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

作者:顾士敏著

ISBN:10位[7810682768]13位[9787810682763]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定价:¥29.00元

内容提要儒学为什么发生于中国?儒学怎样发生于中国?所谓“儒家文化”是什么?孔子与《论语》——怎样“即凡而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何在?通过阅读本书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本书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思想流派。

目录导言中国人文社会

第一章儒学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儒学于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儒学于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第三节孔子:一位真实的“凡人”

第四节《论语》:一部常识的“教训”

第五节孔子与《论语》——怎样“即凡而圣”?

第六节解读儒学:从《论语》开始

第二章儒学为什么发生于中国?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原始中国的自然基础

第三节“姓氏”——中国居民存在的特殊文化形式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统一

第三章儒学怎样发生于中国?

第一节“儒”——起源问题上的讨论

第二节“儒”的原义

第三节中国文化统一的基础: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

第四节“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由普遍走向特殊

第五节“礼乐文明”——中国人文社会的诞生

第六节“儒”的发生

第七节“儒家”的出现

第四章儒学的“主语”——“性”: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儒学的核心范畴——“性”

第二节“性”的抽象——“仁”概念

第三节儒学中关于“性”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儒学的“谓语”——“为”: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论

第一节儒学中的“为”概念

第二节“为”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为”的基础或反命题——“有所不为”者

第六章儒学的“宾语”——“礼”: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论

第一节“礼”的文化史渊源

第二节“礼”的社会一政治意义

第三节“礼”的自然一文化意义

第七章儒教——儒学的异化

第一节“儒教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何在?

第二节“儒教”发生的文化一历史基础

第三节“儒教文明”中的“皇帝”制度

第四节“儒教文明”中的“郡县”制度

第五节“儒教文明”中的“三公九卿”制度

第六节“儒教文明”存在的社会基础

第八章儒家文化——儒学、儒教的社会化

第一节所谓“儒家文化”是什么?

第二节“儒家文化”的发生

第三节“儒家文化”的宗教-哲学-法理基础——“我思”的统一

第四节“儒家文化”的载体——“我思”与“此在”的统一

第九章新儒学——从儒教与儒家文化藩篱中超越

第一节新儒学发生的文化机缘

第二节新儒学完成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狂禅”——最后的“儒家精神”

第十章“内圣外王”——儒家的文化遗嘱、现代新儒家的历史理想’

第一节“儒学现代转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文化会通”方法的继续

第三节“内圣外王”思想纲领的借用

第四节“内圣外王”——中国文化之梦

结语儒学:因“未来”而有意义的“人文之梦”

附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