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桦

1、游泳运动员姓名:陈桦(Chen Hua)
性别:女
籍贯:浙江
生日:1982.10.20
身高:1.70米
体重:63公斤
个人爱好:听歌、逛街、看书
项目:游泳
辉煌战绩
最好成绩:2000年短池世锦赛800米自由泳冠军、400米自由泳第三名
主要成绩:
1997年 第8届全运会800米自由泳亚军、400米自由泳第三名
1998年 世锦赛800米自由泳第八名
1998年曼谷亚运会400米、800米自由泳、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
1999年 世界杯短池北京站、巴黎站、格拉斯哥站400米、800米自由泳冠军
2000年 短池世锦赛800米自由泳冠军、400米自由泳第三名
2001年 世界杯短池系列赛上海站女子800米自由泳冠军
2002年 全国游泳锦标赛女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
2002年 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800米自由泳冠军、400米自由泳亚军
2002年 釜山亚运会女子800米自由泳冠军
2003年全国游泳冠军赛400米、1500米自由泳冠军
2004年全国游泳冠军赛800米自由泳冠军
主要纪录:
1998年 曼谷亚运会以4:12.31的成绩创4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
2001年 世界杯短池系列赛上海站以8:15.15的成绩创女子8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
2002年 全国游泳锦标赛以16:13.01的成绩创女子15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
2.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1],女,汉族,1954年10月生,福建惠安人,福建福州出生,1973年2月参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副研究员。
1973年02月,为福州市郊区岭头公社插队知青
1976年11月,在福州市教育局师资培训班学习

1978年02月,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
1982年02月,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
1992年03月,任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10月,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处副处长
1994年12月,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处处长
1996年07月,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8年09月,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2000年03月,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2001年09月,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2003年07月,任南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4年02月,任南平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6年1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2008年0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
2008年04月,任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福建行政学院院长[2]。
中共十七大代表,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3、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男,1956年7月出生,北京人。
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
清史,清代经济史。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史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成员,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著作有: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清史编年·道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辽海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清史研究集》第7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客观估价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成就》、(《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
《关于中日近代棉织品贸易的考察》(《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清代财政与社会经济发展》,《康乾盛世历史报告》(言实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为:
教育部“211”项目,“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
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康乾盛世研究”。
在清代经济史的研究中,陈桦认为: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而言,清代具有极其特殊的位置。它即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同时也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经济的的高度发展主要体现在18世纪,它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数量的猛增。在生产水平不高,物质生活不富裕的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的增减,既直接反映了社会生产能力的盛衰,同时也是衡量社会经济总量的指标。第二,耕地面积的扩大。在以简单扩大再生产为经济增长模式的封建社会,增加农耕面积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进步,工商业的繁荣,在18世纪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然而不平衡性是该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民族风俗、社会生活以及历史传承的差异,特别是封建经济的地区封闭性,导致了地区间经济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就生产布局来讲,当时出现了农业区、牧业区、农牧混合区。每个经济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格局。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人口稠密、商品经济活跃区,成为当时全国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而西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区,人口稀疏,农业技术落后,处于这一经济发展阶梯的最底层。
当中国封建经济再度辉煌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由此带来的生产技术的革新,机器的推广使用,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其结果,东西方经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在西方大炮与商品的冲击和压力下,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开始瓦解,被输入的新的生产方式迅速扩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来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机器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增加,除重工业、轻工业而外,现代的机器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城市公用事业等,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规模成倍增长。社会经济出现了本质性变化,进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然而由于这种转变的被动性,整个经济带有浓厚的殖民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