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
作者:孟泽著
ISBN:10位[7801957148]13位[978780195714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30.00元
内容提要以《人间词话》与《摩罗诗力说》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王国维、鲁迅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具有最显著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鲁迅的诗学内部,同时存在着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状态,与他们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两歧性”。“两歧性”的诗学,基于他们各自的生命历程与学术历程,其内在气质与精神,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两歧性”和“一致性”所显示的内涵与张力,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表征着它所能够拥有的可能性范围与丰富性程度。从整体上看,王国维、鲁迅的“诗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审美之学,而更接近于一种与“立心”“立人”相关、“知”“行”一体、“人”“文”共生的“文”“学”与“文章”之学。纯粹文人或学者的名号也不足以称言王国维、鲁迅,他们是抵达了现代中国精神最高点的开创性的不世大儒。
编辑推荐以《人间词话》与《摩罗诗力说》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王国维、鲁迅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具有最显著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鲁迅的诗学内部,同时存在着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状态,与他们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两歧性”。“两歧性”的诗学,基于他们各自的生命历程与学术历程,其内在气质与精神,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两歧性”和“一致性”所显示的内涵与张力,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表征着它所能够拥有的可能性范围与丰富性程度。从整体上看,王国维、鲁迅的“诗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审美之学,而更接近于一种与“立心”“立人”相关、“知”“行”一体、“人”“文”共生的“文”“学”与“文章”之学。纯粹文人或学者的名号也不足以称言王国维、鲁迅,他们是抵达了现代中国精神最高点的开创性的不世大儒。
作者简介孟泽,1963年10月生于湖南双峰。1979年入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3年师从羊春秋教授习古典文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师从吴思敬教授习文艺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评为教授。现任职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系,系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韵文
学刊》《新诗界》编委。出版有《中国历代狂士》(1993年)、《无我有我之境》(1996年)、《两歧的诗学》(2006年)等。
目录第一章引论: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的前提、依据与使命
(一)“两歧性”与“复调性”
(二)对立的诠释与互动的诠释
第二章“诗力”与“境界”:王国维、鲁迅接近文学的初衷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设定
(一)“人生之第一义”:从科学到文艺
(二)“国民之首义”:种族、心声、诗歌、人格的逻辑关系
(三)“不用之用”
(四)“意力”的唤起与“意志”的解脱
(五)“无用之用”
(六)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七)“阶级”与“境界”
第三章“人间”与“两间”: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
(一)“忧生”“忧世”解:忧生忧世与“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二)“忧生”“忧世”解:“补天事业”与“忧国情怀”
(三)“祛魅”与“返魅”
(四)遗民美学:诗学变迁的情感轨迹
(五)“文章误我”
(六)“转俗成真,回真向俗”
(七)“心里受伤,永不痊愈”
(八)“欧穆亚”与屈子性情:鲁迅审美姿态的一种解释
第四章审美的倾斜与审美的异化:鲁迅、王国维诗学的内在困境与外在困境
(一)审美主体与历史认识主体
(二)“阳性”或者“阴性”:作为情感与作为美感
(三)“人为美而存在”或者“美为人而存在”
(四)以文拟人:一种“有机主义”的审美方式
(五)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无我”与“大我”
(六)有机主义与审美主义:“永远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
第五章“且介”身份与“悖论”立场:诗学与诗学之外
(一)“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
(二)“自我克服”与“自我憎恨”
(三)文章与文学——文体的选择与精神动力:在审美与反审美之间
(四)否定中的建构:从“对立的立论”到“取消的立论”
余论作为“大儒”的王国维、鲁迅
参考文献
有“困难”的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