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乡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隘口乡隘口乡是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辖乡。清道光年间建场,1932年置隘口乡,1958年改隘口公社,1984年复隘口乡。
隘口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1.3万。双(河)庆(云)、隘(口)庆(云)公路与宣(汉)平(昌)、210国道相连。辖龙华、金银、烟灯、范坪、长岗、木龙、旁岩、得胜、松桐、小寨10个村委会。
隘口乡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农机具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养殖业以牛、生猪、家禽为主。解放军将领王定烈出生于该乡。
注;隘口乡现在和马渡,庆云合并为石林镇。
八路军和新四军老战士、解放军少将
王定烈(原名王大培)(1918年11月15日-)生于四川省宣汉县得胜场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春入私塾,次年后入得胜场、岩门场、蒲家场小学。1933年11月,参加工农红军,3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3军99师295团7连战士、营部传令兵、文书。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5军43团团部书记,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攻克城口县城等战斗。长征途中,1937年4月在甘肃省祁连山战斗中,腰、头部等五处负重伤。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任115师343旅旅部战士、班长、保卫员。1939年1月后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指导员、骑兵连政委、五团营教导员(后改为教导3旅7团)、营长、干部轮训队长。冀鲁豫军区第八分区郓北支队队长、昆张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八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反日、伪、顽军多次战斗,以及郓(城)北、巨(野)、菏(泽)战役。1945年1月,奉命南下河南省创建豫中根据地,经历了数月激烈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2旅四团团长。参加"豫中突围"、"中原突围"、"桐柏战役"、湘鄂西游击活动。1947年8月,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参加攻克新县(经扶)红安、高山铺战役等。1947年12月后,任江汉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湖北军区独立二师师长,恩施军分区司令员。参加解放钟祥、随县、应山、云梦、应城花园、武汉、宜昌以及鄂西南战役、剿匪等战斗。
1951年9月后,任空军航空兵23、18师师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南军区空军广州指挥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1956年9月,入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高速班学习。1958年9月,任空军15航校(即导弹学院)校长、空军汕头指挥所主任、广州、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章。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隘口乡位于宿松县西北部,雄踞二郎河流域冲积平原,北靠陈汉山区(大别山余脉)的咽喉要塞。宿两省际公路贯穿全境。全乡国土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辖11个行政村(街)。隘口乡党委下设1个教育党支部,11个村党支中,3个企业党支部,2个机关党支部和8个驻省外有关城市流动党员支部,共723名党员。
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县主要经果林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九井红”巨桃,黑李、柑桔、板栗等,同时又是全县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拥有九井沟独特的旅游自然景观,被誉为“三省后花园”;是安徽省唯一拥有生产烟花爆竹资质的定点生产单位,产品畅销华东六省一市。
集镇所在地鹅子坂地势开阔平坦,面积近千亩。结合九井沟旅游开发,以宿两省际公路开通为契机,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先后开通富山路、兴镇路、九井路、发展路、小康路、青年路等,已形成交通网状骨架。集镇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达6000人。集镇内有自来水厂、停车场、农贸市场、变电所、中心医院、有线电视等在镇配套设施。地税分局、农行、信用社、邮政、电信、公安、法院、中学等服务功能配套齐全。集镇定性属生态型旅游集镇。
隘口乡盛产高新优林果,是国家财政部批准立项的宿松县高新优林果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安徽省财政厅(2001)1421号文件)。每年引进国内外高新优前沿林果品种试种、示范并加以推广。“黑宝石”、“黑琥珀”李类(固形物含量达14.5%),“九井红”巨桃、浙江“象山红”“天草”无核桔橙等优良品种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示范面积六千多亩,林果总面积二万亩。基地坐落于乡境内小圩、隘口等村,分布于小圩云岭、天柱坡等大小32个山场,年产桃李200万公斤,柑桔类1000万公斤。
林果业依托县科委和三位国家级果树专家,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技术含量。采取公司+农户的“五统五分”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发动、统一标准、统一供苗、统一培训、分年实施、分级负责、分户造管、分户经营、分期培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订单、立体、特色农业。
乡境内烟花爆竹企业主要生产吐珠、喷花等各类产品及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