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1]普通高等学校 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

数量[2]至2003年12月11日,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553所,其中本科院校644所,专科院校909所。

分类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层次以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科层次教育,其他机构是承担国家普通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分校和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等。

普通高等学校这个名称主要用来区别于艺术院校,比如,如果你报考的是清华大学,那就要在志愿表里面填写普通高校,但如果你要报考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那你填的就是艺术院校了。[3]

按照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我国的高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培养了大量的杰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这类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牛津、耶鲁、哈佛等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接近。

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多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盘苏化”的背景下,急功近利、重工轻文,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只保留了一些工科专业,原有的一些理科、文科、医科以及农科都分别独立或调至其他院校,使这些学校成为纯粹的工科院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些院校虽然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对欠缺,导致综合实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院校开始重新建设理科、文科等学科,逐渐趋向综合性大学。

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由专业学院发展演变而成的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大学。这类院校多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为数众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这类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为数相当可观的专家型技术人员。但是,由于这类院校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院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条块分割严格,专业面窄,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办学思路普遍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院校新一轮的整合、调整后,这类院校也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还有一类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这类院校也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大学,但由于挂个“师”字,考生和家长不愿问津。在此建议考生和家长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上个好学校,打实基础。况且,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资专业;学生毕业,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已经不再只看学校、专业了,而是更注重个人的能力。

除上述各类院校外,还有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专业院校。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对考生而言,应以兴趣、或天赋、或特长使然,否则学起来会感到极其痛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