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第二中学
学校简介

蚌埠市第二中学,简称蚌埠二中,始建于1928年,1978年被命名为“安徽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1年承办省理科实验班,标志二中的办学水平已位居全省前五位。是首批安徽省重点中学,同时也是首批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30389平方米,建筑面积26535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天文馆、天象馆、风雨操场、塑胶田径场。学校坐落于蚌埠市胜利中路88号,是安徽地区最知名中学之一。
2001年,蚌埠二中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确定安徽省理科实验班承办学校的通知》(教基[2001]29号)文件要求,与合肥一中、马鞍山二中、安庆一中、芜湖一中、安徽师大附属中学一同承办安徽省理科实验班,面向全省招收具有理科特长的学生。每校1个班,每班不得超过40人,总规模不得突破240人,却吸引了数万学生报考。其培养的学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项比赛中获得了众多荣誉,成为安徽教育的“金字招牌”。
蚌埠二中,1977年被命名为“安徽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省教育厅首批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989年和2001年开始分别承办市教改实验班和省理科实验班。学校占地30388.59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天文馆、天象馆、风雨操场、塑胶田径场。全校布局合理、环境安谧、设施完备、富有时代感。
蚌埠二中拥有一支以德高资深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一流教师队伍。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70人。
近年来,蚌埠二中后获得“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淮畔明珠--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目前 蚌埠二中正在筹建新校区 预计2012年完工。
大胆改革创新,强化常规管理,教学质量全面登上新台阶。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2007年我校高考一本达线率两次名列全省第三,标志着我校综合办学水平已跻身全省前三甲。高考成绩连续21年位居全市第一。2007年我校有15位学生取得高校保送生资格(皖北片仅有15人,全在我校),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近几年来我校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2006年1月,我校被评为“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 同年,我校又获得“全市依法治市和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和人事部评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建国以来首次评选的最高集体荣誉);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学校”; 2008年我校获得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荣誉称号。2005、2006、2007年我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政)行风评议优胜单位。2004年被评为市“双拥共建模范单位”。2005、2006、2007连续三年,被授予市“双拥共建先进单位”称号。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名。教职工15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高级教师81

人,特级教师14人,受国家级表彰的8人。自2000年以来,我校蝉联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省文明单位”。
名校来自名师,学校坚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了一支“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踏实、博学善导”的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现有14位教师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16人获国家级、部级、省级先进工作者;5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我校先后有三位青年教师获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 7人获省教坛新星称号;国家级、省级优秀学科竞赛优秀辅导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达20余人,这在全省、全国也居上游。我校现拥有国家级课题7个,省级课题20个,市级课题26个,07年我校语文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被中央教科所批准为“十一五”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英语课题《中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突破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批准为2007-2008年度国家级英语课题;形成了国家、省级、市级三级课题网络,结题率达80%。有11个课题被国家、省评为“优秀科研成果奖”及一、二、三等奖,创全省之最。
以加强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各类活动达1000余次。“中学生业余党校” 已举办16期,培训学员一千多人,发展党员4人。家长学校年年举办,参加学习的家长已达万人。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利用校园电脑网、阅报栏、广播站等形式进行时事政治、艺术教育。
办学成绩我校一贯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环保意识。2003年,我校学生学科竞赛总成绩名列全省第二,1人参加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6人参加国家冬令营。
26名学生四年学完中学六年课程,考入国内一流大学少年班。无论是考取人数还是录取学校的档次,都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2004年高考,我校张沂忱同学以720分荣膺全省理科状元。
2005年,我校黄蓉同学的科技作品“重力驱动式旱冰鞋”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5届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比赛,在全国十九个参赛项目仅有八个获奖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荣获四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校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近五年,在数、理、化、生物、计算机、科技活动等竞赛中,总计825人次获国际国家、省一、二、三等奖,在全省各中学中名列前三名。
2005年10月,在“第22届全国中学生物竞赛决赛”中,我校刘宏剑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入选 国家集训队,同时被北大提前录取。
二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仅2003年,学生提出八百个研究性课题,结题率达70%以上。在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上,我校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吸引了省内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前来学习。安徽省“研究性学习”现场会在蚌埠二中举行,省科协、省教育厅领导出席会议并一致好评。在全省、教育部会议上,我校也作了重点发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国际、国家、省级获奖六十余次,位列全国第一。我校编辑的十余万字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教材,即将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在全国亦属首例。我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06年黄蓉同学荣获“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7年朱娅同学获全国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008年我校李居政同学当选为“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
大胆改革创新,强化常规管理,教学质量全面登上新台阶。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2007年我校高考一本达线率两次名列全省第三,标志着我校综合办学水平已跻身全省前三甲。高考成绩连续21年位居全市第一。2007年我校有15位学生取得高校保送生资格(皖北片仅有15人,全在我校),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近几年来我校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2006年1月,我校被评为“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 同年,我校又获得“全市依法治市和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和人事部评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建国以来首次评选的最高集体荣誉);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学校”; 2008年我校获得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荣誉称号。2005、2006、2007年我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政)行风评议优胜单位。2004年被评为市“双拥共建模范单位”。2005、2006、2007连续三年,被授予市“双拥共建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8月在“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李诚、杨白雨同学的参赛项目《高速铁路轨道动态位移双向测量仪》,获全国一等奖和“星光创新思维奖”,该成绩成为我校近十年来在该项赛事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李诚、杨白雨同学取得了2009年高校保送资格。
2008年11月15 日在芜湖一中全国第十四届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2008)复赛中,我校共有十名学生喜获一、二等奖。理一班的邹逊以330分的高分获得全省第二名。
学校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绿色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等36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扩大了蚌埠二中在省内外的影响,在全国亦不多见。
淮畔明珠--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现任领导李新义,1963年1月出生,籍贯山西省平遥县。1980年毕业于蚌埠二中,9月考入阜阳师范学院化学

系。在校学习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连续三次评为院三好学生,连续三次评为院优秀团干,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参加工作后,曾在蚌埠五中工作二十年,先后担任团委书记,蚌埠市体育器材厂厂长(校办工厂)、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职务,现任蚌埠二中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结业,2006年9月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攻读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硕士学位。
先后受到市政府记功奖励三次、市政府嘉奖两次,获蚌埠市优秀教师、蚌埠市首届“教坛新星”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主持多项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获二等奖一次、四等奖二次,先后在《化学教育》、《中国教育与教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几篇。
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以来,先后参加省骨干校长高级研讨班学习培训,上海市西中学挂职培训。
深化改革蚌埠第二中学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大胆创新,立足四个“关注”,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学校发展新思路。关注学校发展。该校明确以学生为本,注重终身发展,培养“合格+特长”学生;以教师为本,理解、关心、服务和发展教师队伍;以人民群众为本,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市民升学预备教育。关注管理创新。拟定了文化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两个调研专题,组织相关人员广泛调查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六所名校的师资队伍情况,查找差距,拓展办学思路,创新管理机制。关注师生发展需求。校党总支集思广益,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采用无记名制的方式,从党员、普通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居民等多个层面征集意见,为分析检查、整改落实打下扎实的基础。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每年10月-11月,该校都举办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并做到固定化、长期化,以提升其业务素质,并通过开展“以老带新”活动,建立青年班主任的带教培训制度,同时开展研、训一体的教研活动,在“实”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