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融验走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原文:前秦①苻融,为②冀州牧③。有老姥④于路遇劫,喝贼⑤,路人为逐⑥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⑦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⑧还入,融正色⑨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⑩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替老妇人抓贼并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贼于是认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善于奔跑,必定不会被人抓住,所以知道不善于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通过检验跑步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了。
翻译:1、前秦:晋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秦国。
2、为:做,担任。
3、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4、姥:年长的妇人。
5、喝贼:拉长声音喊“有贼”。
6、逐:追逐
7、乃:于是,就。
8、既而:过了一会儿。
9、正色:用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10、诬:冤枉。
11、孰:谁,哪一个。
12、正色:用严肃或严肃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