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波束形成与高性能DSP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自适应波束形成与高性能DSP

作者:冯地耘,陈立万,王悦善著

ISBN:10位[7811047373]13位[9787811047370]

出版社:西南交大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25.00元

内容提要自适应波束形成是利用现时的输入信号和干扰矢量,用自适应算法进行处理,以达到通过有用信号或需要方向的信号抑制干扰,以及在恶劣的敌方干扰和电磁兼容环境中提高雷达、通信等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目的。它广泛应用于雷达、声呐和通信等军事和国民经济领域。当前,自适应波束形成通常采用数字方式在基带实现,即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ADBE),现在常将ADBF和自适应波束形成视为同一技术。随着高性能通用DSP的迅猛发展,结合并行性能优越的Systolic阵,采用高性能通用DSP来实现自适应波束形成已是一种趋势,可以满足实际系统的要求。

本书凝结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它既可以作为雷达研究的专业参考书,对在通信、声呐等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第1章绪论

1.1自适应波束形成概论

1.2基于QR分解的数据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概述

1.3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和特点

1.4展望

第2章自适应波束形成基本理论

2.1时域滤波与空域滤波

2.2平面波与阵列

2.3等距线细与均匀圆阵

2.4自适应波束形成的信号处理模型

2.5常规波束形成

2.6最佳波束形成器

第3章QR分解ADBF算法

3.1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概述

3.2QR分解递推最小二乘(QRD-RLS)算法

3.3QR分解采样矩阵求逆(QRD-SMI)算法

3.4Systolic技术

3.5CORDIC技术

3.6对角加载技术

3.7并行处理技术

第4章MQRD-SMI和IQRD-SMIADBF技术

4.1避免前后回代的Systolic阵

4.2基于LCMV的MQRD-SMI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4.3MQRD-SMI算法的计算机仿真及性能分析

4.4基于LCMV的IQRD-SMI算法的权向量求解

4.5IQRD-SMI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实现

4.6IQRD-SMI算法的计算机仿真和性能分析

第5章自适应波束形成的DSP实现

5.1ADSP-TS101S的性能和结构特点

5.2ADSP-TS101S指令系统

5.3TigerSHARC开发简介

5.4TigerSHARCTS101SEZ-KIT评估板

5.5基于ADSP-TS101S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实现

第6章盲自适应波束形成

6.1恒模算法

6.2CAB盲波束形成算法

6.3盲SCORE波束形成算法

6.4基于高阶累积量的盲波束形成

6.5基于MIMO模型的盲波束形成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