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英文对照internet ethics;
“网络伦理”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
文献来源: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刘俊英;刘平
2、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文献来源:网络伦理的初步建构——苗伟伦
3、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文献来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探讨——郝凤英
网络伦理难题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空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不同的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在网上交汇、碰撞、冲突,使人们产生诸多伦理难题:
1.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伦理难题
物理空间是基于地缘的、物质的乃至观念的种种限定,人们都熟悉并生活其中的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而电子空间则是基于认同的,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兴起而出现的,以“ 数据化”、“ 非物质化”的方式进人人类信息交流的虚拟社会。在网络时代,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物理空间的生存产生了冲击。网络的虚拟性对一些人产生巨大的诱惑,他们在“ 虚拟朋友”、“ 虚拟夫妻”、“ 虚拟父母”的关系中迷失了自我,自以为找到了“精神家园”,终日沉迷于其中而导致间题的产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人格虚伪,交往心理障碍。
2.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的伦理难题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信息共享可以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极大地降低全社会信息生产的成本,有利于缩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从有效利用资源、社会共同进步的角度看,信息应该共享,即信息共享属于网络伦理范畴,但是,信息的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投人,信息传播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软硬件产品的生产,所以,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拥有信息产品的所有权,并通过信息产品的销售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这是合乎道德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网络上非法复制、使用有知识产权的软件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某种社会性的、公开性的知识由个人垄断而影响了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同样也是一种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由于对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的界定缺乏可操作的规范,由此也产生了在处理信息独有与信息共享关系上的两种极端化行为,这就是侵犯知识产权和信息垄断。
3.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的伦理难题
隐私权是私人生活不被干涉、不被擅自公开的权利。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社会基本的伦理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安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监督是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社会,两者没有突出的矛盾,但是在网络时代,二者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冲突。就保护个人隐私权而言,收集、传播个人信息应该受到严格限制,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信息,未经主体同意披露,应该完全保密,除网络服务提供商作为计费依据外,不能作其他利用。就保障社会安全而言,个人应对自身行为及后果负责,其行为应该留下详细的原始记录供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查证。这就产生了个人隐私权和社会监督的矛盾,由此带来的伦理难题是:构成侵犯隐私权的合理界限是什么?如何切实保护个人的合法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或要挟个人的手段?群众和政府机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阅个人的信息?可以调阅哪些信息?怎样才能协调个人的隐私和社会监督的关系?如果对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侵犯隐私权、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严重后果。
4.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伦理难题
上网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方式,自然也就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首选,人们会以通讯模式套用网络行为模式,把网络信息漫游归人通讯自由,看成是网络主体个人的事情。然而,网络隐匿性和分散式的特征,很容易使上网者不需要任何国家的“ 护照” 就可以任意出人任何“ 国家”。网络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制、控制和监控,使网络主体容易形成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网络给人们提供的“自由”,远远超出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如果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便会产生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自由度与其所负的社会责任不相协调甚至相冲突的局面。滥用通讯自由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5.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的伦理难题
在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是超越国界地域的,具有全球化的特点。这种不同文化、伦理的碰撞、交融,有利于形成网络伦理,有利于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但信息的内容是带有地域特征的,它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和民族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和道德规范。网络信息的超地域性加剧了国家间、地区间不同道德和文化间的冲突, 增大了维持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目前这种信息交流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落差,由于发展中国家自制的网络信息从盘到质都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要在短期内得到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求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库,而这种求助的信息势必夹杂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在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影响,使原有的传统道德被分化、被同化、被扭曲,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很大冲击。由此带来的伦理难题是:如何既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又能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如何既形成网络社会的普遍伦理又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将导致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网络伦理的构建为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需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构建网络伦理。
1.技术的监控
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 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 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 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 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 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 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以上伦理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约束, 另一方面则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加以解决, 如通过道德向量规范网民的行为。边沁曾就伦理与法律的向量作了详尽阐述, 他认为伦理与法律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只有当一个人行为危害他人利益,并造成重大损失,且这种损失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才诉诸法律,而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前,通过道德向量调节来规范人们行为是可行的。基于此,要求政府或民间团体出台相应的网络伦理规则,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有“计算机伦理十戒”和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这些都规范网络交易主体行为,增加网络间人们信任,减少道德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正在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外若交易主体违背伦理规范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惩罚,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3.加强伦理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伦理底蕴,只是网络发展速度太快,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可能迷失,因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上所述,首先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规范网民的行为,其次就是通过教育机制,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课程,通过持久、深入教育,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再次就是开设相关讲座,可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候就开设讲座培养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的约束机制,是人们自律基础,通过规范网上企业道德行为,加强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