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效果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说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此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二与效果有关,正因由此感受,人们将采取各种行动,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效果——尽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以此来解释媒介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则在效果研究上颇有新意。其提示的是一种间接地强大媒介效果。
三个概念
第一人效果:人们认为传播媒介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人们认为传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认知:第三人效果与第一人效果的认知差距
两个层面
认知:经验证据更多
行为:新闻审查,网络成瘾是精神病,伤害表达自由,媒体和广告公关从业人员夸大自己的工作影响
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强度的因素
个人对信息的评价(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
“第一人”和“第三人”的社会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ps我们都在误解他人吗?)
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
负面媒介信息,第三人效果更强(社会不需要性,undesirability)
为什么会出现第三人效果?
认知不足或偏差
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
意义
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
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
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
质疑
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
测量方法:让调查对象自我评估是否等于暗示着他们做出更有利于研究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