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佛寺的兴建与龙门石窟的开凿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激烈,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消除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图维持他们的统治,利用宗教就是手段之一。

北魏统治者崇信佛教,甚至把自己摆在佛的地位,要人民向他们顶礼膜拜。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早在道武帝时(396—397年),沙门法果就说:“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法果顺应时势,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改变以往“沙门不礼俗”的仪轨时尚,带头礼拜皇帝,将皇帝与释迦如来佛等同起来,因而受到道武帝拓跋硅的赏识。兴光元年(454年)文成帝为道武帝以下五个皇帝铸释迦立像五尊,各长一丈六尺,每尊用铜二万五千斤。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采纳沙门统昙曜的建议,“于京成西武川塞,凿出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疑于一世”,这就是著名的云冈石窟的昙曜五洞。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帝后崇信佛法,上起官宦豪富,下到士民,莫不慷慨捐献,兴修了大量佛教寺院。巍峨的宝塔,可与汉朝的灵台比高,广大的佛殿,竟和秦代阿房宫一样壮丽。洛阳佛寺最盛时多达1367所。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洛阳犹有余寺421所。当时洛阳的佛寺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如熙平元年(516年)北魏太后胡氏,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建立的永宁寺,是洛阳城内最大的寺院,寺内有九层浮图(塔)一所,为木质结构,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总共高出地面一千尺,距京师百里之外已可遥见。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寺内有僧房楼观千余间。永宁寺建成后,魏明帝和太后登九层浮图,在上面环顾京师犹如一个庭院一样清楚。因为能看到宫中的情况,所以禁止一般人随意攀登。当时有波斯僧人菩提达摩来到洛阳,见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叹为神功。他自称年已一百五十岁,曾经周游世界各国,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像永宁寺这样精丽的寺院。可惜这座天下闻名的寺院在熙平三年(518年)为火烧毁,火经三月不熄。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永宁寺塔基。永宁寺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土围墙,周长1040米,中心为塔基遗址。塔基座呈方形,上下两层,皆夯土板筑而成。在下层夯土基座中心筑有上层夯土台基,台基四面用青石包边,这即为当时地面上木塔的基座。在塔基上发现124个方形柱础,分做五圈排列,在第五圈的檐柱之间,发现有残墙基。在残存的墙基与白灰地面处,保存有门窗痕迹。在土坯垒砌的方形实心体的南、东、西三面壁上,各保存着一座弧形的壁龛遗迹,这些壁龛应是供奉佛像的位置。在土坯实心体北壁,还有供人登塔的木梯痕迹。另外,在塔基中部有一个1.7米见方、深5米的坑,坑壁皆夯土,此坑似为木塔的地宫。在遗址中还出土了北魏时期的泥塑像。

龙门石窟在洛阳城南十二公里处。它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三大宝库。这里有龙门山、香山对峙,两山崖石壁立,中有伊水北流,形似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东汉傅毅的《反都赋》中有“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句,故又称“龙门”。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约占龙门窟龛造像的三分之一。古阳洞和宾阳洞、石窟寺、莲花洞等都是北魏石窟的代表作。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为孝文帝雕造的,造像铭记中有太和十九年(495年)丘穆陵亮夫人造像铭记,大约在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就已开始凿窟,洞高11米,宽6.85米,深14.5米。早期的造像都在上部,较晚的在下部。后壁雕造一佛、二菩萨,主像释迦牟尼,高4.8米,身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台上;二菩萨头戴宝冠,着长裙,饰璎珞宝珠。右手持摩尼宝珠,左手提净水瓶,立于莲座上。左、右两壁分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四个尖拱龛,龛内趺坐释迦世尊像,衣纹细薄贴肉,还保存着云冈北魏初期的作风;中层为四个楣拱龛,龛内是弥勒菩萨像,龛口上装饰有飞天,线条流畅,是北魏较早的风格下层也有几个小龛,龛口装饰和中层相似,但龛内造像时代为北魏晚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