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洛阳城
东汉末年,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董卓自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于遗”。又使吕布领兵发掘诸帝王陵墓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至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杨奉、韩暹等奉帝还洛阳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整个洛阳城一片惨象。
公兀208年,割据四方的豪强在湖北赤壁大战。此战结果,导致三国分立局面,即由曹操领导的魏国、由刘备领导的蜀国和由孙权领导的吴国。他们分别在自己的范围内,整顿和革除一些东汉的恶政,力图强民富国,最后代替汉王室,统一全中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篡汉自立,即位于许昌。废献帝为山阳公,改元黄初。至此,东汉亡,曹魏建立。这年十二月,魏文帝曹丕大营洛阳宫,并迁都洛阳。魏文帝下传五帝,共四十六年。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公元229年称帝,史称孙吴或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在洛阳即位,废魏帝曹奂为陈留王,改兀泰始,史称西晋。晋武帝司马炎下传三帝,共计五十二年,皆定都洛阳。至晋元帝司马睿避五胡之乱,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