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为综合性文科学院,其前身历史系创建于1950年。5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院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奋力开拓,与时俱进,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素质高、功底厚、能力强、适应面宽的高级专业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现有教师7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3人,省级专业拔尖人才1人,曾宪梓教师获奖者2人,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3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2.8%。学院设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文物陈列室、中国史资料室、世界史资料室、重点学科资料室、社会工作学资料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学资料室、行政管理学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
学院现下设两系一所:历史系、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学系和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拥有世界史博士点1个,另设有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一个。历史学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山东省品牌专业。现有历史学、社会工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世界历史5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87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1人。
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科研和教改项目8项,省社科重点项目9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获省教育厅科研奖数十项。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优秀教学奖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教材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为综合性文科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创建的山东师院史地系。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刘祚昌、安作璋、胡滨、王春良等著名学者的带领下,全院坚持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奋力开拓,与时俱进,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素质高、功底厚、能力全、适应性强的高级专业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现有教师7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3人,省级专业拔尖人才1人,曾宪梓教师获奖者2人,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3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2.8%。学院设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文物陈列室、中国史资料室、世界史资料室、重点学科资料室、社会工作学资料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学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588余人。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前身史地系成立于1952年。1971年~1978年,历史系曾与政治系合并为政史系。1978政史系分开,恢复历史系的建制。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历史系奋力开拓,与时俱进,有了很大发展。
现在历史系设有历史学、世界历史两个专业。任课教师中,正教授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历史学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为省级强化重点学科。历史系现有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专门史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史资料室和世界史资料室,藏书丰富。
历史系在办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和历史学、世界历史专业特色,强调经世致用,知行统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拓宽专业口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历史系教师重德乐教,治学勤奋严谨,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科研和教改项目8项,省社科重点项目9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获省教育厅科研奖数十项。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优秀教学奖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教材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在历史系教师主编的教材中,《世界史·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史简编》、《简明世界史》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普通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被省教委列为全省通用教材。安作璋教授被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刘祚昌教授被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胡滨教授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王春良教授、李宏生教授均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