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陈村
朱陈村位于山东省临市罗庄区境内涑河流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前有一首名叫《朱陈村》的诗歌让朱陈村名誉全国,诗歌中写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
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
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
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白居易的笔下风景秀丽的朱陈村,曾有“朱陈八大景”之说,分别为“龟探河源”、“三松合壁”、“一楼风寒”、“珍珠宝泉”、“卧虎石岩”、“蟠龙山区”、“叮铛响石”、“玉带涑水”。时光境迁,因种种原因如今“朱陈八大景”也多剩“断壁残垣”的身影,如今能看到的风景区,也只有于2006年6月26日被临沂市旅游局评为AA级旅游区以“珍珠宝泉”著称的宝泉寺公园。
朱陈村是临沂市在最早发展民族工业地区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在躲避兵荒马乱、地震水灾的年代,一群身怀绝技的山西喜鹊村的窑工,纷纷投奔到这个遍地充满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资源储量丰富的地方。其中有周姓、孙姓两家窑业大户也从外地迁来,就在罗庄以西的朱陈村落户扎根了,利用当地大青矸、焦宝石、紫土、石英粉、瓷石、粘土、大青土、黄矸、黄药土等数十种陶瓷原料,以及储量丰富、分布面广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手工陶瓷业。清末以后由于中国大地战乱不断,朱陈村境内手工陶瓷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手工陶瓷作坊所剩无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朱陈村陶瓷业逐步复苏,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上级行政单位罗庄镇建成一批陶瓷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在朱陈境内临沂瓷厂带动下,罗庄镇境内先后成立了临沂陶瓷一厂、临沂陶瓷二厂、临沂陶瓷三厂,为须应时代发展各厂家纷纷进行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的陶瓷产品研制,并都以白粗瓷为主白细瓷为辅生产日用瓷,生产活动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驴拉碾,脚踩泥,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是当时手工劳动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初,朱陈陶瓷业又迎来一次质的飞越,陶瓷生产由早年的手工劳作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各陶瓷厂家所从事的原料粉碎、练泥和产品成型均实现了机械化,烧成也均由直焰窑改为机动隧道窑。这种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实现,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十几倍的提高。自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改变了陶瓷产品只能内销不能出口的局面并且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陶瓷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出口产品也由一般的杯、盘、碟等单件向餐具、茶具、酒具、工艺美术等成套产品发展,使临沂朱陈陶瓷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外销量逐年增加,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创汇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