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和懋
巫和懋 :台北市人,个人简历:学历 Education,1974年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
1981年美国史丹福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2美国史丹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
Fields of&mnsp;Research;个体经济理论、财务理论、国际经济、产业经济
现职 Current Position,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1999年10月迄今。
经历 Experience
杰出人才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 1997年8月迄今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教授, 1997年8月迄今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合聘)教授, 1997年8月迄今
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合聘)研究员, 1996年3月迄今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谘询委员, 1995年8月迄今
台湾期货交易所公益监察人, 1997年8月迄今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客座及专任教授, 1993年7月至1997年7月
荣誉与奖项 Honors and Awards
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术奖
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
台大管理学院首届教学优良奖
台大管理学院首届EMBA教学优良奖
第七届证券暨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最佳论文奖
主编改版後的「证券市场发展季刊」,先後获得国科会及教育部「优良学术期刊奖励」
蒋经国国际交流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助
美国杜兰大学研究成就奖(前後五次)
专业相关活动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台北市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
台湾经济学会理事
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中联信托公司董事
曾任证券暨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董事
与其他多种国际学术期刊评审。
学者生涯三十载*
巫和懋
在台中长大的我,到现在还怀念曾被称为「文化城」的台中,在民国五十年代曾是
那麼的纯朴可爱。在崇尚自由学风的台中一中悠游了六年,我经常骑著老爷脚踏車到图
书館和中央书局报到,讀遍了各類文史科哲书籍。在中一中结交的好友,不是文采灿爛,
就是思想深邃,时常在校园裏高谈阔論、在大度山巅勾画人生远景。在那充满理想与梦
想的年纪裏,曾想要抛头颅洒热血以不负少年头,也曾想要遗世独立以求潇洒快意。摆
汤在理想之间,人生充满著无穷的可能与希冀,但我心中一直很笃定的是:我应该会把
自己喜好讀书的习惯坚持下去,以学术作我一生的主轴。但因为兴趣广泛,我有一段时
期不能决定要选择那一门学科來钻研。
在高中讀到方东美、殷海光的著作後,又追溯阅讀几位哲学大师的原著,发现与我
心爱的數学其实有相当密切的关連。到讀高三时就决定要深入瞭解科学之母的數学,聯
考也如愿以第一志愿考进台湾大学數学系。我对數学系太过浪漫的憧憬,在过完新鲜人
生活後就已破碎。在台大數学系传统给分都在及格边缘的压力下,必须日以继夜在數学
館钻研解题,反不能像高中时代能悠游和思考數学的美与奥妙,每次深夜步出數学系系
館,便有一股懊恼:世界如此宽阔,我为何甘於整天都苦苦求解一些细节问题?大一下
和正在讀经济系的中一中好友相约一同去转台大哲学系,也与哲学系成中英主任谈过,
可惜家长都不肯盖章,只好作罢。到了大二,这位好友讀经济讀出兴趣,反倒鼓勵我转
经济系。有人說朋友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我从初一就认識的这位好友,就这样帮助我
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想转经济系也不容易。经济系是热门科系,要求转系生成绩在八十分以上,最好还
是书卷奖得主。因为數学系成绩给得特别低,我只好求見经济系系主任华严教授。华老
师倒是很看重我的數理背景,她特别为我打电话询问当时理学院院长,也是教我高等代
數的施拱星教授,施老师說:「这个学生的高代得68 分,已经不错啦,班上第二高分,
第一高分是72 分。」感谢施老师的支持和华老师的破格錄取,我就由大二平转经济系大
三,用二年时间奔波在校总区与法学院之间,把经济系四年的课都修完。转系前後讀到
R.L. Heilbroner 所著的「改变歷史的经济学家」,体认到经济学家其实就是「俗世的哲学
家」(worldly philosophers),一心思考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更觉得讀经济学颇符合
自己追根究底,想讀哲学和讀理論的心性。加上这是我的「第二次机会」(second
chance),讀起來也特别认真,还拿了好几个书卷奖。当兵二年後,在华老师的支持下,
取得美国史丹福大学不需工作的全额奖学金(Fellowship),顺利赴美攻讀经济学博士。
从接触经济学至今,转眼已三十年。
转经济系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而在美国停留了十七年後决心迁回台湾,则是
我学者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而且二者之间也有相当关連。在史丹福讀书时,我的研究
兴趣就在经济理論和财务金融,得到諾贝尔奖大师Kenneth J. Arrow 和著名学者Mordecai
Kurz 的指导,深觉学海无涯,也知道博士只是作研究的开端。在取得博士後,就想在美
国学术界多待几年,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可是一旦进入这个固定的轨道後,往往很难脱
身。先是拚永久聘、再拚更多的著作,接著小孩又相继出生,不知不觉中在美国就扎根
下來,迁移就要連根拔起,代价相当高。其实好多位学术界朋友,也是经过这样过程而
羁留在美。在惯性作用之下,与我回国的心愿就越離越远。
直到1991 年得知恩师华老师逝世的消息,想起华老师每年寄圣诞卡对我的期盼与
叮咛,想到年少的梦想并未包含终老異乡这一段,流浪異地的小家庭好像也到了该回去
的时候,於是下定决心回国。把学校及家庭諸事作一安排,於1993 年回到台大经济系担
任客座教授,1995 年成为专任教授,1997 年转任台大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系教授与台大经
济系合聘教授,1999 年至2002 年借调中华经济研究院担任副院长,目前已归建台湾大
学任教。
回顾三十年來作经济学者的生涯,觉得对真理的追求是作一学者的最大动力。在学
术的殿堂裏,希望我永远能拥有年少时的热情与真诚,享受領略真理奥妙的快樂,至老
不悔。
*因获杰出人才讲座,应邀为<<杰出学者给年轻学子的67 封信>>(杰出人才基金会与天下远見公司出版,2003 年1 月)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