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陈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河南省新野县溧河铺镇后陈村后陈村位于镇境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处。南连贾桥村,北邻熊楼村,东与杨岗村接壤,西依王庄镇王桥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村委会辖后陈、前陈、董庄、马庄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97户,1280人。常年种植面积2200亩,棉花种植面积1200亩,花生种植面积300亩。有养牛大户3家,共养牛220头,养猪300头,养羊800只,有养鸡场1个,年产鲜蛋1070公斤。有大型农机具电动机、柴油机40台,农用水泵100台,脱粒机20台,收割机6台,机械总动力3000千瓦。有企业12个,其中工业企业8个,建筑企业4个,年收入260多万元。有机井48眼,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配变压器1台,架线2900米,实现了户户通电。开通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80%,移动通信达5.1%。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000多册;有青年之家活动室、广播室等,广播入户率达95%。村有卫生所2个,医务人员4名。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7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3元。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后陈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东部,距县城4公里。辖后陈、湖头、皮店3个自然村。地处武义江畔,湖头是古代武义通往金华府城的重要水路码头。兴盛时,人口逾千,有两条街道,客栈、店铺林立,颇为繁华。南宋绍兴年间,商人程升山,从皖南歙县黄墩迁此,于湖头东侧220米处置屋设店经营皮货,村遂名皮店。后因湖头被洪水冲毁,河道西移,码头不复存在,村民大部分外迁,仅有几户在原地重建家园。

基本简介历史据《陈氏宗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兵戈扰乱,农业荒歉,陈之谟(富八公)由义乌县双林乡下园西陈村迁至武义城东4公里陈高山西居住。后为方便耕种,又从陈高山移到皮店东侧,称后陈村。皮店、湖头和后陈3个自然村世代和睦相处。抗日战争时期,曾遭日本侵略军烧毁,重建家园时3个村不分彼此。80年代村民生活提高,家家户户扩建新房,3个村已联成一片。简介后陈村,清朝属来苏乡东五庄。民国时期属西乡第四保。1950年属邵宅乡。1956年成立联众合作社。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属飞跃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属邵宅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建立乡村制后,属邵宅乡。以陈姓为主,占总人口51%,并有徐、程、张、叶、何等姓。东临金(华)武(义)公路,隔路是百花山林场和中国青春宝矿泉水公司;南与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下邵村毗邻;西沿武义江为界;北同龙源村相对。

革命历史1942年6月26日,有一小队(8人)汪伪军,从上邵、下邵抢掠后,进入后陈村,一进村就是翻箱倒柜抢东西,抓鸡牵羊,村民逃到附近山上。当时村里年青力壮的程大熊有2支枪,又有几位同村青年日夜跟随一起。发现汪伪军在上邵抢东西后,就躲藏在村中。汪伪军放了长枪抢东西的时候,迅速把汪伪军枪枝收缴,并开了三枪,向山上的村民发出缴枪成功的信号。村民一边喊,一边拥进村来,堵住各条路口,8个汪伪军除一个逃到江边妄图潜水脱逃而被淹死外,其余均被抓获。愤怒的村民用锄头、柴刀将汪伪军砍死。取得了团结抗日的一大胜利。

1942年7月15日,日本侵略军进村追查8名汪伪军失踪之事。一进村就堵住路口,把全村在家老少都赶到空地列队追问,将刀枪架在村民的脖子上,村民从容不迫地回答:不知道!没有来过皇军。日本侵略军就开始疯狂报复,把湖头村60余间房子烧毁,杀害村民陈樟廷,枪伤村民陈德新(第三天死去)、陈联达,到傍晚才退出村。

后陈交通方便,可进可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9月1日,日本侵略军200余名开进后陈村,建立后陈军事据点。300余名男女老少都被赶出家园,流落他乡,过着乞讨的悲惨生活。有的老弱病残者,冻饿死于荒野。日本侵略军盘踞后陈村后,怕抗日游击队隐藏,先烧毁后陈60多间房屋,再将后陈和皮店的320多间房屋拆除,仅留100余间为住房和马房之用。日本侵略军败退时,又把剩下的房屋内墙、楼板、瓦片全拆除,只留一个外墙。沦陷三年,后陈3个自然村被抢劫一空,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仅留村庄周围密密一层铁丝网。

经济发展概述后陈村建村以来,勤俭创业。明清时皆为殷实之村,重公德风化,奖学励农,先后出过文秀才36人、武秀才1人。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陈姓宗祠免费普及初小四年,升读高小以上者实行助学金制。民国初年,衣食尚足,有几户富户。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后,全村洗劫一空,全村300多人流浪在外地的80多个村庄。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回村,可原气全衰。直到50年代村区才渐复苏,开始草铺改瓦房。土改时每人分田3.4亩。经互助组到合作社开辟溪滩荒地,培植桑园300亩。1963年消灭草铺,泥木结构瓦房如雨后春笋从平地崛起。1978年全村193户,762人,有田1308亩,地253亩,人均农业收入140元。至1992年,有田1209亩,桑园地106亩,果园147亩,农业总收入55.05万元。全村252户,874人,人均年农业收入690元,集体积累46万元。自1982年至1992年底,已有70%的户建造砖混结构的平顶二楼或三层的楼房。村委会的办公室也是一幢新三层楼房,后进一所大会堂,大门口有门卫,室内有电话、有线广播。外地来了电话,打开广播就可通知受话人。发展历程后陈村原属血吸虫病流行区。1953~1979年,先后发现感染血吸虫病的有285人,感染率37.45%,在党和人民政府组织血防宣传、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粪水管理,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分开,后建造水井,家家户户装上小型抽水机,从井里抽水饮用。1989年经省市考核验收,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村。全村农田排灌、打稻全是机械化,包产到户后农田用电仍是由集体免费供应。1990年全村大小巷道全部改造成水泥路面。村民称赞村领导勤俭创业,造福于民。

1979年,后陈村开始养蚌育珠,在西塘35亩水面上试养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并培养8名育珠插片技术员,二名繁育小蚌人员,至1981年收珍珠7公斤,价值1.3万元。这一试养引起县、村领导的重视。后陈村除西塘外还有5口大塘,水面有70亩,另外有小塘10口。借此自然条件,集中一批劳力专业养蚌育珠。到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家户户都有多余劳动力,集体养蚌转为以户承包,所有水塘都实行鱼蚌混养。到1985年开始挖田蓄水养蚌养鱼,至今蓄水养蚌的田有130余亩。塘和田合计养蚌水面达250亩。全村正劳力已有50%集中养蚌育珠。经过14年的养蚌实践,已经培养一批技术人才,能插片育珠的青年妇女有100余人,能指导繁育小蚌的有30余人。这两支专业队伍,除家中养殖外,有半年多时间是外出邻县,远达温州、江西等地插片、卖小蚌,有的还在外地承包水库、水塘育珠和繁育小蚌。一般熟练插片技术的人,带上一个徒弟,年收入可达七八千元。有一户父子、母女4人年收入约达3万元以上。繁育小蚌以1992年收入较好,个别高的户收入达七八万元。现状后陈村有中共党员27人,1986~1989年均被评为县级优秀支部。何珠美已连任24年支部书记,1990~1992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是武义县八、九届人民代表,第八、九次县党代会代表。改革开放后,对一大片溪滩进行勘探、测算,决定办砂场。砂场,砂石自然增长,取之不尽。由集体经营,现承包个人管理,每年村里可收承包款1.5万元。何珠美自己办了一个水泥预制场,就地取材,就地销售,年产值达10万元。由个体户经营的还有皮蛋厂,年产值达50万元;钢架圆桌厂,年产值达10万元;村户联办的亚大塑料厂,年产值200万元。

村庄名人村民陈玉露(1905~1982),原名毓鹭。武义县讲习所毕业,自学医书,日耕夜读,经10余载实践,又求教于缙云骨科老中医,得其指点,医技日高,求医者越来越多。1942年7月15日,日本侵略军在后陈进行烧杀。村民陈联达遭枪伤,西医师要截肢,因手术器具不全,西药也甚缺,转请陈玉露医治,经诊断是右脚胫骨粉碎,采取内服外治,排腐接骨并施,辗转数月,伤肢终获保全,仍能种田、挑担。玉露内外科医术兼有,抗日战争期间麻痘、伤寒之症频发,他能药到病除,对痈、疽、疱毒,医治颇有成效,邻县上门求医者甚众。玉露不但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近村求医者,不分严寒酷暑,都以步行代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