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长都市圈
吉长都市圈:在吉林省以省会长春、省第一大地级市吉林市为中心打造的新都市圈,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促进,合力发展区域性经济。吉林市: 吉林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和全国32个特大城市之一。
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内地最宜开设工厂的城市的榜首城市、雾凇城市(吉林雾淞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京剧的第二故乡、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
吉林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族。吉林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位于长春市以东124公里处。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满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环绕的群山和回转的松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皇帝东巡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称。长春市:吉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中国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第九大城市,[1][2]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平原中央,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市中心坐落在东经125°19′,北纬43°43′。南北距离217.5千米,东西长227千米,总面积2060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490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85.04平方千米,(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年鉴——长春)。截至2008年5月,长春六大主城区、四大开发区总人口487.6万(四环路以内),
其中三环以内户籍人口368万。长春地区总人口868.72万,其中外来和流动人口约为120万。
长春市人民政府驻南部新城开发区,邮编:130000。行政区划代码:220100。固定电话区号:0431。拼音:Changchun Shi。长春是一座开放的国际都市,市区内居住着大约30万的国际友人。长春还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获得绿化最高荣誉——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最具人情味的城
吉长都市圈区域内交通吉长城际铁路:计划在2007年4月开始动工,2010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计划设立5个车站。城际铁路投入运行后,从吉林市到长春市最快32分钟就可到达。吉长城际铁路是东北第一条城际客运专线。乘高速客车至少需要1小时20分钟。
日前从沈阳铁路局等部门获悉,根据铁路“十一五”规划,我国将通过建设客车专线、发展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和既有线提速改造,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
在规划中,时速在200公里至300公里的城际客运专线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长春——吉林等10条。吉长城际客运专线是东北惟一的一条。该项目的投资预算总额为88亿元。不久前,省政府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签署了关于吉林至长春城际铁路的合作,会议会谈纪要确定,此项目将于明年4月开工,计划在2010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
该条铁路是全封闭、对开的,全长108.16公里,在长春市境内60.10公里,在吉林市境内48.06公里,初步计划设5个车站:吉林站、新吉林站、新桦皮厂站、龙嘉站、长春站。吉长城际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直达列车的运行时间为32分钟,5个车站都停的列车运行时间为46分钟。自6时至22时全天运营16小时,列车的间隔最短仅为4分钟。
据业内人士称,届时,吉长两市之间的交通非常方便,两市职工办个月票就可以通勤。[2]
地缘区位优势互补吉长两市就如何实现地缘区位优势互补达成意向
据了解,吉林市与长春市正在积极打造“长吉旅游经济圈”。日前,两市旅游局就如何实现长吉两地地缘区位优势互补达成意向。这是吉林市旅游局连日来开展向长春学习活动的一个成果。
据介绍,不久前,吉林市旅游局班子全体成员带领机关中层干部,专程赴长春学习考察。随后,他们邀请长春市旅游局领导及专家到吉林市对旅游产业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等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吉长两市旅游局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专家一致认为,吉长两市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两市的旅游资源既保持了同源性,又在发展水平、文化民俗、地域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同源基础上的差异性,使两地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双方经协商达成要共同打造“长吉旅游经济圈”的合作意向。这个合作内容将包括,全面加强长春、吉林两市区域旅游合作,逐步实现“四个一体化”,即:
产品设计一体化:依据科学、合理、互惠的原则,优化项目组合,兼顾两地特色,包装、组合后推出“生态”、“冰雪”、“民俗”、“人文”等若干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作为拳头产品共同向外推出。
市场推广一体化:加强两市旅游联合促销,把公众宣传和商业促销结合起来,把品牌形象宣传、景区形象宣传和商品线路推介结合起来,借助媒体、展会和节庆活动等载体,打整体促销战役,降低促销成本,提高促销实效。
政策措施一体化:建立定期协调沟通机制,制定长吉旅游发展合作规划,相互支持各自举办的旅游促销及节庆活动,鼓励和倡导互为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逐步实现旅游一网通(网上信息互换)、一票(联票)通、一导(导游)通等,实现两市间的无障碍旅游。
行业管理一体化:加强两地旅游执法和质监部门的即时联动和信息沟通,探索加强两地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合作渠道,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约束机制和冲突协调组织单位,实现两市旅游人才共享和异地解决旅游纠纷快速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