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肃
人物介绍:高肃(541---573),字长恭,又名孝瓘,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北齐名将,兰陵王。

经历: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担任太保。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在芒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尉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说,“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相关史料〗《北齐书》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北史》与《北齐书》相同。
妻妾子女:王妃:郑氏 另有一皇帝赠予的妾,王夫人
高肃墓: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