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者不拾遗金

作者简介本文选自东汉王充的《论衡·书虚》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

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原文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原文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者投镰于地,瞋目佛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注释1.延陵:今江苏常州市。
2.季子:季札,人名。
3.裘:羊皮袄。
4.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
5.视:眼光。
6.仪貌之庄:外貌高雅。
7.谢:道歉。
8.皮相之士:看重外表的人。
9.顾:回头看。
译文家住延陵的季子外出游玩,见到道路上有被人遗失的钱财.此时正值五月盛夏,有个穿着皮大衣的拾柴者.季子呼喊那拾柴者:"来取你掉在地上的钱呀."拾柴者将镰刀扔在地上,愤怒地瞪着眼睛,挥手说到:"哪里来的小子,站在高处,眼界却如此低;看起来相貌堂堂,说话竟然这样粗野!我五月盛夏里穿着皮大衣拾柴,怎么能是昧良心捡别人钱的货色?"季姓人赔礼道歉后,询问拾柴者的姓名字号.拾柴者说:"你是个以貌取人的粗浅之人,也配问我的姓名?"说完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
(你想,那个人大夏天里穿着皮大衣捡柴,他就不热么?当是个隐居的异人,早也对尘世无心了,还愿捡那路旁的钱财吗?)
深入【季子对薪者的态度变化】
开始,季子看见薪者貌不出众,用嘲讽的口气要他捡起地上的金子,当听到薪者的一番铿锵话语之后,对他十分敬佩,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