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眼镜蛇

菲律宾眼镜蛇(学名/英文名:Naja philippinensis /Philippine Cobra),主要分布于菲律宾,除了吕宋诸岛之外,亦散见于其它群岛;而卡拉绵群岛及巴拉望岛的纪录,则尚待进一步的确认。菲律宾眼镜蛇的栖身地大致为耕地、密林等环境。
菲律宾眼镜蛇整体比例较其他蛇种短胖,约长1.7米,而民都洛岛的个体有2米之长。体色会由年轻时的暗棕色,逐渐蜕为成熟期的浅棕色,喉颈位置有时会有一条黑色的长纹。颈部附近有20数环的蛇鳞,躯体中部有21环蛇鳞,腹部有182至193环蛇鳞,尾部位置有36至49环蛇鳞。鳞纹分布有时并不平均。
菲律宾眼镜蛇主要分布于菲律宾,除了吕宋诸岛之外,亦散见于其它群岛;而卡拉绵群岛及巴拉望岛的蛇踪纪录,则尚待进一步的确认。菲律宾眼镜蛇的栖身地大致为耕地、民众聚居地及密林之中。
菲律宾眼镜蛇主要捕食蛙类、鼠类及其它小型哺乳动物。雌蛇每次生产10至20枚蛇卵,孵化期为60—70天。

菲律宾眼镜蛇最著名的是其剧毒。其毒性能让受害者在1小时内迅速死亡。菲律宾眼镜蛇的蛇毒主要是神经毒,这些毒素严重影响神经讯号的输送,造成神经与肌肉之间联系的障碍,中毒表征有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晕眩等。儿童中毒后,更会直接出现昏厥或痉挛的反应,这些反应将会是判断其所中蛇毒种类的重要现象。而被菲律宾眼镜蛇毒的影响之下,亦会出现低血压的常见征状,可是高血压甚至心跳过快及过慢等各类现象亦很常见,因此中毒后的实际反常反应可能有极大变化。最终,中毒者会因为呼吸系统瘫痪而死亡。