到铜器时代。希罗多德描述了斯泰基国王葬礼上的马殉葬仪式。而铁器时代的丘尔駻墓葬甚至有几百匹马被殉葬。

汉字记载

斯泰基人
高加索人种的斯泰基人的黄金面具

西元前八世纪中国出现了模仿斯泰基动物搏斗图案的玉器。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车、大月氏、匈奴、楼兰等。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能人由余的智谋,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在这些部落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车等部,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塞种,意为塞族。塞种在我国古代佛经中作“释种”。塞克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几种译名,如《杂阿含经》作“释迦”,《正法念处经》作“赊迦”,《孔雀王经》作“铄迦”,一作“烁迦”。当时塞种已南下,在乾陀罗之西,约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之间。自先秦至汉初,塞种分布在中亚锡尔河以北一带,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这是追述的先秦、西汉的史实。休循与捐毒都是帕米尔山中的游牧小国,距疏勒国不过数百里,到东汉未期都归属疏勒国。因此,塞人活动的地域是应包括疏勒在内的。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过悬度,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又曾提到: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向西征服了大夏,而塞王南迁迁移,塞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人的国家。后来《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他。”即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迁,击败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二绿洲。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塞人南迁之际,已进入有阶级社会,有过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这对他们后来定居的西域古疏勒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产生过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推断,“疏勒”这一地名,就是塞人的贡献。

犹太记载斯泰基人在犹太教圣经里被称为亚实基拿人(Ashkenaz)。《创世纪》十章第三节和《历代志上》一章第六节写到:“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Ashkenaz)、利法和陀伽玛”。若按此说法斯泰基人可以追溯到诺亚的第三子雅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