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童祥权(1842~1904),又名三茂,字振巽,号绳霞,浙江宁波人,童涵春堂中药店创始人童在元的曾孙。7岁进私塾念书,16岁进童涵春堂学业,协助其父童慈浩处理店务。清同治二年(1863年),21岁时继任童涵春堂第四任经理。

童年轻有为,颇有经商能力。他遵循创业百年来的“选药道地,配合讲究,制作精细,待客和气”的办店宗旨,发扬童涵春堂的传统特色。在其精心组织下,发动店员对人参再造丸的制合方法进行改革,克服其坚硬、难服之缺点,以“香、甜、糯”的特色而深受顾客欢迎,每逢旺季虽全力以赴制作,尚难满足市场需求,常以期货应市,盛况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远近闻名的成药。

童对饮片的炮制方法和片型加以改进,使其质量提高,片型更美。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有数十个品种的童涵春堂精制饮片系列。有称为“三制二淡”的制首乌、制胆星、制大黄和淡苁蓉、淡豆豉,有称为“五薄片”的法半夏片、淡附片、广郁金片、玄胡片和槟榔片。博得“半夏如蝉翼,附子飞上天,玄胡、郁金像金箔,槟榔要切一○八片”的美称。淡豆豉售价低廉,却是当时治疗伤寒重症的一味主药。童涵春堂饮片博得国内医生、病家和同行的赞赏,还扬名海外。

童除致力发展中药业务外,还凭藉优厚的资金实力在日晖港独资开设元亨木行。利用“元”、“亨”、“利”、“贞”四艘大型帆船,终年航行于南北洋间,乘运载货物之机,附运童涵春堂饮片和成药,先在汕头、厦门一带试销获得成功,后逐渐发展销往香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由于这些药品质高形美,深受欢迎,人们习惯在童涵春堂生产的药品名称前面冠以“童”字,如童半夏、童胆星、童厚扑、童首乌、童阿胶等等,售价也比其他同类品种高出数成甚至翻倍。当时,出现了冒称童氏的产品,童涵春堂为维护本品声誉,特绘“涵春”牌商标图案,在国内外注册。

童掌业40年,中年后期为接办人操心,改变了创业以来父业子承的惯例,选中本堂学徒出身、有经营理财管理企业才能的内弟,先为协理,后任经理,遂使童涵春堂继续发展。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童涵春堂库存商品达14442两规银。童晚年只顾店堂主要店务,一般事务交协理负责处理,自己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安居原籍。他关心家乡公益,看到本乡农村有贫困儿童失学,欣然独自出资规银2.8万两(每两规银折合银元1.4元),开设童氏私塾,后改称龙江小学,最后又改名为童家小学。购进学田300亩,作为基金,所得收入作为办学费。童对本乡丧失劳动力生活无着的孤老,每年施给一定数量的粮谷。童还在本乡周围10里方圆之内造桥、铺路、修凉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