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人
电视剧基本资料剧 名:《外乡人》

又 名:《生活之他乡》
地 区:中国大陆
类 型:现代都市剧
总导演:管 虎
监 制:刘建宏
制片人:邹易儒 吴林励
编 剧:管 虎、李小兵、余 飞
摄 影:葛利声
美 术:邸 琨
录 音:赵苏晨
制片主任:朱文玖演职人员丁嘉丽饰 大 徐
郑则仕饰 李宝根
马少骅饰 谢长发
黄渤饰 蛐 蛐
孟霞饰 梦 娜
高景文饰 陆文昌
王迅饰 王冬至
陶慧饰 叶 子
李兆林饰 轮 子剧情概述《外乡人》系《生存之民工》的续集,在保持《生存之民工》的品质基础上,将视点转向“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生动的都市风情图,令观众如同穿梭时间遂道,再回首,不胜感慨。
它不同于一般都市题材作品中惯有的华丽和故作矫情的悲悯,而是着眼于表现外乡人在和岁月、伤痛和不断的挫折中保留的单纯、乐观、宽容和积极的态度,也不同于一般滥情的都市情感剧那样,别别扭扭的张扬和反复,而是在每一个细节中都用心透露出令人回味的,与共和国飞速发展中刻下的岁月痕迹,在轻舞飞扬的嬉笑中 显示出每一个人物举手投足中执着的梦想。
在这个故事中,围绕着这些小人物身上发生的平淡,琐碎的故事及情感纠葛,细微而用心的表现出我们也许熟知抑或陌生的每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面对逝去的往昔,面对国家和民族时时发生着的危机,灾难,腾飞和变革所展示出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和每个人生命里散发出人类最根本的善和最大的热 爱……一切的伤痛,忧虑,矛盾,无奈,快乐,抵抗,融合,默契和追求与梦想,都被我们通过一个个人物命运张弛有度的娓娓道来。
这里看似讲述的是一个独特的市井风俗,家长里短的清淡故事,其实无意间印证着都市乃至当今中国发展近十年的发展史,平静与絮叨中蕴涵着生命的坚忍与苍凉,戏谑和纷踏中张扬着尚未燃烧殆尽的激情和浪漫,沉默与争吵中渴望着人性伦理的延承,凝望和回哞中咀嚼着人与世界变迁的沧海桑田。
电视剧《外乡人》是导演管虎继《生存之民工》之后,拍摄的第二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民生题材电视连续剧。 《生存之民工》热播之后,引发了社会对广大民工社会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电视剧《外乡人》延续了前者的真诚与质朴,同时将以拓展和升华,将关注重点转向“ 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将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相处融合的过程加以细致的展现,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都市风情画。
剧中的人物来自四面八方,地域遍及东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内 蒙……他们当中有为挣钱养家靠拣垃圾为生善良东北女人大徐;有为给妻子治病来上海的河南小包工头谢长发;有一心想谋得一个上海户口却屡屡碰壁的江苏籍裁缝陆文昌;有为了女儿受到更好教育从湖南小城市来上海的孤傲父亲王冬至;有为爱情为理想来上海拼搏的山东小伙蛐蛐;有为寻找母亲从内蒙奔赴上海的帅气小伙轮 子;有为供弟弟读书给母亲治病来上海打工的四川姑娘叶子;也有如李宝根这样,打着自己小算盘,同时又透着善良和热情的上海本地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压力和梦想,汇聚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汇聚在南浔街134号大院,他们在异乡经历着十年社会变迁,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为了实现自我、实现梦想,倔强而坚强地打拼着,生活着。
这是一部富有诚意的作品,导演管虎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如果你有机会。停下来看看你周围那些熟悉或者不熟识的人,猜测一下他们的身份!毫无疑问,他们大部分应该来自异乡……而我们自己呢?父辈们也一定和你谈起过他的家乡!那么,我们也应该算是外乡人了……幕后花絮马少骅:“戏疯”角色投入 片场全用河南话
早已听说马少骅演戏很认真,被人戏称“戏疯”, 在《外乡人》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真诚拍戏的风采。在戏中饰演河南外乡人谢长发的马少骅,全部用河南方言演出,为了说好河南方言,马少骅找不同的河南 人聊天,向他们学习河南方言。戏中河南话演出的马少骅,由于对角色的投入,剧组现场跟人聊天也说起了河南话,俨然一个地道的河南人。最累的电视剧电视剧《外乡人》不仅仅是在还原外乡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在向满怀梦想、不懈拼搏、与城市一同成长的人们,由衷的致敬! 在实现这个还原和致敬的过程是激动人心的,也是艰苦卓绝的。
为了达到预想的拍摄效果,导演管虎在选景上要求很严格。《外乡人》主场景上海南浔街,是经过几个月的选择比较,从北京天津选到上海,最终才敲定的。南浔街道有着百余年历史建筑,主场景的回廊,从下向上望去,很有特色,很漂亮,电影《阮玲玉》就曾在这里取景。
为了还原生活,打造真实自然的拍摄效果,创作人员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导演管虎首次尝试整部电视剧全部肩扛跟拍,不用摇臂,不用轨道的拍摄手法,进行一次大胆的挑战与尝试。摄影师葛利声透露,每一场戏的拍摄,都是精雕细琢的,360度全方位跟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得扛着摄像机跟着演员跑,使画片有呼吸感,真实感,比之前拍的任何一部电视剧都辛苦。
灯光师表示,这部戏不仅仅身体累,大脑也累。为了达到导演真实的要求,灯光的设计安排必须是很隐秘的,看起来很自然的。因为是全方位拍摄,每一个角落都会被拍到,所以灯管如何摆放,不是简单的凭经验就可以办到的,必须动脑去想。为了表现真实,化妆师进行了精心设计,无论是面部化妆,还是发型设计,都要精心安排却不留痕迹。
为了达到好的拍摄效果,在拍摄前,剧组工作人员都会在现场地面洒水。本来低矮斑驳的老旧房子在周围高楼大厦的阴影下,就很阴暗潮湿。满地都是水,剧组的拍摄环境就更加阴冷,在将近十二月份的上海,要拍完从1999年到2008年间的所有戏。这可让演员吃了不少苦头。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出发,晚上十点钟左右收工,每天都是工作日,这就是剧组的真实的生活。导演如此,剧组工作人员如此,演员也如此。拍戏实在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对于老演员来说,就更难适应了。剧中饰演郑阿婆的李宝琴老师,因为拍戏太辛苦,在片场当场晕倒了。冬拍夏戏为了拍好夏天的戏,演员们要脱掉羽绒服穿上短袖,凉鞋。而一场戏下来,快则用半个小时,慢则用一两个小时,在拍摄时演员都忍着,装出很热的样子,拍完后却冻得直哆嗦,很多演员都被冻感冒了。现场的工作场面可谓冰火两重天。镜头内的演员,单衣薄衫,镜头外的工作人员可是外套加羽绒服,很多人还买了雪地裤,雪地鞋来保暖。
电视剧评论人性、人情、人心---品电视剧《外乡人》
漠希
(职业:编剧 状态:客居北京的内蒙汉子,娶了一位细腻的上海女人)电视名评价外乡人;一个涵盖面很广泛的词组,在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流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国家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发展市场经济,造就了无数经济神话的同时,也造就了千千万万远赴他乡谋发展的外乡人,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剧情评价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这三件人生大事全部完成在家乡之外的两座城市,家乡父老经常埋怨,父母健在子不远行,我和弟弟离家之后,表姐弟们担负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娶妻之后,家乡的生活和亲渐觉陌生,不是因为自己出了点小名,赚了点小钱就与家乡的亲朋格格不入了,原因在于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外乡人”,就北京而言,我是一个在北京赚钱讨生活的外乡人,就家乡而言,口音和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的我,已经不属于那个我十几岁之前一直相处融洽的家族了。有时候儿子问我,我们究竟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妻是上海人,典型的南方女人,生活习惯与我的家乡完全不同,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的时候,就从里面找到许多妻的原型,宝根媳妇、小美、这些剧本里的人物身上,有着妻和娘家人身上的林林总总的特质。第一次跟妻回上海,公交车上司售人员听到我北方口音时那声怪异的“咦”…从恋爱开始到结婚以后,我们的第一次争吵就发生在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
结婚多年后,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拒绝岳父母回上海过节的善意,几乎拒绝了所有去上海公出的机会,甚至于上海捎来的小食品都会引来我的敌意…剧情感触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抬头上的题目,心里就泛出了这些年来婚姻生活中因为地域差异而发生的所有的不愉快,抱着猎奇的心态,我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剧本和成片。
久居北京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改变了自己的口音,张嘴闭嘴间的一口道地的北京南城口音,终于印证了自己的户籍和生活已经完全成为了千万北京人中的一员,就像外乡人中的叶子一样,努力擦拭着自己身上的外乡痕迹,努力的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上海人一样,努力的擦拭着自己身上永远都擦拭不掉的家乡的痕迹, 努力的改变自己“外乡人”的真实身份。这种努力往往只能成功于表面,自己内心深处永远都跳动着一颗“外乡人”的心,哪怕自己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家族成员,哪怕岳父母小心翼翼的在我面前努力的说着那口不太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哪怕这座城市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哪怕在上海的窗口单位再也听不到那声“咦”…问题出在哪里?岳母岳父一直在思考,他们年纪大了,希望女儿女婿能多回上海住住、看看、希望百年后那套价值百万的大房子可以作为心意留给女儿女婿,岳母经常说:我们不在了以后,你们每年都回“家”住住,这份好心我是从心里感激的,但是那座城市的天气、饮食、民俗却使得我每次走进那座洋房式公寓都有到前台登记身份资料的冲动。
这座城市的陌生感和我初到北京时完全一样,没有熟悉的人情、面对着经常给自己带来陌生感的人性,还有那一颗颗自己时时刻刻要猜测的人心,看完外乡人之后,我才明白,这份疑惑也存在于本地人心里,就像我和妻家里人之间的隔阂一样,这是一个移民社会初期社会必须和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冲突感十分强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外乡人和本地人都要经历人情、人性、人心相互磨合的过程,外乡人这部戏之所以吸引我,就在于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看似陌生,实则份外的熟悉,这个过程其实我们这一代外乡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经历过、实践过,或者说正在经历着实践着…生活初到大都市,白天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阑珊,这一切都是外乡人久居他乡的物质因由,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融入大都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外乡人久居都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对外乡有着那么多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外乡人却依旧努力的把自己包装成都市一族,努力的让自己成为这个都市的主人翁,努力的让自己不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看客,不只是车水马龙和灯火阑珊的旁观者,希望有一天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华也能属于自己,哪怕只有一小朵一小片…
影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艺术的还原生活,让普通人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生活的侧面,外乡人这部戏的魅力更在于此,多年前的“外来妹”着力的描写了农村青年男女在城市里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很多人初听“外乡人”的剧名,或多或少的都会把这两部戏等齐评判,初始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错判,待到看完全剧,一种泪水夺眶而出的冲动缠绕了自己很久,这种冲动不是伤心、不是心酸、不是感动、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新一代都市外乡人与都市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的认同,妻看完这部戏之后,思考了良久…当晚没有再坚持用上海带来的小碗盛饭,而是按照我家乡的习惯,拿海碗盛了满满一碗汤锅面…社会角度一部影视剧的能量也许就在如此,外乡人是一部好戏,我说的这个好,不是说演员阵容有多么奢华,也不是说拍摄手法有多么高新,更不是说演员的表演有多么出色,这些惯常的宣传手法是我不愿意用到这部戏里的,我说的好,是选材好、立意好、角度好、是一部重点描写了人性、人情和人心的戏,一部用百姓家常事打底,社会发展史做架,描写了社会的进步和百姓文明发展的好戏。
人物评价丁嘉丽丁嘉丽扮演的大徐,延续了丁嘉丽一贯的表演风格,东北女性身上的直爽、大气、无谓、勤苦、所有的特质都集中在这位从东北来上海打工赚钱的农村妇女。中国底层百姓的欢喜悲哀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徐的丈夫病故,她带着傻弟弟以捡破烂为生,攒钱还债。中国有句俗话死了死了,大徐还的是在社会俗理里可以一死百了的良心债,这个人物的设置在这一笔上市成功的,尤其在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成长成熟的这十年里,社会转型期中各种失信失义的行为和人物成为了见怪不怪以后,大徐的这种品质尤其突出,不但可以感动观众,在戏里更直接的感动和影响了身边人,这些人里有弄堂里的小市民和暂住此处谋生的他乡外乡人。,大徐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肯干,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拥有了一家餐馆。她的乐观豁达重情重义,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俘获了丧妻后的谢长发与老裁缝陆文昌的倾慕,两人为大徐暗中较上了劲…小包工头小包工头谢长发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很多底层人物心中都能够引起共鸣,这个人物的原型在我租住大杂院时,在妻没有离开上海求学时的居住的弄堂里,在我成为了城市的主人翁之后租住小区附近的一片平房区里经常在菜市场碰见的那些民工兄弟身边发生过或者经历过。谢长发为了给妻子治病来到上海,一边狼狈的忙碌于工地医院,一边还要绞尽脑汁的向甲方讨要工钱,直到后来妻子去世…
谢长发妻子去世后,自己留在上海打工。脾气粗暴急躁爱算计,但是为人仗义,一口标准的河南口音,展示了中原农民身上那股子对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财心切被人蒙骗,使用了劣质建筑材料,造成施工人员受伤而锒铛入狱。出狱后的他,身心疲惫的选择了回乡继续务农,却也找到了生活的一个全新的支点。这段戏的设置是相似题材里比较新颖的一个亮点,外乡人回乡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有勇气的选择。李宝根李宝根管理着大院的房屋出租,是个地道的上海人。他懦弱自私,圆滑,喜欢占小便宜,还有一点点没有胆量支撑的色心,他的妻子金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市民。宝根夫妻俩的设置生活气息很浓,在岳父母原来居住的弄堂里似乎总能遇到宝根夫妻俩这种爱也不得恨也不得的本地人,说他么爱也不得是他们刁钻的嘴巴里时不时的总能丢出一个:“咦”尾声拖的很长,被“咦”人脸上的那种尴尬和宝根夫妻俩那种小小市民脸上刹那间的满足构成了这种小市民不可爱的一面。说他们恨也不得,是因为这声拖着长长尾音的“咦”之后藏着一颗市侩却善良的心,造物主给了我们相似的五官,却将我们的性格塑造成百色斑斓状,也许就是为了构成一个社会的多级吧。蛐蛐咋一看去,黄渤饰演的蛐蛐是一个可爱却又爱不起来的角色,农村孩子出身、没文化没关系没前途没机会,而且有些一根筋的农村小伙子,他认定梦娜是自己的媳妇儿,追婚到了上海。为了赢得梦娜的芳心,他使出浑身解数,参加唱歌大赛,学习厨艺……然而梦娜的心就像一块冰冷的石头一样坚硬。受尽冷落的蛐蛐终于意识到,追求梦娜未必就是追求幸福,当蛐蛐打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梦娜染上了毒瘾……按照惯常的写法,蛐蛐解救了梦娜需要救赎的心灵罪,获得了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生活有时候比电视剧还要曲折…
所有的这些人物,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种陌生在于这部戏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离南浔街越来越远,而那份似曾相识却又是今天的我已经不想提及的一段往事,当然,这段往事里除了心酸之外,感动和怀念兼而有之。观后感影视艺术的魅力在于还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结尾的一场由宝根和大徐为众多外乡人举办的集体婚礼是一笔看似无意却有意而为之的创作。和谐社会这个词汇有时候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而提出的一个设想,然而看完外乡人这部剧之后,我却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一天外乡人聚居的街道上都能够有宝根夫妻和大徐这样的邻里组合,都能够为这些历经磨难终于聚首的外乡有情人设计一场简单而幸福的集体婚礼,也许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稳定更加的美满。
今年春节陪妻回上海过年,下飞机之后在出租车上同司机侃了一路大山,从外滩改造到世博会的筹备再到上海的房价物价、百姓生活,聊的很开心。外出吃饭和购物的时候几乎没有再听到那医生拖着长长尾音的“咦”,看到的更多是一张张准备迎接各方宾客海纳百川的笑脸,听到的更多是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感觉到的更多是上海的外乡人每年都在成几何倍数的增长。想想十年前在公交车上为了一声“咦”而与妻争吵,上海变了,上海人变了,外乡人也变了,我…也变了。
外乡人是一部写人情的戏,看完后顿觉暖了人心,描写了人性,城市的变迁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外乡人,有感于每年春节期间,外乡人返乡过节的时候在北京吃顿早点都很困难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都市的繁华里绝对不能忽视外乡人那一抹艳丽。而千千万万的外乡人也应该明白,这座城市的少数人的冷眼背后,像宝根夫妻一样的众多本地人对外乡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牺牲精神是心存感激的,这份感激在很多时候是藏在心里的,直到一对对外乡男女的爱情将要开花结果之际,直到谢长发的人生际遇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之际,直到家国大事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叶子与家人失去联系之际,这份感激适时的迸发,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贵,才能让我们所有人意识到,这个社会大家庭里,人性、人情、人心是那么的真是,那么的可贵,看似离自己很远,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无时不刻无微不至。
外乡人是一种索图式的叙事架构,没有核心的故事事件,没有核心的人物关系,在电视剧创作领域里,是一种鲜见的创作手法,而正是这种散文式的故事设置,多元化的人物关系,附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和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这十余年的成长轨迹里,才越发显得真实越发看着熟悉越发感觉到亲切。
总而言之,外乡人是一部好剧,一部歌颂了人性、赞美了人情、温暖了人心的好剧,作为一名编剧,站在同行的角度上说一声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物专访1、管虎:一部富有诚意的作品
由著名导演管虎执导,丁嘉丽、郑则仕、马少骅、黄渤等知名演员联袂出演的民生题材电视连续剧《外乡人》,将于10月20日起在吉视乡村频道黄金档播出。
管虎:我就是个剑走偏锋的人
《外乡人》讲述了一群来自大江南北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会聚到渤海湾边上的一个都市,为了各自不同的梦想,在不懈拼搏中屡遭磨难、历经坎坷,最终实现自我抑或实现梦想的悲喜人生,深层次揭示都市外乡人在新世纪里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心路历程。
电视剧《外乡人》是导演管虎继《生存之民工》之后,拍摄的第二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民生题材电视连续剧。提及打工题材电视作品,观众们的记忆中好像也只有多年前的一部《外来妹》,而相对于当下谍战戏、苦情戏、古装戏的流行,导演管虎可谓“走冷门”。管虎表示,他非常喜欢不流行的东西,他本人也不喜欢扎堆凑热闹,只为自己的爱好拍戏,“我就是个剑走偏锋的人。”尽管导演不参与发行,但管虎对自己的作品却相当有信心,“请大家相信,这部戏一定叫座。”
《外乡人》延续了管虎《生存之民工》的真诚与淳朴,同时将立意升华,重点关注了“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都市画卷。
演员阵容强大 值得关注
《外乡人》除了有标新立异的剧本,演员阵容也十分引人,剧中的人物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甚广,包括东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和内蒙古等地。他们中,有为挣钱养家、靠捡垃圾为生的善良东北女人大徐;有为给妻子治病来上海的河南小包工头谢长发;有一心想谋得一个上海户口却屡屡碰壁的江苏籍裁缝陆文昌;有 为了女儿受到更好教育,从湖南小城市来上海的孤傲父亲王冬至;有为爱情为理想来上海拼搏的山东小伙蛐蛐;有为寻找母亲从内蒙古奔赴上海的帅气小伙轮子,丁嘉丽、郑则仕、马少骅、黄渤等大牌演员轮番出场,看点十足。
导演管虎告诉记者,这是一部富有诚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在还原外乡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在向满怀梦想、不懈拼搏的人们致敬。在拍摄方面,管虎要求甚严,主场景上海南浔街,是经过几个月的选择比较,从北京、天津踏查之后,最终敲定在上海的。管虎还首次尝试整部电视剧全部肩扛跟拍,放弃了摇臂、轨道等拍摄手 法,之前还没人敢做这样的大胆尝试,工作人员也说:“与之前拍的任何一部电视剧相比,《外乡人》最累人。”
2、“肥猫”《外乡人》扮香港口音上海人
香港明星“肥猫”郑则仕目前正在上海主演一部由管虎执导的连续剧《外乡人》,这是郑则仕首次与内地导演合作拍戏。在该剧所有演员中,只有郑则仕一人是香港人。
有趣的是,管虎要求剧组所有演员都以不同口音表现他们外乡人的语言特点,而惟独许可郑则仕用带有香港口音的普通话扮演上海人。因为,让他再学上海话,也难改香港口音,而管虎却割舍不下他的精彩表演。
郑则仕与他那典型的“肥猫”形象相比,人足足瘦了一圈。他说,他来上海拍摄《外乡人》已有一个多月了。他扮演的是个虽有点自私却透着善良和热情的上海本地人,还每天在石库门的老房子里爬陡峭的楼梯,人瘦了5公斤。他感慨道:“我家有电梯,我都30年没爬过两层以上的楼梯。我的角色是居委会老干 部,住在最高的三层阁楼上,每天要爬陡峭的楼梯,一爬就是七八遍。而且因为这是我的家,我还不能用楼梯扶手,,要显得健步如飞,否则就不像常住上海的上海人啦。我人这么胖,一脚踩空后果不堪设想。楼梯爬得我两腿直抽筋,大脑也有点缺氧。现在,我已把它当成锻炼身体了。”
郑则仕说,他演上海人难度最大的是语言。“上海话对我来说简直像是另一个星球的语言,听起来很费劲,更别说要说上海话了。”为此,郑则仕每天都学说上海话,他每天早上在街头花3元钱买一碗小馄饨吃,借机与小贩们聊聊天。他坦言很享受这种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
3、丁嘉丽:没有演员吃不了的苦
丁嘉丽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在舞台和影视方面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塑造的大大小小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正在上海拍摄著名导演管虎新作《外乡人》的丁嘉丽,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她戏里戏外的故事。
接戏前状态
在这部戏中,我饰演一位为丈夫治病,从东北来到上海的女人大徐。丈夫死后,留在了上海继续讨生活。主要讲述大徐在上海生活的艰辛,以及在生活过程中与周围外乡人的融合过程。她是一个倔强善良坚强乐观的女人。
接这部戏,完全是因为导演管虎的原因,因为之前与管虎合作过三部作品——《头发乱了》《黑洞》《活着真好》,觉得他是一个很聪明很厉害很有思想的导演,我很相信他的作品。
继我的上部作品《活着真好》之后,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拍戏了,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太多让我难过的事情。我的妈妈去年一度病危,不幸去世。办理完妈妈的后事后,爸爸又病危,后被抢救了过来。这些事让我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身心及其疲惫。很不想出来接戏。
拍管虎的戏最辛苦,但很开心
跟管虎合作拍戏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记得在拍《活着真好》的时候,我们的主场景是设在一个废弃的医院地下室里,地下室多年不用,细菌很多,又不通风,剧组几乎所有的人都生病了。印象特别深的是,我们的摄影师一天拉肚子21次。我咳嗽了很久,一直好不了。该剧的每个演员都为此付出了很多。
还有更辛苦的是,经常一天拍20多个小时的戏,拍到最后,累到整个人都瘫了,脑子都不转了,导演刚说过的台词,一开拍就忘了,大脑一片空白。有时连自己说没说过台词都不记得。白天拍戏很辛苦,晚上做梦还在拍戏,找机位。行里人笑言,真的是噩梦之后还是噩梦。
我一直认为付出多少努力,才会有多少回报,虽然拍老虎的戏很辛苦,但很受用,很开心。他是将电视剧当成电影来拍,所以每一部作品都很精致,创作氛围很好。
管虎有艺术感召力
管虎是一个聪明过人,同时很勤奋很认真的导演。非常的佩服他。他总是以一种玩命的态度认真地对待他的每一部作品,对待作品就像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拍完戏之后,看完一天的片子之后,还要研究第二天的拍摄内容,自己修改剧本。但是他白天的现场精神状态还是很好,从来没看到他在拍摄现场睡过觉,他的工作状 态感染着片场的每一个人。
同时他很聪明,很有思想,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很独到。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东西,所以在选择演员,选择拍摄场景上很独到。特别是选景方面,他选的场景很叼,很绝。拍《活着真好》时,“我”家的茶馆是选在一座将要拆的400年前的楼房上,周围的房子都已经拆了,只剩下这座走上楼梯都有点摇晃的孤零零的房 子。所以这个茶馆是绝版的茶馆。这次拍外乡人选取的南洵街,非常符合剧本的要求,在东方明珠等高楼大厦底下,一座座有特色的老式房子。这个景点很多当地上海人都不知道的,但是管虎找到了。
4、黄渤:有时真的是接近崩溃的边缘
“有段时间早上起来要发呆很久,
想想自己今天要做什么,
有时真的是接近崩溃的边缘。”
10月荧屏热剧之《外乡人》由著名导演管虎执导,黄渤、丁嘉丽、郑则仕、马少骅等主演的电视剧《外乡人》,将于今晚在吉视乡村频道黄金档开播。一向擅长诙谐、搞笑角色的黄渤,在该剧中却扮演了一位来自外乡的打工仔,为了他的爱情挣扎在他乡。昨天,记者拨通黄渤的电话,虽然是两年前杀青的作品,但一提起 当年拍戏的过程,黄渤还是觉得回味无穷。
这回的角色叫“蛐蛐”
“跟之前的喜剧相比来了次180度大转弯”
这次与以往的搞笑角色不同,黄渤选择了一个苦情的角色——蛐蛐。在向记者介绍故事情节时,黄渤不断叹息,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命运,让这个搞笑王子如此喟叹呢?
记者(以下简称“记”):蛐蛐听上去是个挺喜气的名字,他在《外乡人》中是怎样的状态?
黄渤(以下简称“黄”):其实这是个悲剧。他和一个女孩子一起长大,后来女孩子进城了,蛐蛐却信守原来的爱情,进城找这个女孩子,但此时女孩子已经变心,并且染上毒瘾,早已遗忘与他之前的承诺,蛐蛐一边解救她,一边与命运抗争。
记:为什么说是悲剧?
黄:因为蛐蛐最后死了,整个过程喜剧成分不是太多,和以往观众看我的感觉不太一样。从我的角度看,就是个悲剧。
记:演喜剧多些,突然来个悲剧,有难度吗?
黄:这个人物等于是《生存之民工》的后续,整个人物的感觉都差不多。有过当“民工”的经历,就是那个民工到城里之后的一段故事,只是进城后又发生一些变化。虽然跟之前的喜剧相比来了次180度大转弯,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可以应付。
记:饰演过的黑皮、薛六等角色,都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加上这次的蛐蛐,你最喜欢和最想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黄:其实都喜欢。没有一定之规,能演好的,就都演,我喜欢尝试不同角色。
记:拍这部剧时有没有比较难忘的事情?
黄:挺累的吧。女主角在剧中拼命折腾,我就拼命劝,很多都是重体力戏,每场戏下来都虚脱。有时两个人和打斗差不多,很多撕扯是很费体力的。
记:这部剧对你自己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黄:这个剧描述的都是挺深邃的东西,所以更往心里去一点,人物故事、情感都会更深一些。
本身就是外乡人
“刚到北京时,和所有怀揣梦想的人一样,都是心怀大志”
中国的电视剧中,描写“打工”、“外乡人”题材的不多,这次黄渤能够有幸出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外乡人”。当演员之前,原来黄渤也是个十足的“漂一族”,听听他的故事。
记:觉得自己是外乡人吗?
黄:当然算了,漂泊嘛,身处异地的。其实,外乡人包括很多,包括那些白领,特别像北京上海,大半都是外乡人。
记:对外乡人是如何理解的?谈谈您个人最难忘的外乡人经历吧。
黄:当年刚到北京时,和所有怀揣梦想的人一样,都是心怀大志。当年也卖过唱,和周迅、满文军、满江、零点乐队、胡东、沙宝亮一样,都在各个酒吧间跑场子。我当时喜欢唱流行歌,也能主持、编舞。当时我就住在北京郊区的农民房子里,冬天里也要每天蹬两个钟头自行车去酒吧唱歌跑场,后来大家都火了,感觉就我 一个人还在挣扎。
记:想过放弃吗?
黄:也有过心里很矛盾的时候,有段时间早上起来要发呆很久,想想自己今天要做什么,有时真的是接近崩溃边缘。
记:所以管虎选择了你来演这个角色?
黄:我和管虎已经认识多年,他也知道我的这些经历,他知道我能把握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所以选择了我,我也告诉他,我对“蛐蛐”会更有体会。
唱歌不只是爱好
“正准备发专辑呢,现在先积累作品”
黄渤在影视作品中总是一口青岛口音,诙谐幽默,但生活中他的普通话却十分标准。黄渤除了唱歌没什么爱好,这一点圈里人都知道,周迅就说过:“黄渤一唱歌,就换另一个人。”
记:我能搜索到你当时写的好多歌曲,比如《带你飞》、《没什么不可以》,很情真意切。
黄:这些歌都是1996年写的,很早了,我好几本子歌呢。
记:有没有想过在歌唱事业上发展一下?
黄:有啊,我现在还唱歌,并且正在做唱片和演出秀的事,正准备发专辑呢。现在先积累作品,好多歌要整理出来。
记:都是自己原创吗?
黄:自己写的有五六十首吧,也有别人代写的。
记:你比较喜欢谁的歌?
黄:我喜欢齐秦,黑豹、唐朝也听。那个时候歌不多,只有这些歌。
记:会不会因为唱歌而放弃演戏?
黄:演戏、唱歌准备同时发展。
管虎是个较真的人
“(拍《斗牛》时)一个镜头拍100多遍,都是常有的事”
谈到电视剧,就不得不谈导演,提到管虎,黄渤只有一个词评价他:较真。
记:你在《生存之民工》、《斗牛》、《外乡人》等作品中跟管虎多次合作,你又说导演较真,不怕导演给你小鞋穿?
黄:多年的哥们了,说就说了。管虎拍戏的特点就是较真。《斗牛》拍得就特别辛苦,几乎都是苦戏,跟牛拍,你控制不了它,一个镜头拍100多遍,都是常有的事。
记:较真有点矫情的意思,那为什么还继续合作?
黄:因为大家审美相同。认识这么多年了,比较合手。我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也知道我能给他什么样。很多感觉,说来就来,这种默契可遇不可求。
记:与管虎导演合作的《斗牛》获得金马奖七项提名,对您生活有什么影响?
黄:11月就去台北,期望嘛,提名就已经是鼓励了,其他都是片子的命运了,没结果就需要再努力。到目前很满意这部作品了。
记:从《疯狂的石头》到《斗牛》,生活方面有没有太大改变?
黄:还没到身价暴增、剧本狂来的地步,我喜欢一步步脚踏实地。
记:和导演的这种默契合作会一直持续吧。
黄:嗯,后面的几部作品现在也在研究中,和管虎的下部电影叫《杀生》,马上就动工,但不能说情节,因为要求保密。
记:《外乡人》马上要在吉林省播了,对吉林观众说几句话吧。
黄:长春我经常去,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去那的演出多,那里的朋友也多,希望吉林观众喜欢我,谢谢你们的支持,小生这厢有礼了
外乡人-《外乡人》影评人性、人情、人心---品电视剧《外乡人》
漠希
(职业:编剧 状态:客居北京的内蒙汉子,娶了一位细腻的上海女人)
外乡人;一个涵盖面很广泛的词组,在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流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国家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发展市场经济,造就了无数经济神话的同时,也造就了千千万万远赴他乡谋发展的外乡人,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这三件人生大事全部完成在家乡之外的两座城市,家乡父老经常埋怨,父母健在子不远行,我和弟弟离家之后,表姐弟们担负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娶妻之后,家乡的生活和亲渐觉陌生,不是因为自己出了点小名,赚了点小钱就与家乡的亲朋格格不入了,原因在于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外乡人”,就北京而言,我是一个在北京赚钱讨生活的外乡人,就家乡而言,口音和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的我,已经不属于那个我十几岁之前一直相处融洽的家族了。有时候儿子问我,我们究竟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妻是上海人,典型的南方女人,生活习惯与我的家乡完全不同,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的时候,就从里面找到许多妻的原型,宝根媳妇、小美、这些剧本里的人物身上,有着妻和娘家人身上的林林总总的特质。第一次跟妻回上海,公交车上司售人员听到我北方口音时那声怪异的“咦”…从恋爱开始到结婚以后,我们的第一次争吵就发生在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
结婚多年后,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拒绝岳父母回上海过节的善意,几乎拒绝了所有去上海公出的机会,甚至于上海捎来的小食品都会引来我的敌意…
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抬头上的题目,心里就泛出了这些年来婚姻生活中因为地域差异而发生的所有的不愉快,抱着猎奇的心态,我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剧本和成片。
久居北京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改变了自己的口音,张嘴闭嘴间的一口道地的北京南城口音,终于印证了自己的户籍和生活已经完全成为了千万北京人中的一员,就像外乡人中的叶子一样,努力擦拭着自己身上的外乡痕迹,努力的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上海人一样,努力的擦拭着自己身上永远都擦拭不掉的家乡的痕迹, 努力的改变自己“外乡人”的真实身份。这种努力往往只能成功于表面,自己内心深处永远都跳动着一颗“外乡人”的心,哪怕自己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家族成员,哪怕岳父母小心翼翼的在我面前努力的说着那口不太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哪怕这座城市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哪怕在上海的窗口单位再也听不到那声“咦”…问题出在哪里?岳母岳父一直在思考,他们年纪大了,希望女儿女婿能多回上海住住、看看、希望百年后那套价值百万的大房子可以作为心意留给女儿女婿,岳母经常说:我们不在了以后,你们每年都回“家”住住,这份好心我是从心里感激的,但是那座城市的天气、饮食、民俗却使得我每次走进那座洋房式公寓都有到前台登记身份资料的冲动。
这座城市的陌生感和我初到北京时完全一样,没有熟悉的人情、面对着经常给自己带来陌生感的人性,还有那一颗颗自己时时刻刻要猜测的人心,看完外乡人之后,我才明白,这份疑惑也存在于本地人心里,就像我和妻家里人之间的隔阂一样,这是一个移民社会初期社会必须和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冲突感十分强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外乡人和本地人都要经历人情、人性、人心相互磨合的过程,外乡人这部戏之所以吸引我,就在于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看似陌生,实则份外的熟悉,这个过程其实我们这一代外乡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经历过、实践过,或者说正在经历着实践着…
初到大都市,白天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阑珊,这一切都是外乡人久居他乡的物质因由,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融入大都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外乡人久居都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对外乡有着那么多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外乡人却依旧努力的把自己包装成都市一族,努力的让自己成为这个都市的主人翁,努力的让自己不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看客,不只是车水马龙和灯火阑珊的旁观者,希望有一天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华也能属于自己,哪怕只有一小朵一小片…
影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艺术的还原生活,让普通人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生活的侧面,外乡人这部戏的魅力更在于此,多年前的“外来妹”着力的描写了农村青年男女在城市里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很多人初听“外乡人”的剧名,或多或少的都会把这两部戏等齐评判,初始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错判,待到看完全剧,一种泪水夺眶而出的冲动缠绕了自己很久,这种冲动不是伤心、不是心酸、不是感动、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新一代都市外乡人与都市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的认同,妻看完这部戏之后,思考了良久…当晚没有再坚持用上海带来的小碗盛饭,而是按照我家乡的习惯,拿海碗盛了满满一碗汤锅面…
一部影视剧的能量也许就在如此,外乡人是一部好戏,我说的这个好,不是说演员阵容有多么奢华,也不是说拍摄手法有多么高新,更不是说演员的表演有多么出色,这些惯常的宣传手法是我不愿意用到这部戏里的,我说的好,是选材好、立意好、角度好、是一部重点描写了人性、人情和人心的戏,一部用百姓家常事打底,社会发展史做架,描写了社会的进步和百姓文明发展的好戏。
丁嘉丽扮演的大徐,延续了丁嘉丽一贯的表演风格,东北女性身上的直爽、大气、无谓、勤苦、所有的特质都集中在这位从东北来上海打工赚钱的农村妇女。中国底层百姓的欢喜悲哀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徐的丈夫病故,她带着傻弟弟以捡破烂为生,攒钱还债。中国有句俗话死了死了,大徐还的是在社会俗理里可以一死百了的良心债,这个人物的设置在这一笔上市成功的,尤其在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成长成熟的这十年里,社会转型期中各种失信失义的行为和人物成为了见怪不怪以后,大徐的这种品质尤其突出,不但可以感动观众,在戏里更直接的感动和影响了身边人,这些人里有弄堂里的小市民和暂住此处谋生的他乡外乡人。,大徐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肯干,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拥有了一家餐馆。她的乐观豁达重情重义,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俘获了丧妻后的谢长发与老裁缝陆文昌的倾慕,两人为大徐暗中较上了劲…
小包工头谢长发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很多底层人物心中都能够引起共鸣,这个人物的原型在我租住大杂院时,在妻没有离开上海求学时的居住的弄堂里,在我成为了城市的主人翁之后租住小区附近的一片平房区里经常在菜市场碰见的那些民工兄弟身边发生过或者经历过。谢长发为了给妻子治病来到上海,一边狼狈的忙碌于工地医院,一边还要绞尽脑汁的向甲方讨要工钱,直到后来妻子去世…
谢长发妻子去世后,自己留在上海打工。脾气粗暴急躁爱算计,但是为人仗义,一口标准的河南口音,展示了中原农民身上那股子对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财心切被人蒙骗,使用了劣质建筑材料,造成施工人员受伤而锒铛入狱。出狱后的他,身心疲惫的选择了回乡继续务农,却也找到了生活的一个全新的支点。这段戏的设置是相似题材里比较新颖的一个亮点,外乡人回乡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有勇气的选择。
李宝根管理着大院的房屋出租,是个地道的上海人。他懦弱自私,圆滑,喜欢占小便宜,还有一点点没有胆量支撑的色心,他的妻子金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市民。宝根夫妻俩的设置生活气息很浓,在岳父母原来居住的弄堂里似乎总能遇到宝根夫妻俩这种爱也不得恨也不得的本地人,说他么爱也不得是他们刁钻的嘴巴里时不时的总能丢出一个:“咦”尾声拖的很长,被“咦”人脸上的那种尴尬和宝根夫妻俩那种小小市民脸上刹那间的满足构成了这种小市民不可爱的一面。说他们恨也不得,是因为这声拖着长长尾音的“咦”之后藏着一颗市侩却善良的心,造物主给了我们相似的五官,却将我们的性格塑造成百色斑斓状,也许就是为了构成一个社会的多级吧。
咋一看去,黄渤饰演的蛐蛐是一个可爱却又爱不起来的角色,农村孩子出身、没文化没关系没前途没机会,而且有些一根筋的农村小伙子,他认定梦娜是自己的媳妇儿,追婚到了上海。为了赢得梦娜的芳心,他使出浑身解数,参加唱歌大赛,学习厨艺……然而梦娜的心就像一块冰冷的石头一样坚硬。受尽冷落的蛐蛐终于意识到,追求梦娜未必就是追求幸福,当蛐蛐打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梦娜染上了毒瘾……按照惯常的写法,蛐蛐解救了梦娜需要救赎的心灵罪,获得了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生活有时候比电视剧还要曲折…
所有的这些人物,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种陌生在于这部戏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离南浔街越来越远,而那份似曾相识却又是今天的我已经不想提及的一段往事,当然,这段往事里除了心酸之外,感动和怀念兼而有之。
影视艺术的魅力在于还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结尾的一场由宝根和大徐为众多外乡人举办的集体婚礼是一笔看似无意却有意而为之的创作。和谐社会这个词汇有时候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而提出的一个设想,然而看完外乡人这部剧之后,我却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一天外乡人聚居的街道上都能够有宝根夫妻和大徐这样的邻里组合,都能够为这些历经磨难终于聚首的外乡有情人设计一场简单而幸福的集体婚礼,也许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稳定更加的美满。
今年春节陪妻回上海过年,下飞机之后在出租车上同司机侃了一路大山,从外滩改造到世博会的筹备再到上海的房价物价、百姓生活,聊的很开心。外出吃饭和购物的时候几乎没有再听到那医生拖着长长尾音的“咦”,看到的更多是一张张准备迎接各方宾客海纳百川的笑脸,听到的更多是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感觉到的更多是上海的外乡人每年都在成几何倍数的增长。想想十年前在公交车上为了一声“咦”而与妻争吵,上海变了,上海人变了,外乡人也变了,我…也变了。
外乡人是一部写人情的戏,看完后顿觉暖了人心,描写了人性,城市的变迁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外乡人,有感于每年春节期间,外乡人返乡过节的时候在北京吃顿早点都很困难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都市的繁华里绝对不能忽视外乡人那一抹艳丽。而千千万万的外乡人也应该明白,这座城市的少数人的冷眼背后,像宝根夫妻一样的众多本地人对外乡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牺牲精神是心存感激的,这份感激在很多时候是藏在心里的,直到一对对外乡男女的爱情将要开花结果之际,直到谢长发的人生际遇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之际,直到家国大事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叶子与家人失去联系之际,这份感激适时的迸发,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贵,才能让我们所有人意识到,这个社会大家庭里,人性、人情、人心是那么的真是,那么的可贵,看似离自己很远,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无时不刻无微不至。
外乡人是一种索图式的叙事架构,没有核心的故事事件,没有核心的人物关系,在电视剧创作领域里,是一种鲜见的创作手法,而正是这种散文式的故事设置,多元化的人物关系,附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和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这十余年的成长轨迹里,才越发显得真实越发看着熟悉越发感觉到亲切。
总而言之,外乡人是一部好剧,一部歌颂了人性、赞美了人情、温暖了人心的好剧,作为一名编剧,站在同行的角度上说一声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创作价值和现实意义创作价值《外乡人》是《生存之民工》的续集,在保持《生存之民工》的品质基础上,将视点转向“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从小人 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生动的都市风情图,令观众如同穿梭时间遂道,再回首,不胜感慨。
它不同于一般都市题材作品中惯有的华丽和故作矫情的悲悯,而是着眼于表现外乡人在和岁月、伤痛和不断的挫折中保留的单纯、乐观、宽容和积极的态度,也不同于一般滥情的都市情感剧那样,别别扭扭的张扬和反复,而是在每一个细节中都用心透露出令人回味的,与共和国飞速发展中刻下的岁月痕迹,在轻舞飞扬的嬉笑中 显示出每一个人物举手投足中执着的梦想。现实意义在这个故事中,围绕着这些小人物身上发生的平淡,琐碎的故事及情感纠葛,细微而用心的表现出我们也许熟知抑或陌生的每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面对逝去的往昔,面对国家和民族时时发生着的危机,灾难,腾飞和变革所展示出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和每个人生命里散发出人类最根本的善和最大的热 爱……一切的伤痛,忧虑,矛盾,无奈,快乐,抵抗,融合,默契和追求与梦想,都被我们通过一个个人物命运张弛有度的娓娓道来。
这里看似讲述的是一个独特的市井风俗,家长里短的清淡故事,其实无意间印证着都市乃至当今中国发展近十年的发展史,平静与絮叨中蕴涵着生命的坚忍与苍凉, 戏谑和纷踏中张扬着尚未燃烧殆尽的激情和浪漫,沉默与争吵中渴望着人性伦理的延承,凝望和回哞中咀嚼着人与世界变迁的沧海桑田。上海发布会真实再现外乡人生活原态
2008年12月28日电视连续剧《外乡人》新闻发布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本剧由北京佳桐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虎翼天下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发布会上,导演管虎携全体演职人员介绍了创作历程和拍摄情况,并观看了精采片花。
电视剧《外乡人》是导演管虎继《生存之民工》之后,拍摄的第二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民生题材电视连续剧。《生存之民工》热播之后,引发了社会对广大民工社会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电视剧《外乡人》延续了前者的真诚与质朴,同时将以拓展和升华,将关注重点转向“ 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将外来人群与本地居民相处融合的过程加以细致的展现,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都市风情画。
剧中的人物来自四面八方,地域遍及东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内蒙……他们当中有为挣钱养家靠拣垃圾为生善良东北女人大徐;有为给妻子治病来上海的河南小包工头谢长发;有一心想谋得一个上海户口却屡屡碰壁的江苏籍裁缝陆文昌;有为了女儿受到更好教育从湖南小城市来上海的孤傲父亲王冬至;有为爱情为理想来上海拼搏的山东小伙蛐蛐;有为寻找母亲从内蒙奔赴上海的帅气小伙轮 子;有为供弟弟读书给母亲治病来上海打工的四川姑娘叶子;也有如李宝根这样,打着自己小算盘,同时又透着善良和热情的上海本地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压力和梦想,汇聚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汇聚在南浔街134号大院,他们在异乡经历着十年社会变迁,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为了实现自我、实现梦想,倔强而坚强地打拼着,生活着。
这是一部富有诚意的作品,导演管虎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如果你有机会。停下来看看你周围那些熟悉或者不熟识的人,猜测一下他们的身份!毫无疑问,他们大部分应该来自异乡……而我们自己呢?父辈们也一定和你谈起过他的家乡!那么,我们也应该算是外乡人了……
电影基本信息◎译名外乡人/魔兽战场
◎片名Outlander
◎年代2008年

◎国家美国/德国
◎类别动作/冒险/科幻
◎导演霍华德·麦克凯恩 Howard McCain
◎主演詹姆斯·卡维泽James Caviezel ....Kainan
索非亚·迈尔斯Sophia Myles ....Freya
杰克·休斯顿 Jack Huston ....Wulfric
朗·普尔曼Ron Perlman ....Gunnar
约翰·赫特 John Hurt ....Rothgar
Owen Pattison ....Galen, son of Kainen
泰德·路德齐克 Ted Ludzik ....Olaf
Aidan Devine ....Einar
Michael Fox ....Alien Warrior
Katie Bergin ....Sonja
Amy Kerr ....Bored Kitchen Wench
Todd Schroeder ....Warrior (as Todd William Schroeder)
Cliff Saunders ....Boromir

Simon Northwood ....Warrior
Colette Stevenson ....(voice)
Ricardo Hoyos ....Jon
Todd Sandomirsky ....Shishkebob
Scott Owen ....Aethril
James Rogers ....Bjorn (as James Rogers)
Patrick Stevenson ....Unferth
Mark A. Owen ....Raider
John Beale ....Edmund
Bailey Maughan ....Erick
Drakaina ....Kitchen wench
Matt Cooke ....Captain
John Nelles ....Donal
Liam McNamara ....Finn
Allyson Haas ....Villager
Steven Wendland ....Viking Warrior
J. William Grantham ....Drunken Reveler
Craig Harris ....Viking Warri
◎语言英语
◎字幕中字
◎北美上映日期:2009年01月23日
◎台湾上映日期:2008年12月05日
◎内地上映: 2008年12月18日
◎IMDB评分 7.1/10 555 votes
◎文件格式RMVB
◎视频尺寸656 x 272 (23.976fps)
◎文件大小458M
◎片长115 mins影片介绍故事发生在公元709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距离我们异常遥远的过去,那是由维京人统治着的时代……一艘冒着浓烟、摇摇欲坠的宇宙飞船划破了天空的宁静,坠毁在神圣、庄严的古挪威的海湾里,由于安全体系受到了无法逆转的破坏,从里面释放出了一个残忍嗜血成性的恐怖生物,被称为“莫尔文”。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生还的外星人凯南(詹姆斯·卡维泽饰),虽然同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异类”,他们却彼此憎恨着对方,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夺取对方的生命,换回自己生存的权力。
在互相追踪搏斗的过程中,“莫尔文”屠杀的天性在体内再度复燃,杀死了每一个走进它视线之内的生物……因为要消灭同一个敌人,凯南被迫与一群虽然原始却异常凶猛善战的勇士结成了同盟,凯南将自己掌握的高科技结合进了维京人使用的古老的铁器时代的武器,并带领他们展开了一场不顾一切的反抗,他们下定决心要杀死这头怪物,在它摧毁一切之前,先毁掉它。
影片导演、编剧是霍华德·麦凯恩(Howard McCain),影片中的外星怪物“Moorwen”是由曾经为《我,机器人》和《哥斯拉》做过艺术指导的Patrick Tatopoulos设计的,而曾经参与过《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的Richard Taylor将负责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