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自1995年建院以来,秉承了南中医悠久的人文传统、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医药企业及医药组织发展的潮流,开拓了中医药院校多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的教育新格局,探索培养学生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素质基础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高素质、高学历的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职教师51人(含双肩挑干部);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0人(占教师数的19.6%,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讲师33人(占教师数的64.7%);获得硕士学位的33人(占教师数的64.7%),获得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数是12人(占教师数的23.5%),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数的88.2%;有1人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称号,有6人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称号, 1人被授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人获得施祖谷奖教金,2人被评为校十佳教师。

学院致力于培养现代型、国际型、应用型的人才。以医药学科为支撑,形成行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与企业合作为平台,构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国外著名大学和国内兄弟高校合作,进行师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雅思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形成优势和竞争力。现设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个硕士学位点,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拥有在校本科生人数2400余人,在校硕、博士生人数近100人。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环境。目前共设有国际贸易、卫生事业管理等10个教研室, 2个研究所,1个培训中心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30人进行实验操作。学院与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有效地进行着师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与江苏省内各地的卫生局、医院和医药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并创新性地推出了“先声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实习以及促进就业的需要。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策略,鼓励教师加强团队协作。学院设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一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公共事业管理1个教学团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先声商学院——高校医药经济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基地”项目被列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近五年来,学院积极申报了多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有3项研究项目10余人次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此外,学院还致力于教材建设, 近5年共有4本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由学院教师主编或副主编的教材多达30多部,强劲的著书立说能力和水平,得到高等医药院校新专业同行们的认同。

经贸管理学院还积极探索教书育人新思路、新方法,立足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有效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是兼职班主任,一批优秀教师出任本科生导师,全体教师党员捐助贫困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开办学术讲座、开展班室共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02年以来,先后有5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由学生党员发起组建的理论学习社团——“大学生先锋社”荣获“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学生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党员“先锋宿舍” 授牌活动荣获“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学院组织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9年获得省级表彰,2002年还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表彰。

经贸管理学院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学院,其交叉学科的优势将有着光辉灿烂的未来。目前,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经贸管理教学大楼在仙林校区已经建成,经贸管理学院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兴盛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