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村

1、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大唐村大唐村位于建德市三都镇镇中心的东部,与乌祥村、凤凰村毗邻,浦江交界,距离三都镇约21公里。现有

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1个,261户,人口87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53亩,山林面积16591亩,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7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28元。广阔的山林使得我村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借助资源优势,我村大力发展香榧、毛竹产业。目前香榧种植面积达一千余亩,四万余株。毛竹种植面积达数千亩,且每年不断有新的投入。高山蔬菜是我村的另一特色,借助地理优势,精心培育的高山蔬菜在口感和营养价值方面都要优于普通蔬菜。近百亩的高山蔬菜也使得高山农民的经济来源有了保障。[1]
2、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千灯镇大唐村
村情简介大唐村,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千灯镇辖村,位于伟大思想家顾炎武先生故乡,也是昆曲创始人顾坚先生故里。截止2008年2月,大唐村总面积3.19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09户农家,2936名村民,平均每10户家庭中有一户是“老板”。该村通讯网络先进,多媒体电脑已进入办公室、企业和村民家庭,先后获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巾帼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交通状况大唐村东距国际大都市上海50公里,西临苏州古城30公里,苏虹机场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及省级航道——吴凇江依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
经济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大唐村带来机遇,大唐村坚持工业走多维发展之路,农副业走多品特色之路,三产走多方经营之路,三个文明走多元化创建之路,形成一产业基础扎实,二产业蓬勃发展,三产业方兴未艾,使村级经济日益壮大,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外资项目不断引进,三产渠道全面拓宽,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有增。2007年,该村三业经济总产值为10亿元(2006年8亿元),村可用财力1000万元(2006年900万元)。
大唐村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村级集体、民营资本、社会资本与外资多元化投入共同发展的格局。截止2008年2月,有村办企业2家,联营企业2家,民营股份制企业10家,台资企业2家,个私企业46家,总资产2.5亿元。在这些企业中,村级集体兴办和集体参股的资产为6500万元。坚持多元化投入,各种所有制并存,既避免了转改制后集体经济成为“空壳”,又解决了长期以来“集体所有、村民没有”的问题。[2]
截止2008年12月,该村有7家外资企业,18家外地引进内资企业,47家本地村民自办企业。
环境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2007年村再建村民居住的联体住房40套,面积1万平方米。
改善生活环境。对原使用秸秆气化的农户,逐步改为使用天然气。
改善室内外环境。严格遵守“六不规范”(即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违章搭建、不乱停车辆、不乱堆物料、不乱涂乱贴),努力做到五好(卫生意识好、环境卫生好、家庭卫生好、改厕管理好、绿化美化好)。
文明建设1、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党员干部事事要以身作则,对不利于和谐的话不讲、不利于发展的事不做、不利于公民道德规范的行为不干。
2、提升员工、村民素质。员工要爱岗敬业,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村民要遵守村规民约,珍惜现有富裕生活。
3、提升老年人的素质。老年人要自尊自重,珍惜晚年享受的幸福生活。
4、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年活动室要办成“老年人之家”,村宣传队要巩固、壮大,自编自演短小精简的节目。
社会保障大唐村对因意外因素导致家庭困难的,村里给予适当照顾,对年收入在低保线以下的农户,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达到或超过低保收入标准,鼓励村民参加或扩大对富民合作社的入股额,红利实行当年兑现,经村年终考核合格的农户,村民原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
大唐村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对村民医疗费的报支,2007年起调整为四档:即5000—10000元报支20%、10000—20000元报支40%、20000—30000元报支60%、30000元以上报支80%,其前提是经镇合管所认定的医疗费,并已按规定报支的余额部分;对老年人的补助,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2007年每人发放700元。[3]
生态示范园

大唐生态示范园坐落在昆山千灯镇南头的大唐村里。生态园的南边,是“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和“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向北是千灯古镇景区。去大唐生态园有两条路可走,一为从苏州开车出发,沿机场路向东行使约40余公里看到千灯古镇路牌右转,然后一直向南,见到“大唐生态园”的标志即到;或者走苏沪高速至张浦出口处下,再向北行使约1公里后,向右拐至千灯镇环镇公路约行500米。
大唐生态园是2005—2007年优势农产品发展实施计划,结合千灯古镇旅游,投资开发建设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生态园总规划建设面积3000亩,内设优质果品栽培区,特种蔬菜栽培区,优质水产养殖区等,并通过种植各种奇花异草,建造小木屋、仿古建筑等休闲环境。截止2009年7月,一期工程630亩已经建成,是苏州地区乡村游的新亮点之一。[4]
历史名人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大唐村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坚(约1368年前后),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慎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顾世居昆山,“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为昆山腔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