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学校简介】中文名称:清华大学
中文简称:清华
英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英文缩写:THU或Tsinghua
旧称:清华学堂 清华学校 国立清华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创办时间:1911年4月26日
学校主页:http://www.tsinghua.edu.cn
英文主页:http://www.tsinghua.edu.cn/eng/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政编码:100084
【历史沿革】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杨振宁)、图灵奖获得者1名(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3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00余人。国家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32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13000余名,博士生近5000名。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7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9000余名。
【清华概述】

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满清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4月26日,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5]。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最早都是从清华开始的,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清华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1年清华大学在昆明庆祝清华建校30周年时,美国大学曾致函称誉清华“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惊叹清华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大学千年的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6]。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航空系等院系划归其他学校,清华大学成为一所高等工业学校。这一做法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1978年以来,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清华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赵元任、李济、陈岱孙、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夏鼐、杨绛、金岳霖、潘光旦、费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谢国桢、季羡林、吴晗、钱钟书、张荫麟、何炳棣、杨联升、李学勤、许国璋、王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胡乔木、乔冠华、于光远等等。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济济多士,他们中有竺可桢、叶企荪、吴有训、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熊庆来、华罗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周光召、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梁思成、杨廷宝、吴仲华、林宗棠、张光斗等等。
除此之外,清华还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治国之才,他们中的代表有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等等。
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毕业。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校园环境】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附属园林,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两部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校园占地六千余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图书馆、科学馆、清华学堂、西体育馆及新建的理学院、新图书馆等建筑分布其间,而原“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以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近春园荒岛——荷塘”等,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东区校园50年代则以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主楼前后新建了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雄伟大气,而又安静舒适。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美术学院大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目前相继竣工的项目还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截至2007年底,学校占地面积5.1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81.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0.96万册,另有清华生态园等绿地作为学校预留发展用地。
近期,学校开始动工兴建的主要项目有射击馆、新清华学堂(清华百年讲堂)、音乐厅、校史馆、艺术/博物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四期扩建工程等,这些项目将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关于校训的解释:
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我们应该勇敢地抵御来自国内外腐朽思潮的侵袭,努力战胜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堪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拟的业绩。我们鄙视那种畏缩不前、懦弱颓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琐品行,它们是同“清华人”的称号不相容的。此外,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狭窄、蝇蝇苟苟等卑下品格也都是同“厚德载物”的要求相去甚远的。
时代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的历史,再造新的辉煌!
校风:行胜于言
起源: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起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在二校门北边小山下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校歌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前后,学校公开徵求校歌,当 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字巩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本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配曲,赵元任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
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下: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庆日
四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校庆日活动通常为校友返校日。
校色
紫、白
校花
清华大学的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但通常也仅指紫荆花,这是由于紫荆花与校旗、校色的颜色一致,其次是由于紫荆花在校庆日前后盛开。
清华必胜歌
为拉拉队歌,称为Tsinghua Fight Song,即清华战歌,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歌词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ha, Rha, Rha!
校呼
校呼即为 Tsinghua School Cheer,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加油的呼号:
“Ri-ri-ri, Rah-rah-rah! 清华,清华,清华! Rah-rah-rah!”
“嘶……砰,叭,清华,清华,清华。”
【大事年表】

1909年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开始招考第一批学生赴美留学,同年内务府将皇家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并开始动工建设。这一时期是清华的前身和雏形,校友们称之为“清华的史前史时期”
1911年游美肄业馆在清华园建成,更名为“清华学堂”(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13年 周诒春就任清华学校校长
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在北大毕业生、清华校长罗家伦的努力下,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有文、法、理、工4个学院、16个系
1928年留美预备部结束,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1931年 梅贻琦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32年增设工学院(由土木、机械、电机三系组成) 、法律学系、农业研究所
1933年设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研究所
1934年在江西南昌设立航空研究所,在湖南长沙成立无线电研究所,为此后长沙临时大学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1935年爆发由清华等校学生领导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失去正常教学及科研秩序
1978年恢复高考
1984年设立国内高校第一个研究生院,在已有理学学科系所基础上恢复理学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1985年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开始恢复中文系等一批文科系所
1988年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3年在已有人文社会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在已有信息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在已有机械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7年为加强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1999年恢复建立法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并更名为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在已有土木水利类学科系所基础上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建立医学院
2002年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原隶属信息产业部的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正式并入清华,分别成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
2004年在工程力学系和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两所大学并未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和清华大学是两所大学。
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设置】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历史系:历史学
哲学系:哲学
心理学系:心理学
社会学系: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系:国际关系学
经济学研究所:经济学
外语系:英语、日语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
法学院:法学
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系、经济与金融类、工商管理类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广告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
理学院: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实验班
数学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系:物理学
化学系:化学、化学生物学
生命科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学院: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
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微机电系统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工业工程系:工业工程
热能工程系: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汽车工程系: 车辆工程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系: 自动化
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
工程物理系: 工程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
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
【清华之最】

第一、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九十余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第二轮(2006-2009)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整体水平排名第一的学科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首位。在新一轮(2007)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清华大学获得22个新设立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数字也居全国首位;同时在二级学科中,清华大学还获得1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总共拥有了115个二级重点学科。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和优秀博士论文总数(73篇,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12)都继续保持全国高校榜首。
第二、清华是最具有高等学府精神的大学
梁启超先生曾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清华以紫荆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先生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淡泊风骨、质朴坦诚,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早已超出清华一校的意义,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清华的力量,正在于此。
第三、清华正在建设一流人文社会学科
清华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清华九十多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今日清华,正在恢复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点数清华文科,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汇聚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并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跻身国内文科前列,多个学科跻身国内顶尖,且与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相接轨。
第四、清华具有中国最好的工程学科
清华在工科方面是国内高校当之无愧的第一。多年来,清华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育部的权威统计资料显示,清华大学本部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在国内高校中均位列第2位,国家工程中心5个,在国内高校中位居第1位。在国家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建设的5个国家实验室中,清华以其在信息科技的雄厚实力,独力承担“清华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多年以来,清华在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索引)发表的重要科技论文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专利授予数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均具有很强的优势。
近年来,清华科研经费一直全国高校之首,2008年为35.91亿。为学校的学科建议和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现代科技发展向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利用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信息学科群、建筑学科群、能源学科群、环境学科群、航空航天学科群、材料学科群、理学学科群、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群等大的学科平台。这些学科群中存在着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证的领域,并在整个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占据主导位置。这为有志于求知探索科学真理、成为科技改变社会的实践者的理工科考生提供了最广泛的选择。
第五、清华具有出色的经济管理学科
在教育部学位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清华经济管理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被世界著名的《财富》杂志称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高起点、国际化”是清华经管学科的重要特色。
清华经济管理学科拥有超豪华的顾问委员会阵容,由前院长朱镕基建立的这一顾问委员会,汇集了国内外最知名的企业家、政府管理者和国外著名商学院的院长,为学院的国际化指引方向,因此,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不仅是国际定位,而且是国际的高层次定位,在国内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除了具有世界顶尖豪华阵容的“顾问委员会”和真正实际给本科生授课的“海外特聘教授”之外,在培养方案上也与国际接轨,是国内教育培养理念最先进的。
对于发展前景和各种机会方面,经管学院无疑也是国内同类学科中遥遥领先的。在校期间,经管学院的学生拥有充分的海外交流机会,另外几乎每周都有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国内外著名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等的讲座和面对面的交流。清华经管学院的另一大优势除了我们的教育国际化之外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极其光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生可以有一部分选择直接出国,有40%在过去的几年中是选择国内的推研,有相当多的是在清华继续念研究生,还有一半的学生是选择直接就业。直接就业学生的去向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国内一些大型的金融和非金融的企业,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保险公司,会计事务所等等都活跃着清华经管学子的身影。
对那些有志做大事业,有志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学子,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
概括来讲,近年来:
清华的文科——“异军突起”,
清华的理科——“咄咄逼人”,
清华的工科——“遥遥领先”,
清华的未来——“无可限量”。
——————————————————————
第六、清华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已经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清华现任全职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两院院士总数65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位。此外,清华延聘的讲席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人,双聘教授中有两院院士26人,兼职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7人,各类在任教师中两院院士总人数达153人,在国内高校中遥遥领先。
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科研计划。目前清华现任教授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含聘任首席科学家后调入清华的)23人,国家863计划各领域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均居全国高校第2位。
多年来,清华大学的教师以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他们中有50多位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权威机构院士,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11人,俄罗斯国家院士11人,法兰西学院院士2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墨西哥工程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共9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1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7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2人,以及国际科学院院士和国际能源科学院院士各1人,在全国高校中以较大优势领先。
第七、清华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
清华,有着国内最好的教育培养和人才学习成长的环境。在国内的高校中,“学在清华”的赞誉广泛流传。“名师上讲堂”,知名教授活跃在教学一线,是清华人才培养的重要传统。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在已经进行的4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清华共有18位教师当选,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8]在教学上,清华大学广泛吸收世界著名大学的经验,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清华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与世界名校共同组织课程、联合培养等重要措施,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
清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每学期,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近两千门课程,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这两千多门课程,除个别专业很强的课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同学们可以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兴趣,各取所需。这一在国内领先的选课制度,打破了国内传统的各院系之间层层封闭、学生选课自由度小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魅力。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清华的重要特色。艺术教育帮助人去体验自然和生活的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华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800名成员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这里更有全国综合性大学最丰富的艺术课程,涵艺术史论、美学、赏析、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等,年均选修学生达7000人以上。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在历史时期提出,并一直延续下来的口号和传统,而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清华给学生相伴一生的重要财富。目前清华开设有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丰富的体育课程,年均选修学生超过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击、跳水、艺术体操等都是深受同学欢迎的特色课程。在体育运动中,清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比如合作中的竞争精神,朝气蓬勃的体魄和工作动力,都蕴育在其中了。
第八、清华拥有最优秀的生源
刚刚结束的2009年高考招生中,清华大学的文理科生源质量继续保持优势。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理科前10名考生中,有210余人被清华录取,占前10名总数的70%,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如江苏理科前10名(共14人)中的11人,内蒙、河北、天津、辽宁等省理科前10名中的9名,吉林、甘肃、广西、山东、四川、湖南、海南等省的理科前10名中的8名均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大学约八成省份的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居全国高校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文科招生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进步。清华大学今年300余人的文科招生规模共录取了50余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文科前10名,其中包括超过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如吉林省前10名中的5名,江西、山东前10名中的4名,浙江、江苏、四川、湖南前10名中的3名,其他省份也均有1-2名前10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大学约七成省份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国高校之首。[7]大学,就是一群天才聚在一起切磋砥砺、慢慢成长的地方。在课程上、在实验室、在宿舍,在校园的走廊、草地、树下,到处都可以看到清华学子的身影。在无数学子、家长和老师眼中,清华就是“优秀”的代名词,进入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人生的高起点,选择了成为清华人的毕生荣誉,也选择了成为清华人所意味着的毕生责任。
第九、清华学子拥有良好的毕业发展前景
清华大学学生拥有良好的毕业前景。清华“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的培养特点,使清华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对用人单位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清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数理基础、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看重清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目前清华本科毕业生约有70%选择在国内国外名校中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试推荐),其余的选择高质量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近年来,清华的本科生培养越来越被世界一流大学所广泛认可。据美国《高教年鉴》报道,2006年清华成为全球在美国院校获得各类博士学位数量最高的本科生母校。
对于选择就业的同学来说,录取清华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名列世界500强的惠普、微软、IBM、壳牌、通用电气、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企业,联想、华为等国内高科技企业,汇丰银行、摩根斯坦利、高盛投资银行、工商银行等国内外金融单位,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报业集团为代表的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在内的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清华毕业生都活跃在其中。
清华的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不是自由和安逸,而是奋斗和挑战。因而清华的生活也决不是学生一生的顶峰,而是莘莘学子起跑,加速,奔向更高远人生目标的关键一程。朱镕基学长以“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来表达自己的母校的感情。许多清华校友在取得事业的成功后,回味清华时光时,都衷心的感谢在清华得到的高质量的教育。清华是莘莘学子腾飞的起点、精神的家园。
第十、清华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群体
清华的声誉,是与清华校友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近百年的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00多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约有1/8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6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1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列全国高校第2位。另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史上,清华是享有盛誉的人文社科重镇,滋养了一代代思想先驱、文学巨匠、史学大家、经济学者和法学巨擘,他们开创并发扬了清华的人文传统,为清华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着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清华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术大师,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赵元任、李济、陈岱孙、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夏鼐、杨绛、金岳霖、潘光旦、费孝通、徐仲舒、高亨、王力、姜亮夫、谢国桢、季羡林、吴晗、钱钟书、张荫麟、何炳棣、杨联升、李学勤、许国璋、王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胡乔木、乔冠华、于光远等等。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济济多士,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孙、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周光召、林宗棠、熊庆来、华罗庚、吴有训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等。
除此之外,清华还培养了大批治国之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前任总理朱镕基,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曾培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等均为清华毕业生,三百多位省部级干部毕业于清华。
第十一、清华园是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清华大学主体校园面积近六千亩,其中林木俊秀,芳草依依,道路宽阔,气势磅礴。
这里曾经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一部分,皇家建筑的尊贵气度,西洋建筑的诗情画意,苏式建筑的雄伟庄重,现代建筑的简洁典雅,融会在清华的校园中。
山水花木衬托着各式建筑是风景秀丽的清华园的特色,形成了优美安静宜人的育人环境。清华目前已建成了环保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大学。绿化覆盖率超过50%,园内树木近20万株。目前清华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在北京市仅次于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大学,常年被北京市评为“花园式单位”,是北京最重要的“绿肺”之一。工字厅、水木清华、大礼堂、图书馆、近春园、理学院、主楼前、北院等新老景观,处处宜人。
清华,在她成长的早年,是国运衰败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
清华,在她辉煌的今天,是莘莘学子希望与梦想的摇篮!
在清华的天空上,有太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将中华大地映照的熠熠生辉。从1909年深秋越洋留美的47位少年,到如今的10万学子,清华是一部动人的长篇故事,清华是一首写不完的长诗。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贵族气息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

——————————————
一个名字,
让你憧憬,
让你遐想,
让你过目不忘,
这就是会让你一生骄傲的
清华大学。
——————————————
【著名校友】梅贻琦、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汤用彤、贺麟、冯友兰、李方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杨树达、刘盼遂、谢国桢、贺麟、张荫麟、梁实秋、吴晗、季羡林、钱钟书、张岱年、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殷海光、杨联升、何炳棣、李学勤、傅璇琮、夏鼐、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陈鹤琴、李健吾、杨绛、铁崖、英若诚、端木蕻良、于光远、李健吾、张骏祥、曹禺、洪深、穆旦、胡风、吴国桢、俞国华、张民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英若诚,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侯德榜、叶企孙、吴有训、顾毓琇、萨本栋、周培源、熊庆来、华罗庚、周光召、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陈鹤琴、高士其、杨廷宝、梁思成、吴仲华、郑哲敏、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孙立人、胡乔木、乔冠华、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吴邦国、吴官正、黄菊、刘延东、李刚等
【历任领导】胡和平 党委书记 2008.12-至今
顾秉林 校长 2003.4 - 至今
陈 希 党委书记 2002.2 - 2008.12
王大中 校长 1994.1 - 2003.4
贺美英 党委书记 1995.9 - 2002.2
方惠坚 党委书记 1988.9 - 1995.9
张孝文校长1988.10- 1994.1
李传信 党委书记 1984.2 - 1988.9
高景德 校长 1983.5 - 1988.10
林克 党委书记 1982.7 - 1984.2
刘达 党委书记 1977.4 - 1982.7
校长 1978.6 - 1983.5
蒋南翔 校长 1952.11- 1966.6
党委书记 1956.5 - 1966.6
袁永熙 党委书记 1953.9 - 1956.5
刘仙洲 院系调整
筹委会主任 1952.6 - 1952.9
何东昌 党委书记 1950.3 - 1953.9
叶企孙 校务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49.5 - 1952.6
彭佩云 党总支书记 1949.3 - 1950.3
冯友兰 校务会议
临时主席 1948.12- 1949.5
国立清华大学 1946.10 - 1948.12
梅贻琦 校长 1946.10- 1948.1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3 - 1946.5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梅贻琦 常务会主席 1938.5 - 1946.5
清华校长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10- 1938.2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国立清华大学 1928.8 - 1937.8
梅贻琦 校长 1931.12- 1937.8
吴南轩 校长 1931.4 - 1931.6
罗家伦校长 1928.8 - 1930.5
清华学校 1912.10 - 1928.8
温应星 校长 1928.4 - 1928.6
曹云祥 校长 1922.4 - 1927.12
金邦正 校长 1920.9 - 1921.10
张煜全 校长 1918.7 - 1920.1
周诒春 校长 1913.10- 1918.1
唐国安 校长 1912.10- 1913.8
清华学堂 1911.4 - 1912.10
唐国安 监督 1912.4 - 1912.10
周自齐 监督 1911.2 - 1912.4
【学生社团】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学生自治传统,各种学生社团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华大学的学生社团至今已逾百家,涉及公益、人文、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
最新评出的20家五星级学生协会包括:
绿色协会、山野协会、手语社、职业发展协会、国际象棋协会、陈帅佛易经协会.跆拳道协会、心理协会、爱心公益协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周易协会.对外交流协会、马拉松爱好者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理财协会、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摄影协会、越剧协会、文学社、求是学会、TMS协会
【英文介绍】Tsinghua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in 1911 originally as "Tsinghua Xuetang," a preparatory school for students who would be sent by the government to study in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chool was renamed "Tsinghua School" in 1912. The university section was instituted in 1925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then enrolled. The name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was adopted in 1928, and in 1929 the Research Institute was set up.
【台湾清华】

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地区复校,由梅贻琦校长主持,并沿用原校名国立清华大学,先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1957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恢复为一所完备的大学。梅贻琦既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的校长,也是台湾的清华大学的创校校长。 新竹清华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四所大学之一(台、成、清、交)。
两岸清华大学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校名、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校花和学校精神、文化传统,如今台湾的清华大学也已发展成具有理、工、文、法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从1980年代开始,同根同源的两岸清华各项交往日渐频繁。如今,两岸清华都在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清华优胜歌
为拉拉队歌,称为Tsinghua Fight Song,即清华战歌,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歌词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ha, Rha, Rha!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史
北京清华时期http://www.nthu.edu.tw/intro/aboutnthu4-1.php
西南联大时期http://www.nthu.edu.tw/intro/aboutnthu4-2.php
新竹清华时期http://www.nthu.edu.tw/intro/aboutnthu4-3.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