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文殊塔

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阁"而得名。

"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杨公所建,高三层,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文殊阁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阁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民国战乱,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民国廿五年(1936年)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又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

该塔系砖质阁楼式空心塔,六角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各开六个坚式长方形窗,底层南北各开塔门,另开四个圆窗。层檐为外叠涩五层,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并可悬铃。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沿旋转而上。1986年县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铁栅、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园。

在周围进行参观,足以看出古代大荔不仅是战略要地,对佛教的宣传也丝毫没有放松,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佛教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